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束茅代筆走龍蛇 落紙舒卷如雲煙

束茅代筆走龍蛇 落紙舒卷如雲煙

張瑞亨和茅龍墨迹。 江門市新會區文化館 供圖

束茅代筆走龍蛇 落紙舒卷如雲煙

張瑞亨制筆。 廣東省非遺保護中心供圖

束茅代筆走龍蛇 落紙舒卷如雲煙

白沙茅龍筆書法。 通訊員 文木 攝

束茅代筆走龍蛇 落紙舒卷如雲煙

白沙茅龍筆成品及不同類型的筆頭。

束茅代筆走龍蛇 落紙舒卷如雲煙

白沙茅龍筆制作技藝傳承人張瑞亨用白沙茅龍筆進行繪畫創作。 新華社發

非遺百科

白沙茅龍筆 國家級非遺

白沙茅龍筆的奇特之處在于材料,它是以新會圭峰山特産的茅草制成,可以通過浸泡時間長短改變筆的軟硬程度。白沙茅龍筆制作技藝工序繁雜瑣碎,需要經過選裁、錘砸、浸泡、刮青削草、捆綁裝飾等多個環節。

創始人為明代書法家陳獻章

毛筆是中國傳統的書寫和繪畫工具。顧名思義,毛筆就是用動物之毛制成的筆。然而,在江門,有一種毛筆由茅草做成,這便是白沙茅龍筆。

白沙茅龍筆起源于明代,已有500多年曆史,創始人是明代理學家、詩人、書法家陳獻章,世稱白沙先生。與大家平日裡所使用的羊毫、狼毫之類的毛筆大不相同,白沙茅龍筆的奇特之處在于材料,它是以新會圭峰山特産的茅草制成,可以通過浸泡時間長短改變筆的軟硬程度。

對于陳獻章為什麼要“束茅代筆”,後世有兩種猜測。一種是說,他久居鄉間,潛心向學,而集市又太遠,他不願為買筆這樣的瑣事勞心勞力,于是決定自行制作。

另一個說法是,白沙先生坐在圭峰山玉台寺前的一塊大石頭上看書時,信手折斷一株白茅,露出一束柔軟而富有彈力的白毛,發現這與毛筆十分相似,便摘了一把白茅回家做成筆。他難掩驚喜地賦詩抒懷:“茅君稍用事,入手稱神工”。詩中的“茅君”就是他對茅龍筆的昵稱和敬稱。

自此之後,“茅君”陪伴他近20年,陳白沙的書法藝術也以雄健之氣而獨樹一幟。這種蒼勁峭拔的書法,一掃當時朝野已趨于程式的妖媚萎靡的書風。

草料講究 制作工序繁瑣

白沙茅龍筆制作技藝工序繁雜瑣碎,需要經過選裁、錘砸、浸泡、刮青削草、捆綁裝飾等多個環節。其所用草料十分講究,隻有背風向陽、不老不嫩、莖壯粗大、長短适宜的茅草,才适合用于制筆。制作時,将茅草的莖部錘砸成扁狀,曬幹後浸泡2至3天,再用利刀、锉刀對草料進行快速刮削并手拉成筆坯。筆坯經浸膠、風幹和梳整後,再用紅、白絲絨繞紮,并配以筆帽、絲帶等飾物,茅龍筆即制作完成。

用茅龍筆書法,形成獨特“飛白”

白沙茅龍筆古樸雅緻,筆鋒修長,極富彈性;筆觸蒼澀,牽絲飛白相得益彰,宜于行草書體,亦可勾勒山水書畫。用茅龍筆書寫的書法,由于沒有筆鋒,筆畫中留有空隙,形成其他書法難有的“飛白”。

後世麥華三、關山月、劉海粟等書畫大家都使用過茅龍筆。麥華三在《嶺南書法叢譚》說:“白沙先生以茅龍之筆,寫蒼勁之字,以生澀醫甜熟,以枯峭醫軟弱,世人耳目,為之一新”,是以“震動中原”。

傳承

茅龍舞墨迹,匠心載情思

17歲接觸白沙茅龍筆

白沙茅龍筆自發明之後,盛名在外,清朝康熙年間就出現了專門制作茅龍筆的店鋪,比較有名的是“捷元齋筆莊”生産的“先賢白沙茅龍筆”。清末筆市興旺,著名的茅龍筆店有蓬江區的登元閣、會元閣,新會的文香閣,新會區今惠民路開始被稱為“做筆街”或“筆街”。抗日戰争時期,制筆業凋零,茅龍筆的生産幾乎全部停頓。不過,茅龍筆及茅龍書法在日本、東南亞、澳洲等地卻得到廣泛的推崇。

1978年日本代表團來中國通路時,特别提到對白沙茅龍筆的喜愛,打算買一批回國。但在當時的中國,這種筆已經幾乎絕迹。省、市政府撥了5萬元,讓新會美術工藝廠深入民間尋訪傳人,成立茅龍筆試制小組,進行茅龍筆的生産。

第二年,17歲的高中畢業生張瑞亨,憑借深厚的繪畫功底考進了工藝廠,由此接觸到茅龍筆的制作。當時張瑞亨家裡有收藏一些茅龍筆,他把這些筆拆了做研究,經過不斷調整恢複了制作技藝。然而好景不長,工藝廠因為效益不好而改做服裝,茅龍筆再一次失去了規模生産的機會。

一做40多年

但是張瑞亨沒有放棄制筆的技藝,一做就是40多年。多年之後,張瑞亨成了書畫家,他不僅堅持用茅龍筆寫字作畫,更成立了一個制作茅龍筆的手工作坊。他甚至在自家的天台上打理着一塊小小的茅龍草地。現在這樣的手工作坊在江門本地有好幾家,每一家都有自己的特色和秘方,最大的不同是泡制茅草的藥水配方,而藥水決定了茅草的硬度和韌性。

2008年3月,張瑞亨成為白沙茅龍筆制作技藝的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同年6月,白沙茅龍筆制作技藝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

張瑞亨通過不斷的嘗試,改變茅龍筆的形式,研發适合楷書、隸書等五體書法以及适合國畫的筆,讓茅龍筆創作風格不再局限于一隅,挖掘茅龍筆更多的可能性。張瑞亨在岡州畫院設立了展區,通過實物、實景展示制筆流程,傳播茅龍筆的文化價值,他還嘗試把茅龍筆與新會陳皮文化、茶文化相結合,讓茅龍筆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中。

采寫:南都記者 周佩文 通訊員 文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