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九年級上冊四單元作文:駁《應有格物緻知精神》讀後感

九年級上冊四單元作文:駁《應有格物緻知精神》讀後感

  讀了丁肇中先生的《應有格物緻知精神》一文深有同感,認識到我們學生在學習方法上确實有很多弊病,但對于丁先生對“格物緻知”的了解我仍抱有疑問,是以就借這次機會來談談我個人的看法。

  文章中說“真正”的格物緻知是“從探察物體而得到知識,并就此認為格物緻知就是“我們所謂的實驗”。韓維志在譯評《大學》時就曾明确指出《大學》的原文缺少對“格物緻知”的闡釋,古人是以也做了諸多不同的見解,甚至是大理學家朱熹也曾專門對“格物緻知”補綴了一篇論文。然而,沒有一個人敢說他的“格物緻知”就是真正的“格物緻知”,那麼對儒學研究不深的丁先生如何可謂“真正”的“格物緻知”呢?對此我實在無法認同。

  而那勤于格物的陽明先生也恐怕是受冤了。丁先生認為他“格竹七日而不得正果”是因為他“把探究外界”誤認為是探讨自己,并于後文說要“格竹”就應“栽種竹子,以研究它生長的過程,要把葉子切下來拿到顯微鏡下去觀察”,這番話着實讓人無語。我想丁先生大概是混淆了哲學和實踐的概念。儒學無疑是一種哲學,而哲學是一種由内而外的思想展現,與由外及内的實踐完全不同。用政治哲學家歐克肖特的話說,哲學是理論的理論,它高度抽象,與實踐隔絕,它志在了解而非改變世界,而當其轉化為實踐時也就失去了其作為學術的學術品格。也就是說哲學本身就是要優先探索自身,然後才能推己及人的`。那麼這與“栽種”和“拿到顯微鏡下觀察”又有何幹呢?想來實在是可笑至極。

  最後,“經書上的道理可推之于四海,傳之于萬世”竟也被丁先生一同否認了,他竟認為這種觀點不适用于現今,這同樣是混淆了概念。如果當年的馬克思列甯主義沒有傳給“四海”的中國人,社會主義又怎會有今天的這般“偉業”呢?丁先生所謂的“現今”恐怕隻能指代重視事實的實踐科學,對于“百家争鳴”的哲學而言道理是永遠可以傳于“四海”、“萬世”的。

  這樣看來,丁先生對儒學的态度實在有些不可思議。那麼丁先生的“格物緻知”就是完全錯誤的嗎?也不盡然。以丁先生取得的成就來看,他的觀點必然有其可取性。我不懂實踐科學,但我想丁先生對實踐的态度是絕對值得稱道的,而且學習方法的問題在國内也的确屢見不鮮,丁先生能夠從大體上給出解決辦法着實令人敬佩。但是對于丁先生不嚴謹的求知态度,我們也必須加以指正。

  那麼,究竟什麼是真正的“格物緻知”呢?小人不才,目光短淺,也不敢妄下定論,但終歸還是有些想法的。永遠保持對事物的好奇心,并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識,我想這大概就是真正的“格物緻知”了。是以,隻要堅持求知的态度,相信終有一天“格物緻知”的真谛會浮出水面。

【九年級上冊四單元作文:駁《應有格物緻知精神》讀後感】相關文章:

1.九年級上冊四單元作文:《應有格物緻知精神》讀後感

2.《應有格物緻知精神》的詞語解釋

3.《應有格物緻知精神》詞語的綜合運用

4.應有格物緻知精神詞語綜合運用

5.應有格物緻知精神詞語相關内容

6.《應有格物緻知精神》詞語運用

7.關于《應有格物緻知精神》中詞語意思的介紹

8.九年級上冊四單元作文:不求甚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