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 APP 應用範圍越來越廣,使用者群體越來越大,終端裝置的型号也越來越多,移動終端碎片化加劇,使得
APP相容性測試
成為測試品質保障必須要考慮的環節。
APP相容性的測試主要包含系統相容、産商ROM 相容性、螢幕分辨率相容、網絡相容、其他相容性幾個大類,下面對測試方法逐一進行詳細的說明。
一 APP相容性類型
1系統相容
app系統相容涉及Android和IOS系統,其中Android系統又分了不同的系統版本,IOS又分不同的系統版本。不同的系統、不同的系統版本都有不同的特征,不同的API,意味着都有可能産生各種各樣的相容問題,是以需要進行相容覆寫。
Android系統版本分布及市場占有率如下

針對 Android,主要考慮 7.x,8.x,9.x,10.x。
IOS 系統版本分布及市場占有率如下:
針對 IOS ,主要考慮 12.x、13.x、14.x。
2 廠商ROM 相容性
Android和IOS 都有不同的手機裝置,相比而言, Android 系統源碼是開放的,隻要遵從相應的協定,就可以對源碼進行修改,國内廠商就把基于 Android 源碼改造成自己對外釋出的系統,比如我們熟悉的小米手機 Miui 系統、Oppo 手機 ColorOS 系統等,由于每個廠商都修改過 Android 原生系統源碼,這裡面就會引發一個問題,那就是著名的Android 碎片化問題,本質就是不同 Android 系統的應用相容性不同,哪怕是搭載完全相同的硬體,不同品牌的手機在運作速度、軟體相容上都會有差別的。
Android 平台的品牌及型号排名:
IOS 平台的型号排名:
3螢幕分辨率相容
繼全面屏手機推出後,目前手機的分辨率真的是五花八門,劉海屏、水滴屏、挖孔屏,還有折疊屏等等。從分辨率尺寸來說也有數十種之多,不同分辨率的裝置上呈現出來的效果也不盡相同,如果沒有進行适配,可能就會給使用者帶來很糟糕的體驗。
Android的主流分辨率為:1080P繼續占據主流;
Android主流尺寸是 6.x 英寸;
iOS 的主流分辨率為:828*1792, 1125*2436, 1242*2208 等;
iOS主流尺寸為 5.5~6.5 英寸。
4網絡類型
保證各種網絡環境能夠覆寫,包括WiFi、3大營運商的2G和3G、4G網絡、5G網絡,有鑒權的wifi和無鑒權的wifi。
按營運商分:電信、移動、聯通
按網絡模式分:2G、3G、4G、5G、WiFi
按接入點分:wap、net
一般APP網絡的相容主要是針對IPV6網絡相容、弱網相容、wap和net接入、不同地域(地理位置)的營運網絡、有鑒權的wifi和無鑒權的wifi、代理類wifi。
5其它相容
資料相容性(不同版本間的資料相容);
藍牙裝置相容性測試 (如果是一款使用藍牙的應用);
存儲卡相容性測試(比如檔案管理器);
第三方軟體相容沖突(比如輸入法沖突)。
二APP相容性如何開展?
1需求階段
需求分析階段,測試童鞋需要和開發、産品、設計師根據需求的場景、曆史營運使用者資料、市場占有率資料讨論及确定好目前版本需求相容的系統、系統版本、廠商、螢幕分辨率、網絡等的适配方案。
2測試設計階段
根據目前市場和線上營運使用者的各系統版本、廠商的使用率,結合移動裝置分辨率的特性,得出APP的相容測試矩陣,下圖僅供參考。
3測試執行階段
①測試過程中根據相容測試矩陣在不同測試輪次中切換不同的測試機進行測試并記錄。
②有條件的同學可以搭建STF平台進行組内測試機裝置管理平台,所有相容測試工作可以在PC端遠端控制真機完成,省時又省力,還能做到測試組内手機共享使用,減少溝通成本。
③利用業内已有的雲測平台進行相容測試:
目前基本上大的雲測平台都有推出首次免費或者日首次免費的随機安裝啟動标準相容服務,免費的一般隻能做50~100款機型。如果要做全面的機型覆寫和深度相容則需要付費了,而且目前各大雲測平台的收費較高,如果要全面覆寫所有機型的話,是筆不小的開銷。
如果測試的app屬于閱聽人廣泛,營運效果不錯,月活過億的,使用者千萬、億級使用者的比如微信,qq,支付寶類型的,那麼就很有必要投入金錢或者組織人力搭建雲測平台進行全面的機型覆寫。
如果測試的app閱聽人使用者隻有不到萬,日活月活很低的産品比如中小銀行app、房産交易app,個人認為沒有必要投入大量的金錢去相容全部的機型。但是可以利用雲測平台去複現線上使用者個别未覆寫機型所遇到的bug,拿到日志和解決方案,這樣投入的成本相對小且有針對性。
如果測試的app閱聽人介于以上兩者特征之間的,而且效益也不錯,月活日活也能達到上萬的例如一些理财産品APP、證券類app、電商app,則可以對目前app目前市場各版本和品牌的使用率,擷取目前APP使用者覆寫的top n款手機,在雲測平台進行top n款手機的覆寫測試。
實際上,目前很多的公司,已經提供了相容性雲測服務,例如Testin、TestBird,除此,大型公司也對外推出自己的測試工具,比如谷歌、騰訊WeTest、百度MTC、阿裡MQC等等,其實不乏一些付費項目。
4線上階段
①當通過人工或自動手段完成 APP 相容性測試,并産品上線後,會收到使用者回報的相容性問題。依據回報問題,需補充該相容性測試場景的用例,用于後續版本測試。
②APP上線釋出市場後,可以通過crash平台、bugly等監控平台收集因相容問題導緻的閃退和無法安裝、運作的錯誤資訊傳到背景伺服器端,然後開發根據錯誤日志進行定位,進而找出問題原因并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