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東西方戰場被德國瓜分,一般東西方戰場統稱為德國東西方戰場。用通俗易懂的術語來說,東部戰場在柏林以東,主要針對蘇聯,而西線是指與英美盟國的主要對抗。

第二次世界大戰
一、東部戰場
主要是指德國進攻蘇聯的主戰場,當然,戰争的範圍除蘇聯還包括波蘭、芬蘭、捷克共和國、希臘、羅馬等國家。根據蘇聯的偉大衛國戰争,德國前後有1300萬軍隊參戰,約有400萬人死亡。在戰争初期,德國人将他們的主力部隊趕到東部,試圖大量攻擊和占領蘇聯。但随着戰争的推進,斯大林格勒戰役的爆發,蘇德戰争開始出現重要轉折,蘇聯開始進入全面反攻階段。最後,在1945年4月27日,蘇軍襲擊了柏林市中心,4月29日,蘇軍開始攻擊柏林的國會大廈,5月2日德國衛隊投降,戰争結束。
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進軍德國柏林
二、西線戰場
主要指德國在戰争初期對法國的進攻,以及戰争後期英美同盟的戰争。戰争範圍包括西歐、法國、意大利、比利時、荷蘭、盧森堡、丹麥等國家,1940年德國繞過馬爾基諾防線開始進攻法國,由于英法軍隊嚴重戰略失誤,迫使西歐國家除英國外紛紛投降。西線戰争已經結束,但德國和英國之間的戰争并沒有就此結束。1943年,美軍在意大利西西裡島登陸,西線戰場開始進入第二階段,即盟軍反攻階段。随着盟軍在諾曼底登陸和1945年美蘇對易北河的師,德國開始走向滅亡的倒計時。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的後期,東西線的德軍非常不同。例如,在諾曼底登陸之後,德軍在東西線上以9比1領先,在阿登反擊之前以6:4落後,然後暴跌至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