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在不完美中創造完美!“中國制造”之光——雪遊龍

導讀:曆時2年多,中國第一條、也是唯一一條符合冬奧會标準的雪車雪橇賽道“雪遊龍”建設完成。 堪稱完美的“雪遊龍”,建設的地形條件卻不怎麼“完美”。它到底經曆了哪些困難與挑戰,我們中國工程師與勞工們又是怎麼順利克服的呢?

在海拔2198米的小海坨山腳下,在山巒起伏的松林間,橫卧着一條騰飛的遊龍。它全長1975米,落差121米,相當于45層樓高。這就是全世界獨一無二的“雪遊龍”——延慶國家雪車雪橇中心。

2月10日,雪車比賽在“雪遊龍”開始比賽日程,中國雪車隊也是首次亮相冬奧會,站上賽道。比賽過程中,運動員将經過一個360度回旋彎,以及其他15個不同的彎道。這不僅是世界唯一一個360°回旋彎道,在彎道數量、賽道長度和比賽難度等方面,也都達到了國際頂尖水準。

在不完美中創造完美!“中國制造”之光——雪遊龍

國家雪車雪橇中心 無人機航拍 @視覺中國

并不完美的地形條件

看似完美的“雪遊龍”,卻有着并不完美的地形條件。世界上其他賽道均位于北坡,隻有“雪遊龍”因為北坡太陡,“被迫”成為了唯一一個位于南坡的賽道。

“雪遊龍”雖然看似堅固穩定,實際則是處于較厚濕陷性黃土土層,可能随時會發生小型地震和泥石流沖毀出發區。是以出發區賽道前的石頭坡以及攔擋石頭坡的鐵絲網下面則是三道很深的擋土牆。再加上“雪遊龍”位于山脊之上,東西兩側均存在陡壁,非常不利于建築裝置、器材的運輸。所有的裝置與器材均靠直升機和農戶的騾馬戰隊向山上運輸。挖掘機在山頂24小時不敢熄火,因為零下三十多攝氏度,一熄火很有可能再也打不着。

對制冷系統的巨大挑戰

國家雪車雪橇中心機電項目部經理李宇認為:“制冷機房如同一顆心髒,隻有心髒強有力地跳動不停,将液氨源源不斷輸入冰龍體内,賽道這條冰龍才能存活。”制冷管作為“雪遊龍”的制冷劑,将會被充進零下18攝氏度的氣液混合氨,并在“龍”的體内循環流動,為其提供源源不斷的低溫,保證冰層不融化。

比這更困難的是,總共有10811根制冷管,焊工師傅們需要将它們一節一節地焊接起來。而每一處的焊接都不能出現任何縫隙氣孔等細節問題,否則就要将其刨開從頭開始,不然很可能造成液氨洩漏的問題。氣溫、濕度甚至都可能直接影響焊接的品質。這些對勞工的手法、細心程度都有着極高的要求。焊工師傅為了不影響焊接品質,炎炎夏日也仍然在接近40攝氏度的棚内工作,精益求精。

在不完美中創造完美!“中國制造”之光——雪遊龍

焊工師傅們在棚内進行焊接工作

《築夢冬奧》紀錄片截圖

“制冰——平冰——清冰”三大繁瑣步驟

雪車雪橇是冬奧會上速度最快的項目。比賽時,平均時速在100公裡左右,最高設計時速可達135公裡,向來有“冰上F1”之稱,風馳電掣般的高速行駛是雪車的最大看點。國際奧組委規定,冰面厚度誤差不能超過5毫米。哪怕賽道有細微的不平整,高速滑行的運動員都有可能沖出賽道,甚至危及生命。2010年溫哥華冬奧會上,一名來自格魯吉亞的雪橇運動員諾達爾·庫馬裡塔什維利,在訓練賽中意外摔傷,最終不治身亡。是以,賽道冰面的平整順滑程度極其重要。它的每一處細節,都決定着比賽的成績,任何的疏忽都可能危機運動員的生命。

