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這項運動被歐美“壟斷”上百年,中國用7年趕上了

(觀察者網訊)昨天,北京冬奧會男子鋼架雪車比賽中,中國選手闫文港以4分1秒77的成績獲得銅牌,全網歡呼。

鋼架雪車,這個在歐美極其成熟的運動中,此前很少看到亞洲人的身影,直到2015年,北京冬奧會申辦成功,中國才組建了第一支鋼架雪車隊,當時,大陸甚至連進行這項運動的雪車雪橇賽道都沒有。

短短7年,獲得國際雪聯認證的中國首條雪車雪橇賽道“雪遊龍”靜卧在北京延慶,見證着一次次突破與奇迹的發生,令世界矚目;那支“臨危受命”的隊伍也從小白“飛”上了領獎台,這是中國選手首次在該項目中登上冬奧會領獎台。

蟄龍已驚眠,一嘯動千山。

這項運動被歐美“壟斷”上百年,中國用7年趕上了

第一支鋼架雪車隊

鋼架雪車項目,平均速度為120km/h,最高可達140km/h,比賽過程中,運動員以站姿開始,通過奔跑約40米距離的方式獲得啟動速度,之後趴在鋼架雪車上,以頭朝下的姿勢從賽道中滑下。該運動因其速度快,極具危險性,也被稱為冰雪界的“F1”。

據國際奧委會介紹,鋼架雪車是19世紀瑞士聖莫裡茨的一個度假村開發的,該項目曾于1928年和1948年在其“發源地”聖莫裡茨奧運會上被列入正式奧運比賽項目。可是因危險性較高,1948年之後又被取消,直到2002年的鹽湖城冬奧會,再度成為冬奧會的比賽項目。雖然,該項目跻身奧運會的曆史不長,但在歐美國家卻從未間斷。

2018年之前,這項比賽中鮮少見到亞洲人的身影,冬奧會獎牌也基本被歐美運動員包攬,直到2018年,這一記錄才被打破。

當年的平昌冬奧會上,東道主選手、來自南韓的運動員尹誠彬奪得了亞洲在該項目上的首枚金牌。

這項運動被歐美“壟斷”上百年,中國用7年趕上了

同樣在那一年,中國選手闫文港力壓衆多歐洲高手,在德國國王湖一舉奪得中國鋼架雪車曆史上首枚歐洲杯金牌。當時,中國鋼架雪車國家隊成立還不到兩年,在老将如雲的歐洲杯參加比賽,初出茅廬的闫文港上演了一出“螞蟻撼大象”。

這個故事還要從2015年說起。

據廣州日報報道,在北京冬奧會申辦成功之前,中國鋼架雪車項目幾乎是一片空白,沒有專門的賽道,也沒有專項運動員。2015年,随着北京冬奧會申辦成功,中國鋼架雪車隊開始組建。

就是在當時的選拔中,18歲的天津小夥闫文港從田徑跳遠隊被選拔進入鋼架雪車國家隊,1995年出生的耿文強,曾是一名田徑運動員,也在當時加入了鋼架雪車隊并擔任隊長。之後,都靈冬奧會銀牌得主、加拿大人傑夫·潘也來到隊伍,負責重點隊員的訓練,用專業化的指導和經驗帶領隊員。

班子就這樣搭了起來。

鋼架雪車在滑行前有一段助跑距離,力量和爆發力強的運動員在轉項後有天然優勢。在其他國家,運動員的跨項選材也很常見,甚至不乏同時參加夏奧和冬奧的“全能選手”。

可即便有運動員經曆,鋼架雪車對于大家還是苦難重重。鋼架雪車賽道的垂直落差達110多米,時速最快可超過130公裡。對初學者來說,享受風馳電掣的前提是克服恐懼。回憶初次體驗鋼架雪車的感受,闫文港直言,“剛開始起步非常害怕,那種恐懼感真是畢生難忘。”

這項運動被歐美“壟斷”上百年,中國用7年趕上了

從放下恐懼到提高速度并控制滑行路線,需要經過成百上千次的滑行訓練,累積滑行經驗和賽道經驗,才能投入比賽,闫文港透露,熟練了以後,他的心态也發生了轉變,“漸漸熟練了以後發現并沒有那麼恐怖,感覺是非常刺激的一個項目。”

短短兩年後,2018年平昌冬奧會,擔任隊長的耿文強首次代表中國在鋼架雪車項目參賽,并獲得第13名。

2021年11月,在奧地利因斯布魯克鋼架雪車世界杯男子比賽中,耿文強獲得冠軍,闫文港獲得第八名。北京奧運會男子鋼架雪車共有25位選手參賽。中國隊派出了闫文港和殷正兩名選手參加冬奧會。

24歲的殷正來自山西,2017年還在北京體育大學。在通過跨項選拔進入國家集訓隊後,殷正發揮了自己爆發力好,推橇出發能力強的技術特點。四年的訓練,殷正的出發能力已經達到世界級。

