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電視正在消失

電視正在消失

圖檔來源@視覺中國

文丨奇偶派,作者丨零九,編輯丨钊

“我的眼睛就是尺,你不用看回放了!”沒人會想到,北京冬奧會第一個帶火的,居然是短道速滑比賽中的解說嘉賓王濛。

憑借對短道速滑項目的專業了解,激情澎湃的解說風格,以及醬香型的東北口音,本就是冬奧會四金得主的王濛再度出圈,成為大家“圍觀”北京冬奧會的首選解說。

王濛合作的APP咪咕視訊也是以熱度暴漲,當天晚上,社交平台上“連夜打開咪咕視訊”的網友衆多,原本的冬奧會第一官方播出平台——中央電視台則多了幾分落寞。

電視台和手機APP在冬奧會直播中的“此消彼長”,也是電視機和移動裝置在人們生活中重要性變化的縮影。

詢問身邊好友得知,早在去年東京奧運會時,他們就已習慣都在手機上看比賽,日常刷劇看綜藝也是如此。家中已有的電視機大多淪為“客廳擺設”,有幾位租房人,甚至從未考慮購置電視機的事。

剛過去的2021年,國内彩電零售量也創下近12年新低。奧維雲網資料顯示,2021年中國彩電零售量規模為3835萬台,同比下降13.8%。曾經貴為時代“四大件”之首的電視,現在不僅沒人看,還賣不動了。

電視為何賣不動又沒人看?未來電視将去往何處?基于電視的發展和現狀,我們将從以下三個方面研究這一問題:

1.電視的技術和産品在過去發展經曆了什麼,現在又處于一個什麼階段?

2.内容和管道的變遷,如何逐漸改變電視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3.傳統液晶電視行業,還将面臨哪些其他的變化和沖擊?

困于技術“空窗”

電視行業,已經很久沒有過激烈的“技術戰争”了。

上一次電視機領域的“技術大戰”,還要追溯到2005年前後LED液晶電視和等離子PDP電視的“雙雄争霸”。彼時,笨重的CRT電視逐漸退出舞台,液晶、等離子、背投等新技術為争奪新一代電視的龍頭地位“大打出手”。

三大技術中,背投率先掉隊,索尼、夏普、三星選擇發展液晶電視,松下、長虹則押注等離子電視。

電視正在消失

松下曾造出150寸等離子電視 圖/網絡

作為二十餘年的電視機愛好者,至今仍然常在電視機論壇活躍的金斌,全程見證了那場“技術大戰”。

當時的等離子電視雖然憑借自發光材料,實作了更佳的畫質,但在分辨率和功耗上弱于液晶電視,且整體成本更高。押注液晶的索尼、夏普、三星三家巨頭,用其雄厚的技術儲備幫助液晶電視彌補上了畫質短闆,且實作了大尺寸液晶面闆的大規模量産,順利搶占先機。

等離子陣營的松下則孤立無援,盡管當時國内的電視巨頭長虹也拿出20億元投入等離子電視,但在前述幾家日韓巨頭的包圍下仍是杯水車薪。

2008年,繼索尼之後,夏普也順利開發出使用RGB三色LED和局域控光等高新技術的産品,進一步縮小液晶和等離子的畫質差距,配合三星等韓系企業擅長的低價傾銷戰術,液晶電視最終赢得了這場大戰,也就此成為過去十餘年電視市場的絕對王者。

電視正在消失

夏普的首款RGB三色LED電視XS1 圖/網絡

但勝利了的液晶電視,很快進入“躺平”時代。

常年關注電視的金斌告訴我,2009年占據大部分市場佔有率後,液晶電視的技術進步就陷入了停滞期,甚至在部分同級别型号上出現直下式背光改側入式,縮水電路設計等不進反退的情況。

近十年的大部分時間裡,液晶電視最大的革新,也就是尺寸越做越薄,以及主流分辨率從1080P提升至4K。整體仍然是在液晶的架構中小修小補,再無像之前CRT到PDP/LCD一樣的大型技術疊代。

直到2018年前後,OLED電視在技術上的逐漸成熟,才給穩坐交椅的液晶電視帶來了久違的沖擊。

LG、索尼、創維、小米等品牌先後的推出一系列OLED電視,因其自發光特質,在對比度、暗部細節、功耗等方面均優于液晶電視;且受益于無需背光模組的特質,在厚度上相比傳統液晶更能做薄。

電視正在消失

LG展出OLED電視,暗部細節優勢明顯 圖/網絡

然而,受限于大尺寸OLED的成本,在經曆數年發展後,目前OLED電視的價格仍然普遍偏高。

奇偶派(jioupai)走訪了線下電器賣場,并線上上平台查詢了一些OLED電視的價格,以索尼、LG、創維的65寸OLED電視為例,索尼65A80J的報價1.2-1.5萬元不等,LG的65C1P報價在1.2-1.6萬元不等,創維的65R9U報價也在1萬元以上。

