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網絡中國節•元宵」從忻州古城秀容博物館的藏品感受敬畏

作者:黃河新聞網忻州頻道
「網絡中國節•元宵」從忻州古城秀容博物館的藏品感受敬畏

——甯超武書法四條屏賞析

忻州秀容書院博物館秀容弦歌廳的西展櫃中,懸挂着前賢甯超武的書法四條屏。其字為行書,字型筆法老道,端莊秀麗,自展出以來博得大多參觀者的點贊。日前,省城太原的一位收藏家劉先生還專程前來一睹這組藏品的。

甯超武,字子高,号樸齋,祖籍山西五台縣松台村。其先祖于清光緒年間攜妻趙氏遷居到忻州西部五峰山下的炮張溝村,落籍忻州。甯超武從小天資聰明,勤奮好學,民國年間曾為忻縣中學學生,後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山西大學。1920年他被保送到日本慶應大學,專攻哲學。回國後曾擔任山西太原綏靖公署中将主任、山西省政府秘書長、省文獻委員會主任等職務。甯超武學識淵博,擅長詩文,更是當代著名的書法家。

這四條屏是甯超武書寫清代書法名家何紹基《金陵雜述四十絕句》詩中的三首,其内容如下:

之一

沿河不見柳絲搖,步向青溪長闆橋。

丁字簾前猶仿佛,更誰閑話到南朝。

之二

薄遊訪古到江南,聞說天留妙相庵。

秋海棠空僧去盡,池亭非複舊精藍。

之三

相公懷抱海天寬,節院論文靜不寒。

席帽聯翩群彥集,一時舊雨接新歡。

何紹基,字子貞,号東洲居士,湖南道縣人,道光十六年(1836)進士,曆任國史館編修、四川學正等職務。他博通經史、詩文雄健,更是一代書畫大家。《金陵雜述四十絕句》是何紹基晚年遊金陵時創作的詩篇,均為七言詩。縱觀何紹基《金陵雜述四十絕句》,可謂詩書俱佳,相得益彰。這組詩因為是在金陵遊記時所作,詩的内容更多是寫景,但格律工整嚴謹,造句形象生動,抒情也特别到位,凸顯了他極高的學識和文學創作涵養。

從書法角度看,《金陵雜述四十絕句》堪稱何紹基晚年行書手劄的代表作。在創作和書寫這組詩時,他已六十六歲,正是書法藝術的高峰時期,可謂人書俱老。這幅作品可以說凝聚了他一生的技法積累和情感閱曆,字裡行間展現着他所處那個時代的文人情懷。通篇四十首詩自然揮灑,每一首詩後都用小字标注對此詩的點題或者感想,字與字、行與行之間關系密切,給人一鼓作氣、渾然天成的樸實美感。晚清書法家、金石學家莫友芝在其詩後曾作跋雲:“光天真超絕,脫盡書家一切蹊徑,蓋斯遊極得意書矣。”

何紹基書法的審美特點展現的是“厚重”又不乏“靈秀”之美,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對後代書風産生了深遠的影響,堪稱晚清書壇的一代宗師。

甯超武一生愛好書法,他尤喜前輩何紹基的字,青年時期六年臨帖,堅持不辍,用時下的話說是何翁的“鐵杆粉絲”。晚年的他将顔真卿和何紹基的書體融會貫通,也自成一體,受到後人的推崇。細品這四條屏,不難看出其點劃結構中均有何翁當年的精魂所在。

甯超武書法四條屏的文末附有一行題款“ 鏡如吾兄雅正,弟超武”。從這幾個字的落款,我們得知這是甯超武寫給同窗學友智鏡如的。智鏡如者智澄也,忻縣遊邀村人,抗戰時期在陝西漢中創辦了西北教養院,救助撫養了近3000名落難孤兒,曾得到宋慶齡、于右任等民國政要的關注和資助,受到當時全社會的稱贊。

甯超武與智鏡如都是民國時期從忻縣中學走出的優秀學子,這四條屏可以說是忻縣中學畢業生彼此砥砺奮進的見證,更是秀容書院博物館的重要藏品。(文/張六金 圖/梁生智)

「網絡中國節•元宵」從忻州古城秀容博物館的藏品感受敬畏
「網絡中國節•元宵」從忻州古城秀容博物館的藏品感受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