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日系車企為何如此抗拒電動車?背後不止是技術路線之争

日系車企對電動化的态度,最早醒悟的是本田。

2021年4月,剛剛上任本田汽車社長的三部敏宏就宣布本田将逐漸淘汰新汽車中的内燃機車型,到2040年,将全面實作無燃油車。2021年底的時候,豐田章男用一張16款純電動新車的大合照,宣告了豐田汽車全面電動化的啟動。

日系車企為何如此抗拒電動車?背後不止是技術路線之争

兩個月後,日經新聞又報道日産汽車将停止為日本、中國和歐洲市場開發新的内燃機,并将資源集中在電動汽車上。

雖然從喊口号表決心到真正落實到位還有一段時間,但至少從态度上來看,日系車總算是認真了。隻不過這個認真似乎來得太晚了一些。

日系車企為何如此抗拒電動車?背後不止是技術路線之争

日系車企為什麼對純電動車“反應遲鈍”,原因是多方面的。

産業結構與經營理念經不起大刀闊斧的改革

生活在一個四面環海,資源有限的島國上,因為沒有安全感,日本的民族性格當中天然就有一種謹小慎微的基因。這種基因也深植在日本企業的經營理念中。

日系車企為何如此抗拒電動車?背後不止是技術路線之争

而日本的汽車工業即便是在日本經濟失落的二十年中,仍然是不可動搖的第一支柱産業。2018年日本企業淨利潤第一名是豐田汽車171億美元,第二名日産45億美元,第三名本田39億美元,利潤前五名全部與汽車行業相關,利潤前十名的汽車公司有四家,汽車零部件公司有三家。日本除了汽車公司以外,沒有一家工業企業淨利潤能超過20億美元。

貿然的從燃油車向純電動車全面轉變,這樣大刀闊斧的産業結構改革,對于習慣“和風細雨”式改革的日本企業來說,從骨子裡是不願意做的。

日系車企為何如此抗拒電動車?背後不止是技術路線之争

當年戈恩大爺用裁員、關廠等“外科手術”式的手法改革日産,雖然成功将日産帶出泥潭,但也遭來大量的不滿與非議。因為戈恩造成了大量産業勞工的失業,這有悖于日本企業的傳統經營理念。時至今日,戈恩入獄事件仍然有人認為是日本人報複戈恩的一場陰謀。

是以,去年年底日本經濟産業省計劃從2035年起停止銷售純内燃機驅動的傳統汽車時,以豐田為首的日本車企就直接表示過反對。

豐田章男甚至認為如果全面推行電動化,到2030年日本将會失去550萬個工作崗位,以及800萬輛的新車産能。畢竟,誰也不想成為下一個“戈恩”。

日系車企為何如此抗拒電動車?背後不止是技術路線之争

雖然有基礎技術儲備,但日本企業内部創新活力下降

平成三十年被稱為日本經濟失落的三十年,經濟止步不前的背後,是日本企業的創新發展活力正在喪失。

還記得我們這代人的兒時,wolkman、任天堂、PS……這些由日本企業創新的電子産品都曾經風靡全球。索尼、日立、三洋、松下、東芝、豐田這些席卷全球的日本企業品牌和産品幾乎成為優質低價的代名詞。

然而平成三十年裡,除了一個Switch,我們再也沒能看到日本企業為世界帶來具有創新突破性的産品。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個曾經的強勢産業逐漸從巅峰滑落。

日系車企為何如此抗拒電動車?背後不止是技術路線之争

日本的手機産業早已淡出主流視野,松下、軟銀、東芝這些巨無霸公司相繼拆分。即使是在汽車行業,近十幾年來,在高田氣囊事件之後,各種品質門、造假門事件屢見不鮮,三菱、電裝、曙光等企業的醜聞讓日本車品質可靠的神話形象盡毀。

經濟低迷的壓力之下,随波逐流成為了安身立命的最佳方式。缺少破釜沉舟的勇氣,日本企業們沒有選擇依靠創新重樹形象,而是用造假這種方式來繼續維系自身的形象。

日系車企為何如此抗拒電動車?背後不止是技術路線之争

另外,日本企業高管的任期和雇員的終身制也同樣存在問題。雇員終身制毫無疑問會導緻企業内部創新活力的下降。

豐田汽車社長豐田章男已經66歲,本田社長三部敏宏今年60歲,相對年輕的日産社長内田誠也已經56歲。相比起來,馬斯克今年才51歲,創立特斯拉時也才40歲左右。

這批在平成年代走上前台執掌帥印的車企高管們,對汽車電動化、智能化、科技化的嗅覺和判斷都難以確定跟上時代。即使豐田們在電動化技術方面都有着相當的儲備,但他們在此之前一直固執地認為目前還不是電動化的最佳時機,他們更希望的是像燃油車時代一樣,将技術儲備一點一點的慢慢釋放出來。

日系車企為何如此抗拒電動車?背後不止是技術路線之争

低欲望的日本社會對新事物接受程度低

衆所周知,當下的日本社會已經是一個老齡化、低欲望社會。這導緻社會大衆普遍對新科技的推廣和使用缺乏足夠的熱情。

當我們國内已經實作絕大部分場景無紙化支付時,日本的大部分群眾仍然還在使用櫃員機提取現鈔使用;一些日本的大公司、政府至今還會使用3.5英寸軟碟來存儲資料,而我們的00後們可能都從來沒見過3.5英寸軟碟;還有日本的5G體驗位列全亞洲之末……

并不是說日本的社會落後,科技落後,而是日本的群眾通常會認為舊的技術也很好用,沒必要換用新的技術。在電動汽車的使用上也是如此。對新科技沒有興趣,為什麼要改變原本燃油車的習慣,花費更高的價格去購買電動車?

日系車企為何如此抗拒電動車?背後不止是技術路線之争

一個可以佐證的事實就是,即便日本政府從2013年就開始通過财政補貼等手段大幅增加充電樁的數量,試圖加快電動汽車的普及。但根據地圖調查公司Zenrin公布的資料,截至2021年三月底全日本的電動車充電站數量為2.92萬個,較前一年統計的3.03萬個反而還出現了下滑。這足以說明日本社會對電動車缺乏足夠的熱情。

在這樣的國内市場面前,日本車企很難有意願大規模向電動車轉型。即便中國、歐美市場對電動車的需求與日俱增,但日本車企們總不能都變成出口型企業吧。

是以,日本車企抗拒電動化的原因是錯綜複雜的,既有企業自身發展的原因、又有國内社會和市場層面的原因。眼看全球汽車電動化的大勢将成,日系車企們終于下定決心全面向電動化轉型。隻不過這樣的轉型,更像是一種不得已而為之的做法。燃油車時代,日本車能夠以低價優質、經濟可靠、性能出衆來赢得市場;而在純電時代,失去了市場先機,丢掉了品質口碑,價格上也沒有優勢的日本車,還能給自己打上什麼樣的标簽赢回市場呢?(文/優視汽車 老炮)

注:配圖來自網絡,權利歸原作者所有,一并感謝!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優視汽車的立場。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