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張養浩隐居山林,吟詠了一首七律,信手拈來,值得細細品讀和贊賞

人生充滿了無數缺憾,但也會有很多快樂的瞬間。如果稍有挫折,就一直默默不樂,不僅解決不了任何問題,而且會逐漸喪失繼續奮鬥的意志。

元代有一位才子,天賦異禀、見多識廣,可是他的仕途也非常坎坷。不過他非常善于調節情緒,事業受挫後就選擇退隐,在大自然中修身養性,不僅忘記了煩惱,而且收獲了恬淡的心情。下面分享的是張養浩隐居山林,吟詠了一首七律,信手拈來,值得贊賞。

張養浩隐居山林,吟詠了一首七律,信手拈來,值得細細品讀和贊賞

田園自和

元代:張養浩

稼穑無非雨露功,農家分喜到詩翁。

勞心漫刻七年楮,贻戚空成九載弓。

山展野屏随地遠,風揮天帚掃雲空。

綽然到處皆佳景,安得毫端句不雄。

張養浩是元代著名的文學家,他自幼勤奮好學,在詩歌、散曲等方面成就卓著。他的仕途雖然起伏不定,但也擔任過禮部尚書,并積極推動了科舉制度的恢複。這首詩創作于作者辭官歸隐之後,表達了安居田園的恬淡心境。

張養浩隐居山林,吟詠了一首七律,信手拈來,值得細細品讀和贊賞

詩人出生于濟南一個富裕的平民家庭,他的祖輩積攢了一定的财富,使得詩人從小就有機會獲得良好的教育。不過他并不像很多富家子弟那樣遊手好閑,而是非常喜歡讀書。他的父母有時擔心他太過用功,就勸他夜裡要早點休息,可是他卻經常通宵達旦地閱讀古籍。

詩人退隐後很少關心朝堂之事,不過他并未一心隻顧自己的安逸日子,卻對農民的生活格外在意。首聯贊美農家的辛苦耕作,作者自稱詩翁,他深知稼穑艱難,古代沒有大型的農具,種田基本上看老天爺的臉色。遇到風調雨順的好年景,百姓們收成好,眉開眼笑。詩人從中分享到這種喜悅之情,也感到非常開心。

張養浩隐居山林,吟詠了一首七律,信手拈來,值得細細品讀和贊賞

相比退隐的悠閑生活,詩人雖然為官多年、經曆了幾個朝代,但是其中的甘苦,卻并非一般人可以了解和體會。作者年輕時苦心經營,雖然功不可沒,晚年卻留下了很多煩惱。詩人雖然沒有具體說明原因,但是仕途的沉浮,必然充滿了辛酸和悲愁。

“漫刻七年楮”,表達出内心的感慨。楮樹用途廣泛,即可造紙、制衣,還可入藥、洗浴,但由于木質疏松,無法成為建築材料。詩人委婉地抒寫了很多才子得不到重用的困惑。隻要得到賞識,他們便能施展不凡的才華。“空成九載弓”,也表達出自己卧薪藏膽多年,卻經常被猜疑和排擠的憂慮。

張養浩隐居山林,吟詠了一首七律,信手拈來,值得細細品讀和贊賞

詩人之是以51歲時就選擇激流勇退,就是因為看透了元朝皇帝的昏庸和無能,而且退隐後就不再接受朝廷的召喚。詩人喜歡美好的大自然,也熱情地贊美青山碧水,并用精美的詩句,細膩地描畫出大好河山。

頸聯展現了他的隐居環境,“山展野屏随地遠,風揮天帚掃雲空。”作者采用拟人手法,想象豐富。群山蒼翠,展開一個個屏風,随着蜿蜒的地勢而延伸;山風揮動着巨大的笤帚,清掃着雲天。作者希望朝堂中也能有這樣的“天帚”,可以掃盡烏煙瘴氣,換得一片清明祥和的氛圍。

張養浩隐居山林,吟詠了一首七律,信手拈來,值得細細品讀和贊賞

作者居所簡陋,既無金窗玉檻,也無桂殿巍峨,雖然茅檐低矮,卻自得其樂。他時而登樓步閣,時而涉山緣水,心情也變得舒暢,尾聯就傳達出詩人恬淡的心境。

“綽然到處皆佳景,安得毫端句不雄。”作者心情坦然,覺得到處都是秀麗的美景,綠柳周垂、葩吐丹砂,令人賞心悅目。奇松怪石、春梅綻雪,也可啟迪創作靈感,信手拈來皆是佳作,更充滿了豪情。如此佳作,讀者豈能吝惜點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