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驚豔、突破、圓夢——北京冬奧會半程綜述

作者:每日

新華社北京2月12日電 題:驚豔、突破、圓夢——北京冬奧會半程綜述

新華社記者

34秒32!奧運會紀錄!

中國選手高亭宇12日創造曆史。這枚速度滑冰男子500米金牌,是中國在冬奧會速滑項目上的男子首金,也是本屆冬奧會中國代表團第四金。

至12日賽事結束,北京冬奧會共決出58枚金牌,共創2項世界紀錄、13項奧運紀錄。

北京冬奧會适逢中國農曆春節,從貼春聯、吃餃子到火遍全球的“冰墩墩”,中國文化元素與冬奧會碰撞出令人目不暇接的絢麗色彩。賽事過半,冬奧閉環内沒有發生聚集性疫情,全球運動員、教練員、官員們紛紛點贊冬奧場館設施周全、賽事組織嚴密和中國人民的熱情好客。賽場内外,一個個精彩的瞬間在這裡定格,一幕幕動人的場景在此處上演。

北京,曆史上首座“雙奧之城”,張開雙臂向世界發出召喚:讓我們一起向未來!

簡約、安全、精彩 “雙奧之城”驚豔世界

2月4日,立春,北京冬奧會開幕。一簇“迎客松”焰火在國家體育場鳥巢上方綻放,91朵寫着參賽代表團名字的“小雪花”彙聚成一朵“大雪花”,化身北京冬奧會主火炬台。

從令外國記者頻頻發出驚歎的二十四節氣倒計時,到展現中國智慧和環保理念的“點火”構思……一場簡約而又精彩的開幕式,拉開了北京冬奧會的大幕,也奠定了本屆賽事的基調。

“簡約、安全、精彩”,這是中國向世界做出的承諾。

大國一諾,重于泰山。

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在北京冬奧會籌辦期間,就一再為北京打“call”,請人們一定要到北京去看看,中國朋友是如何将可持續發展理念和節儉辦奧理念融入到北京冬奧會的每一個細節之中的。

美國自由式滑雪男子選手亞曆山大·霍爾對首鋼滑雪大跳台印象深刻:“背後那些‘瘋狂的’煙囪很酷!”

這裡正是巴赫心心念念想讓世界看到的冬奧場景之一。十四年前,借北京奧運會舉辦契機,始創于1919年的首鋼集團從這裡遷走,留下了工業遺存。而今,園區已停用的煙囪和冷卻塔成為大跳台項目運動員騰空時的絕妙背景,通過轉播畫面讓全世界看到了“中國創意”。美聯社在報道中感歎,一家關閉的鋼鐵廠把冬奧會運動員送上了天空。

北京冬奧會共使用了14個2008奧運場館遺産。國際奧委會品牌和可持續發展總監瑪麗·薩魯瓦認為,這種場館利用模式,彙集了往屆奧運會在可持續方面的優點,建立場館也從一開始就充分考慮賽後利用需求,這種辦賽理念為未來的奧運會提供了借鑒。

國際奧委會北京冬奧會協調委員會主席小薩馬蘭奇則看到了“無形遺産”的力量:就像2008年奧運會一樣,北京冬奧會的遺産也将影響一代代中國人,“你可以看到,中國現在已經是一個冰雪運動國家,而這也将進一步影響整個國家和社會”。

如今,中國已提前實作“帶動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的目标。大江南北、長城内外,中國群眾觀看冬奧會、參與冰雪運動的熱情,随着冬奧會開幕日益高漲。社交媒體上關于冬奧會的“熱搜”“爆點”令人目不暇接,網友們紛紛表示:“第一次發現冰壺這麼有意思”“我也要去學單闆,簡直太酷了”……

北京冬奧會可不止在國内“火”,奧林匹克轉播服務公司(OBS)首席執行官伊阿尼斯·埃克薩科斯表示,根據相關資料,北京冬奧會已經成為迄今收視率最高的一屆冬奧會,而在美國全國廣播公司旗下的數字平台上,北京冬奧會也成為收視率最高的一屆冬奧會。埃克薩科斯很滿意地說,截至9日,全球社交媒體上有20億人次的關注。

冬奧會的“火”,其實從吉祥物“冰墩墩”就能看得出來。這個戴着一層“冰外殼”的熊貓已經成為全球網友新寵,運動員們紛紛表示表示太想要一個“金墩墩”(頒獎版)了,很多外媒記者也成為“冰墩墩”的鐵粉,日本記者辻岡義堂甚至把新聞直播做成了“帶貨直播”,如今“冰墩墩”在全球都是“一墩難求”。