昨晚,北京冬奧會男子鋼架雪車比賽中,闫文港以4分1秒77的成績獲得銅牌,這是中國選手首次在該項目中登上冬奧會領獎台,而殷正獲得第五名。

比賽結束後,國家體育中心冬運中心發來賀信,稱贊闫文港“不懼強手、敢打敢拼”,祝賀中國鋼架雪車隊獲得這枚寶貴的獎牌。

這項運動被歐美“壟斷”上百年,中國用7年趕上了

第一條奧運标準賽道

鋼架雪車這個項目,源自歐洲,如今已有上百年的曆史,可想而知,他們在賽道建設和運動員培養體系方面存在優勢。

據上觀新聞報道,受到季節和場地限制,中國鋼架雪車隊建立後,一度隻能長期在歐洲、北美等地訓練比賽。長期在外漂泊,隊員們在承受訓練壓力的同時,也要克服國外生活的不适應。

過去一年,世界上17條賽道中,除了少數幾條因賽道關閉或疫情原因沒能去訓練或比賽外,中國運動員走遍了其他所有雪車賽道。在冬奧賽季,中國隊共計獲得8個歐洲杯、2個洲際杯、1個世界杯冠軍,在備戰和參賽過程中進步明顯。

2018年,大陸國家雪車雪橇中心開始修建。

據文彙報報道,宛若遊龍的造型遠觀震撼,但在施工環節,項目團隊卻也面臨超乎想象的難——16個彎道傾斜角度各異,如何確定相同密實度、成型精度?對冬奧會“速度擔當”雪車雪橇項目而言,賽道每個曲面、每處細節,都決定着比賽成績,牽系運動員安危。

最初,項目團隊嘗試過傳統混凝土,但由于凝結時間短,從業人員根本來不及修複冰面。即便用上了速凝劑,效果依然不佳。試驗多次後,項目團隊開始詳細比較全球各大場館的材料特性、優劣。最終,在曆經了300餘次配合比調整、600餘次噴射試驗、上千次測量及檢測、近兩千方噴射混凝土消耗後,配比難題方才攻克。

自研專用混凝土噴射料後,還需專業噴射手配合。往屆冬奧會場館建設時,主辦城市大多選擇高薪從海外聘請,但“雪遊龍”卻直面挑戰。曆經一年多的“魔鬼訓練”後,項目團隊自主培養了國内首支混凝土噴射手團隊,最終,賽道成功以毫米級高精度實作一次澆築成功,還能承受400餘次凍融循環。

制冰環節也不容一絲馬虎。

賽道冰雪能否“渾然天成”,全看制冰團隊的手下功夫。水管、噴頭、冰刀……這都是制冰師們的必備家當。“嗞……”,制冰師們要一層層均勻将純淨水水霧噴灑在低溫混凝土表面,再讓水霧凝固成冰。從力度控制到角度把握,個中細節全靠經驗。遇上高牆彎段,還要用特殊方法——沿高牆自上噴灑。這樣一來,才能使流水自然成冰。

這項運動被歐美“壟斷”上百年,中國用7年趕上了

噴水一旦開始,就必須連續作業。“雪遊龍”一旦啟動制冰,就需20名國内制冰師、16名國際制冰師連續7天24小時不間斷配合作業。整整五厘米厚的冰道,是制冰師們往返上千次的“結晶”。冰面完成後,工作仍未結束。

每次滑行過後,冰面難免受損,制冰師們就要補冰、修冰。此時,冰面溫度尤為關鍵。一旦溫度過高,就會容易起霜,冰霜會捕捉氣泡,當這些氣泡向外移動便會造成小凹痕,影響運動員滑行軌迹,甚至危及生命。此時,制冷系統運維師傅們就要與制冰師們搭檔合作,一起調整完善冰面溫度。成千上百次的磨合曆練,默契漸成。

1975米的賽道由54個包含獨立制冷單元的賽道段組成,其内部管道猶如人體血管般錯綜複雜。由于賽道高低起伏、來回翻轉,其截面形狀的不斷變化導緻賽段内制冷管道的高度位置以及長短不同。為確定賽道制冷溫度均勻,各賽段選配的閥門大小、調試時閥門開度大小各不相同。經曆了上百次反複調試後,系統才能調至最佳狀态。

如今,54個獨立制冷段的溫差已能成功控制在1度以内。

随着北京延慶國家雪車雪橇中心的建成,漂泊在外的鋼架雪車隊員終于有“家”了。去年7月到9月,國家鋼架雪車集訓隊在“雪遊龍”進行了冬奧會前的最後一個夏訓,這也為中國隊赢得了寶貴的訓練經驗。

這項運動被歐美“壟斷”上百年,中國用7年趕上了

圖自視覺中國

更令人驚喜的是,在整個建設過程中,國家雪車雪橇中心還開啟了多個國内“首創”,填補了多項國内技術經驗空白。截至目前,耗時三年建成的“雪遊龍”已申請專利131件(含發明專利57件),并獲得多項國家級和省部級獎項。

科技奧運不是說說而已!

如今,大陸國家雪車雪橇中心宛如一條巨龍靜靜蜿蜒在北京市延慶區西大莊科村,見證着一次次突破與奇迹的發生,它也有了一個更加浪漫的名字“雪遊龍”,它還是國際雪車聯合會認證的亞洲第三條、世界第17條雪車雪橇賽道,也是中國的首條雪車雪橇賽道。

7年時間,在摸索中前進的不隻是我們的運動員,還有整個鋼架雪車項目。運動員們以俯卧的姿态在高低起伏的賽道上飛馳,這何嘗不是中國在這個項目上的縮影,一路走來,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困難重重,然後,堂堂正正站上領獎台!這還隻是開始!

這項運動被歐美“壟斷”上百年,中國用7年趕上了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