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對「心理防禦」種類整合的小結

有人從醫學角度把心理防禦分為四大類:

一是成熟的心理防禦機制。

二是不成熟的心理防禦機制。

三是神經症性心理防禦機制。

四是精神病性心理防禦機制。

從這兩種分法中可見,它們的第一、二類防禦是心态,也是心藥;第三種防禦很可能是心病,第四種防禦肯定是心病。

筆者共總結出4類147種心理防禦方法。

許多積極的心理防禦方法,是“偉岸丈夫”之舉,是“超我”或“自我”占上風時所為,可敬但難學,少數人才能做到;而一些中性的心理防禦方法,如善意的謊言等,說出來有些不雅,但可行、奏效,是“自我”與“本我”讨價還價後所為;而采用一些消極、錯誤、病态的防禦方法主要或基本是在“本我”占上風時所為;一些違法犯罪的防禦方法是“本我”完全占上風時所為。

就像從心理問題到精神病一樣,從成熟的防禦到病态的防禦,之間沒有明顯或截然的界限。一切都在于對“度”的把握。若把握得不好,中性的防禦也可能轉化成病态的防禦;把握得好,病态的防禦也可以轉化成中性—成熟的防禦。比如“疏洩”(成熟的)—“小怒”(中性的)—“大怒”(病态的)。“疏洩”,是使負面情緒科學、有序地排解。在一定的情況下,“小怒”可産生某種快感,有利于肝膽之氣的疏洩,前提條件是不傷害他人。若大動肝火、發洩太過,則為“大怒”,“大怒”往往是拿别人的過錯來懲罰自己,“大怒”會擾動個體心神,若有發洩對象,也可能傷害他人。

一個人的情緒絕對平靜,那很可能是死人而不是心理非常健康的人;一個人的情緒過于不平靜,那很可能是有心理疾病的人。心理防禦的一種标志或效果是使心态平靜、情緒平穩,但這是相對或适當的,使人的情緒在适當的波浪中前進,而不大起大落,這是心理健康或基本健康的表現。而心理健康、基本健康的人或者是凡人往往喜歡使用一些中性的心理防禦方法。有人認為心理老師沒有脾氣或不能發脾氣,其實心理老師也有“情志”,他不能24小時都在角色之中,“小怒”既然是“既可以保護自己、也不算傷害他人”的一種中性防禦方法,這在有人要不尊重你的時候,偶爾使用一下,也是比較現實的“自我正當防衛”,對心理健康是有益的。

“犯而不校”、“以直報怨”,這是真人、至人和聖人的心理境界,有時聖人還做不到;面對受到嚴重人格、人身傷害的進攻,如果連“正當防衛”都不采取,恐怕這未必是積極的防禦方法;“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則往往是中性、現實、有效的防禦方法;“以毒攻毒”,是消極、錯誤的方法;而“以眼還眼,以牙還牙”,則是有可能導緻違法、犯罪的方法。對于凡人來說,沒有反抗,便沒有個性;耿耿于懷,必産生心病;精神垃圾會不斷出現,問題在于善于随時清除。是以,有利于自己、無損于他人和社會的方法,都可以采用。大量實驗證明,其實,“本我”和“自我”雙方都能接受的就是中性的防禦方法,“自我”一看是“擦邊球”的事兒,在和“本我”讨價還價後也就同意使用了,而“超我”那邊也就沒有什麼話可說。

上述的“褒貶”分類隻是一種機械分解,便于講解和了解,是相對而言。如“移情”就非常複雜,無法褒貶;“抑制”也可以作為成熟的防禦方法使用,就看你用得是否适度;還有的方法主要是個體體内機能在起作用,你是身不由己的,如“軀體化”。采用心理防禦機制的目的是為了自我保護,許多方法它們本身并非異常或病态,但運用過分或不當,就可能導緻心理變态。

由此看來,使用何種性質的防禦方法,全在于各人的認知、體驗和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