高關注意味着高品質。“冰絲帶”不斷産生新紀錄,“最快的冰”背後,是高科技含量的注入和對冰面高标準追求的精益求精。當走南闖北的德國老牌雪車教練利奧波德看到延慶國家雪車雪橇中心賽道“雪遊龍”時,贊歎說這是“超凡之作”“雪車運動中的終極水準”。冬奧會适逢春節,如何讓全球運動員感受中國春節的“年味”,三大賽區各顯神通,外國運動員們也入鄉随俗,美國單闆滑雪選手朱莉娅·馬裡諾就成了“餃子粉”:“冬奧會以來,我已吃了200個餃子。從山上(訓練)一回來,就得吃一口……”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體育大賽都面臨“安全”考驗。當下,奧密克戎毒株肆虐全球,其傳染性遠勝往昔,為了運動員們能安全參賽,北京通過高效得力的防疫機制,打造了一個足夠安全的閉環。賽事過半,冬奧閉環内沒有發生聚集性疫情。埃克薩科斯說:“對于運動員來說,安全參賽意義重大。目前看,這是一屆極其安全的奧運會。”

安全又充滿彈性的環境也讓運動員感覺很舒适,荷蘭速滑名将克羅爾直言:“如果隻有一個國家(地區)能(在現在這種情形下)舉辦冬奧會,那一定是中國。我們應該慶幸冬奧會在這裡舉行。”在他看來,在保證防疫安全和給予運動員一定的自由之間,組委會找到了很好的平衡。

突破與圓夢 這是“奧林匹克時間”

17歲的蘇翊鳴圓了自己11歲時樹立的夢想:“我要代表中國去參加冬奧會,然後取得好的成績為國争光。”2月7日,他站在了北京冬奧會單闆滑雪男子坡面障礙技巧的領獎台上。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新冠肺炎疫情疊加之下的世界動蕩變革期,北京冬奧會為全世界運動員搭建了一個展現自我、超越自我、實作夢想的舞台,向全世界人民宣示體育的凝聚力。

美輪美奂的“冰絲帶”裡,每天都在創造曆史。一項世界紀錄、八項奧運紀錄,其中多個紀錄已塵封20年之久。非凡的選手在這裡圓夢,奪得速滑首金的荷蘭選手伊雷妮·斯豪滕激動地說:“我從小的時候,就有一個大夢想,那就是拿到一枚奧運金牌。今天,我做到了。”

短道速滑賽場也誕生了一項世界紀錄和五項奧運紀錄。中國短道速滑隊不負“王者之師”美譽,開賽以來已奪得兩金,領跑群雄。

北京冬奧會上,中國代表團首次實作7個大項、15個分項“全項目參賽”,其中35個小項是首次站上冬奧舞台。在已經結束的比賽中,中國選手摘得4金3銀1銅,以及數不清的“第一次”、一系列的“曆史最佳成績”,讓世界看到了中國選手的風采與努力。

半程戰罷,獎牌榜上德國、挪威、美國、荷蘭、瑞典等老牌勁旅依舊排在前列,在前兩屆冬奧會上均斬獲兩位數金牌的加拿大目前僅得1金,中國則已超越前兩屆冬奧會,逼近2010年溫哥華冬奧會5金的最佳戰績,很有可能在本屆創造曆史最佳。

沖刺、突破、圓夢,在北京冬奧會上,五環旗下的運動員們将“精彩”的定義一次又一次推向新高度。

“莫嫌舊日雲中守,猶堪一戰取功勳。”一衆老将在北京冬奧會證明着自己的寶刀不老。36歲的荷蘭速滑老将伍斯特在不被看好的情況下力壓世界紀錄保持者、日本選手高木美帆,奪得了自己五戰冬奧會的第6枚金牌,也是第12枚獎牌。賽後伍斯特說:“希望有更多人相信,年齡不是問題,隻要擁有奪冠的雄心,就一定能做到!”

老将老當益壯,年輕人也不遑多讓。18歲的谷愛淩讓世界刮目相看。大跳台最後一跳她拿出此前從未做出的超高難度動作——偏軸轉體1620度,向金牌發起沖擊。憑借近乎完美的發揮,谷愛淩逆轉奪冠。當然,她超越的法國選手苔絲·勒德同樣優秀,在第一輪就完成了偏軸轉體1620度的超難動作,兩人這個動作的得分也一模一樣。在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決賽場上,她們是當之無愧的“雪上雙璧”。

連續兩屆亞軍後,23歲的日本單闆滑雪選手平野步夢終于在北京讓獎牌換了個顔色,赢得U型場地技巧冠軍。平野步夢同時還是一名“雙奧”選手,去年東京奧運會他參加了滑闆比賽。