而在市場上,絕大部分傳統液晶電視的售價都在8000元以下。在消費者最為青睐的5000元以下的産品,幾乎全是LED液晶電視的天下。

OLED電視中,唯一被“下放”至5000檔位與液晶競争的,是以成本效益著稱的小米OLED,但即便是小米也不得不受限于成本,将入門級OLED的螢幕重新整理率從120Hz縮水至60Hz。然而,在5000元價位,LED液晶電視的120Hz面闆已是标配。

電視正在消失

5000元的小米OLED電視 重新整理率僅60Hz 圖/小米官網

因成本導緻的高價或“縮水”,還不僅展現在有意取代液晶的OLED電視上。被廣泛視為LED液晶和OLED/Micro-LED間的過渡技術産品Mini-LED,也逃不過控制成本換成本效益的命運。

國内品牌中頗為重視Mini-LED的TCL和海信,為普及Mini-LED,将産品價格拉低到了5000元左右,但由于新技術的高成本,相對地在畫質上也進行了縮水。

以TCL旗下雷鳥的R645C系列為例,其55寸型号背光燈珠為2046顆,65寸型号背光燈珠為3200顆,75寸型号的背光燈珠則為3840顆。而Mini-LED電視的畫質與背光燈珠數量緊密相關,畫質明顯優于LED液晶的Mini-LED電視,背光燈珠數量都在1萬顆以上。

這也使得以OLED和Mini-LED為代表的新技術産品,目前在消費者購買電視的主流價位段相比傳統的LED液晶産品并無明顯優勢。

兩大技術看似來勢洶湧,但更多搶的是液晶的高端産品生意,願意花費上萬元購買電視的消費者,才會更傾向選擇OLED和Mini-LED。奧維雲網統計資料顯示,2018-2021年,國内OLED電視市場佔有率長期在6-11%之間徘徊,始終未能實作大的突破。

在5000元以下這一主流價位段,電視則處在了一個尴尬的“技術空窗期”。

LED液晶的技術更新見頂,OLED和Mini-LED難“下放”,電視廠商隻能從概念上入手推動消費者換機。夏普等廠商力推8K電視,三星立起QLED的招牌,海信力推ULED,都是以概念驅動換機的代表。但經過了2015年前後的4K換機潮,消費者們對廠商造出的概念也漸有“脫敏”态勢。

電視正在消失

電器賣場中的8K電視 奇偶派拍攝

五年前在換機潮中将家中電視換成4K電視的王浩就告訴我,換了新電視幾年,他看電視台節目也沒有感覺出和之前有什麼大的差別,感覺“換不換都無所謂”。

這樣的反應并不令人意外,畢竟,目前國内大多數電視台輸出信号的分辨率仍然停留在Full HD時代。以央視新聞頻道為例,其輸出的高清信号是1920*1080i 50幀逐行掃描,這一信号呈現的畫面在1080和4K分辨率的電視機上,觀看起來很難有明顯的差別。

主流價位産品的技術陷于空窗期,以OLED和Mini-LED為代表的新一代技術産品在畫質和價格間仍未達到“甜蜜點”,經過了一次概念驅動換機的消費者,對8K等新概念也開始無動于衷。

這也意味着,在每戶電視保有量已基本飽和,且電視使用壽命較長的當下,消費者面對進步不大的LED液晶,明顯缺乏足夠的換機動力。換機需求帶來的電視銷量,也自然随之遞減。

内容管道變遷,電視可有可無?

如果說電視技術處在尴尬空窗期,主要影響的還隻是需要更換電視的消費者。那麼近十年移動網際網路普及對内容和管道帶來的劇烈變遷,則動搖了電視多年來作為“客廳娛樂中心”的内容基本盤,讓一些潛在消費者連購置第一台電視的欲望都小了許多。

艾瑞咨詢資料顯示,2012年,大陸智能手機保有量為3.6億部,智能手機普及率為32.6%,到了2021年,大陸智能手機滲透率已達到95.6%,騰訊視訊、愛奇藝、芒果TV、優酷等網際網路視訊平台的存在,借智能手機普及的東風,深刻地改變了人們視聽娛樂的方式。

