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探訪中國“春聯村”:紅火的背後是對傳統習俗的堅守

來源:中國新聞網

(新春走基層)探訪中國“春聯村”:紅火的背後是對傳統習俗的堅守

中新網山東高密2月12日電 題:探訪中國“春聯村”:紅火的背後是對傳統習俗的堅守

記者 沙見龍

“富貴開門紅,家和萬事興”“财源通四海,春色滿人間”……虎年春節剛過,山東高密夏莊鎮東李家村村民李善奇又開始了新一年的春聯制作。在絲網模具和推子作用下,一張張紅紙瞬間變為印有吉祥語句、對仗工整的春聯。它們将被運往各地市場,迎接下一個新年。

李善奇所在的東李家村是中國知名的“春聯村”,享有“江北紅紙第一村”美譽。從明清時期開始,家家戶戶以生産紅紙春聯為業,将其作為一項代代傳承的家族生意延續數百年。如今,這個僅有170多戶人家的村子,春聯年産量占中國春聯市場超五成。

正月開工刷紅紙、印春聯、備貨,農曆五六月按訂單規律生産,農曆十月陸續接待各地客商、發貨。進入臘月,春聯生産基本收尾,但卻是銷售最火爆的時節。這項世代相傳的家族生意,在這裡串起了生産、批發、零售全流程。

從事傳統手工紅紙春聯生産40多年來,李善奇也發現随着社會進步,春聯材質幾經更疊,銅版紙、植絨布等新材質春聯逐漸占領市場,“看得出人們消費品質和審美提升了”。但在老一輩人心裡,有磨砂質感的紅紙春聯幹淨樸素,最有年味和文化底蘊。這是他數十年如一日堅守這一行的主要原因。

從《山海經》記載祈福滅禍的桃符,到千年前刻在桃符上的對仗春聯,再到明清時期春聯的創作潮流,以紅紙墨字為主的春聯形式被保留至今,并在曆史演變中不斷被賦予新的文化含義,成為覆寫中國全境的固定年俗。

永安路是高密最大的春聯批發地,包括東李村在内,當地生産的春聯基本通過這裡銷往中國各地。每當春節臨近,這裡到處擺滿紅紙春聯、年畫、泥塑等承載春節氣息的産品,像極了年味十足的劇場。人從攤前如流水過,喜樂氛圍和濃濃年味四溢。

高密市郝家樓子村村民夏乃福虎年春節張貼的春聯就購自永安路春聯市場。一到春節,打掃房屋、張貼春聯、供奉先祖、迎年、送年等成了他幾十年來的規定動作。年逾七旬的他向記者表示,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節日,貼春聯是傳統習俗之一,“是最有年味的風景”。

探訪中國“春聯村”:紅火的背後是對傳統習俗的堅守

貼春聯是春節傳統習俗之一,是最有年味的風景。沙見龍 攝

“年紅紙春聯最能展現年味和文化底蘊,但‘不夠好玩’”。“80後”王剛是土生土長的東李家村人,在他印象裡,爺爺刷紅紙、印年畫、手寫春聯,父親那一代開始用絲網印春聯。潛移默化中,他見證着祖輩們變與不變的生計。但随着村裡手藝人的逐漸老去,他也看到了曆時百年的手工春聯生産日漸衰微。

無論在村落還是現代化城市,春聯始終串聯着人們的情感和鄉愁。2013年,大學畢業的王剛毅然返鄉創業,開設工廠,引入機械化印刷技術,對春聯生産進行“工業革命”般的改造。新一代返鄉青年的投身,讓這個中國北方小村上演着新與舊、傳統與創新的代際流轉。

在年輕一代眼裡,春節是最重要的“節日IP”,不僅象征喜慶、團圓、辭舊迎新,更是展示傳統民俗的“大舞台”。以前,王剛的工廠生産春聯受“訂單”導向影響較大,現在他不斷“打探”市場資訊,通過網際網路電商等途徑“直面”需求端,重新認識和審視春聯對人們究竟意味着什麼,他想大膽引導“市場”走向。

“雖然這是個傳統産業,但不是夕陽産業”。3年前,王剛組建團隊“進軍”電商,員工多為年輕的“90後”。相比其他年輕人外出打工較多的村鎮,王剛這裡的年輕人卻慢慢“聚攏”。他要深挖春聯的文化價值,把春聯打造成高密專屬的文化符号,“希望創造出好的春聯産品,讓人們的多元化需求得到滿足”。

目前,高密有4000餘人從事楹聯刷制經營,每年從這裡銷往中國各地的年俗紙質産品達8000多噸,産值過億元人民币。為加快産業發展,高密市夏莊鎮依托“中國楹聯産業基地”優勢,深挖紅紙對聯文化元素,讓“老樹發新芽”的同時,激發鄉村振興新活力。

無論生産、采購還是消費,在高密市楹聯藝術家協會副會長李然看來,春聯紅火的背後,是人們對傳統習俗不變的堅守。(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