“跨項”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但捷克姑娘埃絲特·萊德茨卡卻又一次單雙闆“雙修”。四年前,她在平昌冬奧會同時獲得單闆滑雪平行大回轉、高山滑雪超級大回轉兩項冠軍,此次在北京,她在單闆項目成功衛冕,超級大回轉比賽未能站上領獎台。完成“跨項”的還有33歲德國選手丹尼斯·赫爾曼,作為索契冬奧會越野滑雪銅牌得主,她在北京勇奪冬季兩項女子15公裡個人賽冠軍。

更傳奇的是46歲的巴西人雅克利娜·莫朗,她作為運動員參加了五屆冬奧會和三屆夏奧會,其中包括2008年北京奧運會。這也讓她成為絕無僅有的參加了北京奧運會和北京冬奧會的運動員。

更快、更高、更強——更團結 奧林匹克精神閃耀

2月5日晚,“冰絲帶”迎來了第一個奧運紀錄,但所有人目光的焦點,都聚集在全場最慢的那個人身上——而她,是這個項目的原奧運紀錄保持者。

49歲,曆史上年紀最大的女子冬奧選手;八屆,曆史上參加冬奧會次數最多的女運動員;在過往七屆中,總共拿下5金2銀2銅——德國人克勞迪娅·佩希施泰因到達速度滑冰女子3000米終點線時,高舉雙臂,迎接屬于自己的“第一”。

“我是笑着滑過終點線的。”克勞迪娅聲音微顫,“我實作了自己的目标,這可是我的第八次奧運會。”

“更快、更高、更強”,是向冠軍攀登,更是一次次向自己挑戰,這正是奧林匹克精神最動人之處。

41歲了還沒拿過第一,這算不算失敗?法國人約翰·克拉雷可不這麼想。在人生第一次登上冬奧領獎台,挂上一枚沉甸甸的銀牌時,克拉雷覺得自己是最幸福的人:“不管你是20歲還是41,這都不重要。這是塊奧運獎牌啊,這已經是很美好的回憶了。”——當然,他其實拿了個“第一”:憑借這枚獎牌,他成了冬奧史上年齡最大的高山滑雪獎牌獲得者。

首次參加冬奧會的中國小将高宏博,在單闆滑雪男子U型場地技巧資格賽中隻進行了簡單滑行,甚至連一次空中轉體也沒有做。但這并非實力不濟,而是因為賽前訓練時他意外腳踝骨折,對21歲的他來說,“我來過”是為了不留遺憾。

場上是對手,場下是朋友,運動員們比誰都更了解“更團結”的意義。

對17歲的蘇翊鳴來說,領獎台上兩位加拿大選手都是他的偶像和英雄。賽場上拿出絕活一拼高下,賽場下則格外惺惺相惜。當有網友質疑裁判打分時,蘇翊鳴和他的教練共同發聲,懇請公衆終止批評。

當苔絲最後一跳失誤,跌坐在雪面上痛哭的時候,獲得冠軍的谷愛淩沒有肆意慶祝,她和銅牌得主瑪蒂爾德·格雷莫走到苔絲身邊,安慰這名去年初痛失父親的法國姑娘。“我們之間的感情很好,我們一起滑雪、一起做喜歡的事,恰巧又是朋友,這種氛圍非常好。”格雷莫說。

北京冬奧會上,有太多和金牌、領獎台無關的故事和感動。

24歲的愛爾蘭雪橇手埃爾莎·德斯蒙德用了15年,成為愛爾蘭史上首位雪橇運動員、以一己之力建立愛爾蘭雪橇協會,終于站上了冬奧賽場;多諾萬·卡裡略是墨西哥30年來首位參加冬奧會的花滑選手,并在短節目、自由滑和總成績上都創造了個人的曆史最佳戰績;中國台北姑娘李玟儀為了在高山滑雪女子回轉比賽中完賽,一步步向上攀登,傳回自己錯過的旗門,這是因為在她心裡,“我不能就這麼回去”……

清華大學學生孫澤宇沒想到,自己在開幕式上一聲“Welcome to China(中國歡迎你)”,竟然引來了一場社交媒體尋人。在網友的接力尋找下,美國單闆滑雪選手特莎·莫德和孫澤宇成了“網友”。18歲的莫德将“中國人的友愛與好客”記在了心裡。

未來八天裡,冬奧健兒們還将在北京冬奧會上奮勇拼搏。還有更多的傳奇将誕生,更多的曆史将被創造,讓我們攜起手來,共同見證北京冬奧會書寫和平、友誼、進步的新篇章,奏響“一起向未來”的交響曲。(執筆記者:王恒志;參與記者:林德韌、王春燕、姚友明、吳魯、劉金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