随之而來的,便是影視劇和綜藝節目們對登上電視台播放的重視程度變化。

根據藝恩資料的《2021綜藝年度洞察報告》與《2021年國産劇集市場研究報告》,我們整理了2021年播映指數Top10的影視劇和綜藝的網播及上星情況。

電視正在消失

去年Top10影視劇綜藝上星情況 奇偶派制圖

影視劇方面,排名前10的劇集騰訊視訊/愛奇藝各占一半,但選擇上星至電視台播放的隻有5部,占比50%;其中《你是我的城池營壘》網播後兩個半月才于CCTV-8播出,熱度早已過去。實際在電視台同步播出的Top10劇集隻有4部。

在綜藝節目方面,排名前10的綜藝節目分布在騰訊視訊/芒果TV/優酷/愛奇藝4個網絡平台,選擇上星至電視台播出的僅有3個綜藝,其中兩個綜藝還是歸屬于湖南衛視,播映指數位居前三的綜藝更是無一上星。

此外,2022年開年大熱的影視劇《開端》,也是僅在騰訊視訊獨家播放,并未登陸任何一家電視台。

從影視劇和綜藝的選擇來看,曾作為人們看電視主力的電視台,正逐漸失去内容制作方的重視和優先播放地位,也正被觀衆從觀看方式的序列裡推向移動端之後。

這樣的趨勢也展現在過去幾年的體育賽事中。艾瑞咨詢統計,2018年俄羅斯世界杯,有86.2%的觀衆選擇用手機觀看賽事,超過了使用電視觀賽的72.9%。

2021年東京奧運會,18-40歲觀衆使用手機觀看比賽的比例超過50%,使用電視觀看比賽的則不足40%;近日的北京冬奧會,移動端APP裡王濛解說的火爆和央視的落寞更是對比鮮明。

電視正在消失

東京奧運會觀衆觀賽裝置 圖/艾瑞咨詢

而在失去内容制作方的重視和優先級的同時,電視作為宣傳管道的作用亦在不斷削減,曾被品牌方視作重要宣傳管道的電視廣告,近幾年有關名額一直呈下降趨勢。

電視正在消失

近五年電視廣告變遷 圖/CTR媒介智訊

CTR媒介智訊的統計顯示,2016年-2020年五年間,電視廣告的刊例花費除2017年有1.7%的小幅增長以外,其餘四年均在下降,2016,2018,2019年的降幅分别為3.7%,0.3%,9.5%;2020年達到13.5%。

電視廣告的時長,在近五年間更是持續減短,2016,2017年的電視廣告時長分别縮短了4.4%,4.5%,2018年縮短了8.1%,2019年和2020年更是縮短了13.6%與20.7%,累計縮短的廣告時長接近三分之一,可見電視廣告的頹勢之明顯。

電視并非沒有嘗試擁抱視訊APP,在智能電視随着2015年前後的4K換機潮得到普及後,搜尋電視應用當貝市場可以發現,諸多視訊網站都有專門的電視APP。如騰訊的雲視聽極光,愛奇藝的銀河奇異果,優酷的CIBN酷喵,均可在電視上安裝并觀看有關内容。

但同時我們也發現,電視APP的互動邏輯和使用體驗受限于遙控器操作,并不完善,相比手機APP落後不少;而且電視端的VIP會員價格,普遍比移動端的會員價格高出一倍以上,移動端開通的會員還不能與電視端同步。

電視正在消失

騰訊能在電視上看VIP内容的超級影視VIP價格 奇偶派截圖

衆所周知,缺少會員的視訊APP所能觀看的内容極為有限,電視端的“價格偏差”,也将不少意圖使用電視APP觀看内容的消費者攔在了螢幕之外。

失卻了曾經的内容優勢,又沒了昔日廣告投放的領先地位,電視端視訊APP的使用體驗差距,再加上豎屏比例短視訊,直播等新内容形态的興起。随着上述内容和管道的變遷,電視似乎正在變得可有可無。

1985年,尼爾·波茲曼在《娛樂至死》中批判了電視衍生的内容形态,為嚴肅的公共行業帶來了不良的娛樂化傾向。但他沒有想到的是,随着娛樂化大潮的進一步蔓延,曾經作為娛樂标杆的電視,在内容管道上,也成了被拍在岸上的前浪。

電視業務也遇冷,雷射投影伺機而動?

