1937年10月,一支奉命前往淞滬戰場支援的川軍,拿着錢在南京的街頭買膠鞋、吃鹵肉。面對帶頭長官的質疑,這群穿着草鞋,腳指頭滲血的士兵說了句話,讓站在街頭為他們送茶的百姓泣不成聲。
“我們沒想過活着回來!淞滬戰場的情況,我們已經知道了,大家抱定決心,吃好穿好,與敵人拼命,沒想過活着慢慢花。”
這是川軍将領,楊森所轄的第二十軍,也是中日戰争爆發後,參加抗戰的第一支川軍。
1937年8月13日,淞滬會戰爆發,上海成為守護中國的第一道防線。由于中日火力懸殊巨大,中方一直處于下風。聽到前線戰事吃緊,急需部隊增援的消息,當時正在貴州的楊森立刻請命,率第二十軍前去支援。
此前,因為在四川各軍閥内鬥中失利。楊森受到了以劉湘為首的實力派大佬的排擠,被迫遠離四川權利中心,這也是為什麼,楊森的軍隊是從貴州出發,而不是從川軍大學營四川出發的原因。
因為家底薄弱,當時的二十軍,可以說是川軍部隊裡條件最差的部隊。9月1日,他們穿着自己打的草鞋,帶着竹制鬥笠,從貴州黔西、安順等駐地徒步出發,準備到湖南長沙搭乘火車前往武昌。
到達長沙之前,二十軍每天至少要徒步100多裡。每到晚上,幾乎所有人的草鞋都會磨掉,是以臨睡之前,他們還要打一雙第二天穿的草鞋。
根據楊森的估計,從貴州到長沙,按正常行軍速度,至少需要59天,可是在如此艱苦的條件下,憑着要将日軍趕出中國的信念,二十軍隻用了24天就走完了全程。
到達長沙後,二十軍沒有停留,冒着大雨搭乘火車前往武昌,剛到武昌,就遇上了日軍空襲,為了避開敵機空襲,全軍連夜渡江趕到漢口,幾乎可以說是全程沒有休息。
一直以來,川軍都給人隻會窩裡鬥的形象,很少有人看到川軍出省作戰。是以當二十軍要前往上海抗戰的消息傳出時,百姓們都感到很驚訝,也很敬佩。
原本,二十軍打算先到安慶休整一下再前往上海的,但随着淞滬戰場的形勢越來越緊張,楊森改變了計劃,準備乘輪船直接前往上海。
10月上旬,二十軍的輪船到達南京,部隊準備換火車前往上海。在等候期間,為了鼓舞士氣,楊森下令将軍饷發給士兵。許多士兵一拿到錢,就立馬去買膠鞋和鹵肉,有的甚至還買了酒,咕嘟咕嘟直接下了肚。
負責帶兵的軍官見此情景,問道:“好不容易才發了一些軍饷,你們就急急忙忙地花光了,有是買肉又是買鞋的,為什麼不留到上海去慢慢花。”
其中一個士兵回答道:“淞滬戰場的情況,我們已經知道了,大家抱定決心,吃好穿好,與敵人拼命,沒想過活着慢慢花。”
從長沙開始,凡是二十軍經過的車站碼頭,都會有很多百姓守候在旁邊,自發地為這群為了國家,趕赴前線的軍隊送吃的送喝的,南京也不例外。聽到士兵的話,這些淳樸的百姓,無一不感到動容,有的甚至泣不成聲。
事實上,就像這位不知名的川軍所言,他們中的大多數,都沒能從淞滬戰場上活着回來,甚至很多人一直到馬革裹屍,都不知道他們舍棄生命守護的上海,這個被人們稱為全國第一大都會的城市究竟是什麼樣子。
一到上海,20軍就被投入到淞滬大戰的主戰場,被稱為“血肉磨坊”的大場、陳家行一線。
15号,防守在橋亭宅、頓悟寺、陳家行一線的中央軍失守,頓悟寺東側的陣地和大場陣地相連,頓悟寺失守,日軍便可從後方截斷我軍之間的聯系,進而包圍大場主陣地,後果不堪設想。
為奪回失去的陣地,二十軍團長向文彬立刻部署,連夜出擊。敵人的炮火像暴雨似的射向他們,這群疲憊不堪的川軍一點兒都沒退縮,于槍林彈雨中,反複沖殺,一次又一次的沖鋒。
經過一整夜的鏖戰,向文彬終于收複了陣地,但代價是慘痛的,全團隻剩下120多人,一個營長,4個排長。
大場一線,我軍陣地丢多收少,二十軍僅憑一團兵力就收複了陣地,徹底打出了川軍的名聲,一改當時人們覺得川軍無用的觀點。向文彬被升為少将,還被獎勵了6000大洋。
但到手的鴨子飛了,日軍又怎麼會甘心。日軍決定發起反擊,為了支援向文彬,川軍802團長林相侯進入了蘊藻浜陣地,掩護向文彬的翼側,由于地勢的原因,林相侯團很快就被日軍發現了,遭受到了猛烈的攻擊。
由于武器劣勢明顯,林相侯一度處于下風,為鞏固陣地,林相侯決定組織敢死隊向日軍發起反沖鋒。他身先士卒,跳出戰壕,指揮敢死隊向前沖殺,卻被一發子彈正中頭部,血流滿面,當衛兵沖過去扶起他時,他擺擺手,向前一指:無論如何,陣地不能丢。
之後,他頭一歪,再也沒能醒過來。
林相侯是川軍抗戰以來犧牲的第一位團長,也是淞滬戰場上犧牲的最進階别的軍官。
整個淞滬會戰中,川軍一共與日軍激戰了七個晝夜,傷亡近10000人,所剩兵力隻夠勉強縮編為一個旅。
面對自己付出半生心血,一手帶出的巴蜀子弟紛紛倒在血泊之中,楊森的悲傷無以言說,沒能将這些子弟活着帶回家,他很自責,但不後悔。
與其不戰而亡,何不戰後而亡?
我是@條哥的曆史手劄 與你分享曆史上的故事。
#戰争風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