制冰師需要先在混凝土表面反複噴灑幾百餘次水霧,在其表面形成3至5厘米的冰層。在基礎的噴灑制冰流程之後,更重要的便是将冰面上出現的凹陷和凸起弄平。制冰師們先是采用了“以冰補冰”的方法,用多餘的冰将凹陷部分填平。再使用帶有冰刀的鏟子,一下下在冰面上刮動,最終形成一整片平滑的冰面。

但是即便經過如此複雜的“平冰”步驟,冰面上仍然會出現灰塵等雜物,以及運動員滑行後留下的冰渣,進而影響比賽的公平程度。制冰師們需要在比賽中場休息的短暫時間内,用高壓噴水槍快速清除冰層表面的雜物,保證比賽的公平。

在不完美中創造完美!“中國制造”之光——雪遊龍

制冰師們正在用冰刀刮平冰面表層

“雪遊龍”中的“黑科技”

一、“地形氣候保護系統”

由于“雪遊龍”位于南坡,受到的日照時間、日照強度以及地表溫度都高于北坡。就算擁有較好的制冷系統,仍然可能導緻冰面的融化。為了保護賽道冰面,并最大限度地降低能源消耗,國家學車雪橇中心設計團隊研發出了一套獨特的“地形氣候保護系統”。利用地形、遮陽棚、擋風背闆、遮陽簾,有效減少了太陽輻射。遮陽棚上裝上了人行步道,既友善維修勞工的檢修,又可以作為遊客參觀遊覽的步道。擋風背闆則有效解決了山間夜晚風大的問題。遮陽簾也會在比賽進行時全部打開,但不會影響觀衆們觀賽。

在不完美中創造完美!“中國制造”之光——雪遊龍
在不完美中創造完美!“中國制造”之光——雪遊龍

國家雪車雪橇中心“地形氣候保護系統” @視覺中國

二、混凝土一次性噴射技術

要在造型複雜的制冷管上均勻地覆寫混凝土,最好的方法就是采用噴射澆築的方式。需要噴槍手用噴槍高速噴出混凝土附着在制冷管外并快速凝固。但是,噴槍重達30千克,噴射混凝土時,還會産生巨大的後坐力,這對噴射手的體力是極大的消耗。像這樣高難度的工作,中國此前沒有任何經驗。總工程師李幻濤也想過采用國外的噴槍手來參與,但對整個研發來說是失敗的。

最終,他們找來了之前在鋼鐵廠從事高爐耐火材料噴塗的噴射手。經過全國範圍内的層層選拔,噴射手候選人們彙聚北京,接受魔鬼訓練。在二百多次現場噴射的嚴苛訓練下,中國第一批混凝土噴射手誕生了。經過了四百多天的建設,雪車雪橇賽道的混凝土基礎建設才終于告一段落。

在不完美中創造完美!“中國制造”之光——雪遊龍

混凝土噴射手采用噴射澆築的方式在制冷管上均勻地覆寫混凝土

這一個接一個艱難又巨大的困難與考驗,無一不用耗費龐大的人力、物力與财力。但沒有一個“打倒”了我們。2020年12月29日,曆時2年多,中國第一條、也是唯一一條符合冬奧會标準的雪車雪橇賽道建設完成。2022年2月9日,國際奧委會執委、國際雪車聯合會主席伊沃·費裡亞尼向北控集團頒發了國家雪車雪橇中心雪車和鋼架雪車的賽道認證證書。

“我親愛的中國朋友們,延慶國家雪車雪橇中心是世界上最好的場館,你們不用懷疑,毋庸置疑,可以深信這一點。以我對世界各地場館的了解,我知道國家雪車雪橇中心是最棒的。業主建成了一座卓越的場館。在雪車和鋼架雪車場館的曆史上,我認為這座場館是無與倫比的!”伊沃·費裡亞尼稱贊道。

(執筆/黃言元植)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内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台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将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