因技術,内容管道變遷,電視的地位和市場日漸式微,這也讓曾重視電視業務的家電企業們,在近幾年裡紛紛轉向。

我們以國内排名前二,曾被視為中國彩電雙雄的海信與創維為例。

海信視像的2021年半年報顯示,去年上半年,海信作為電視行業龍頭之一,以電視為代表的顯示終端業務營收為170.02億元,增速為35.98%,但相比雷射顯示業務69.23%的增速差距明顯。

海信家電的半年報則顯示,其暖通空調業務營收161.3億元,冰洗業務營收111.28億元,兩大業務增速均超過40%,且有超越顯示終端業務的态勢,海信發力雷射顯示,不再依賴電視單品類的發展方向相當明确。

而相比海信更為依賴電視單品類的創維,前兩年曾過得頗為掙紮。

2019年,創維電視在國内市場出貨量同比增長2.6%,但電視業務的國内營收反而同比下跌15.8%,至136.48億元;2020年,創維将電視和其他業務合并為多媒體業務統計,245.71億元的營收雖同比增長14.3%,但報告顯示電視在中國市場的銷量僅為759.7萬台,同比2019年的903.1萬台,反倒下跌15.9%。

電視業務的量價齊升,似乎成了奢望。在電視單品類難有大增長空間的背景下,創維于2021年開始發力智能系統,智能電器和現代服務業等業務。2021年半年報顯示,創維以上業務在去年上半年收入達87.86億元,占到創維上半年營收的近四成。

此外,創維還新入局了光伏業務,并計劃以此布局産業網際網路,在2021年的三季報中,創維披露去年前三季度的光伏業務已達到21.82億元,俨然成為創維再發展的重要動力。而曾經最為依賴的電視,則早已成了明日黃花。

企業逐漸脫離“電視依賴”,轉向其他業務。電視曾經代表的大屏娛樂需求背後,新形态的雷射顯示和投影也正伺機而動。

奧維雲網的資料顯示,自2014年以來,國内電視市場的平均尺寸持續增長,從2014年的42.2寸增長至2021年54.4寸,預計2022年平均尺寸将達55.9寸,70+和80+的大尺寸市場正迎來蓬勃發展期。

電視正在消失

國内電視銷售平均尺寸變化 圖/奧維雲網

然而,目前75寸以上電視産品的價格頗為高昂,中高端産品的售價均在萬元以上,90寸以上等體驗更佳的大尺寸産品,液晶電視受限于面闆切割和體積,産品線并不完善;最大尺寸基本不大于100寸,且多數産品價格超過5萬元。

但對于投影和雷射顯示産品,100寸可謂是輕而易舉,且價格具有極大優勢;在位于江岸區的一家極米門店中,營業員向我推薦了一款家用投影儀和100寸幕布的組合,價格僅為7000元,再往上還有120寸甚至150寸可選,且在暗光場景下有着良好的視聽效果。

搜尋各大電商網站也可發現,小米,海信,長虹,東芝等電視制造企業也已紛紛入局雷射顯示産品,且都推出了自己的雷射電視,價格在1萬元-2萬元不等,相比動辄售價5萬元以上的同尺寸液晶電視産品便宜不少。

電視正在消失

電商網站的雷射電視價格 奇偶派截圖

不過,投影儀等雷射顯示産品的亮度,暫時還無法與液晶電視相提并論。

目前大部分雷射顯示産品的亮度都在3000流明以下,而根據國際相對通用的光源亮度/尺寸/顯示亮度換算标準,3000流明的光照亮度,在100寸環境下僅相當于300尼特不到的顯示亮度。國内現有液晶電視面闆的峰值亮度,則普遍在600尼特以上。

雷射顯示産品産品僅300尼特左右的亮度,意味着其在強光和白天環境下的使用體驗注定有所缺陷。這是雷射顯示替代大屏電視所需要跨過的一大難關,雷射顯示産品在當下仍然不夠成熟。

但在家電企業調整布局,雷射投影伺機而動的背景下,傳統電視所面臨的行業變化和沖擊并不小,其份額逐漸被雷射顯示産品蠶食,似乎也是可以預見的未來。

寫在最後

從技術、内容、行業形勢等三個方面來看,毋庸置疑的是,電視曾作為家庭娛樂中心的地位,正受到多方面挑戰,電視行業的前路烏雲密布。但現在就說“電視将死”顯然為時尚早。

随着OLED、Mini-LED以及相對完美的Micro-LED技術在未來的進步,其産品成本也将得到更好的控制,新技術産品終将實作對LED液晶電視的取代,配合影視片源畫質的提升,電視或許還能迎來一波新的換機潮。

而影視劇、綜藝、體育賽事還有廣告主們,雖然不再把電視訊道擺在第一位,但要想實作最大規模的影響力,僅在移動端進行單一管道投放顯然不夠。在未來的數十年裡,電視仍将是衆多資源的重要戰場之一。

雷射顯示産品在亮度,場景等方面的不成熟,也給了電視喘息和重整旗鼓的機會。愈演愈烈的碎片化和娛樂化浪潮下,對紀錄片等專業内容仍有所需求的人們,亦将成為電視忠實的觀衆。

電視在下行,但電視也還有未來。隻不過,未來需要做些什麼來持續保持電視在新形勢下的競争力?整個電視行業,都需要盡快探索到這個問題的答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