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國産電影在蛻變中成長

作者:光明網

今年春節檔,電影市場有兩部戰争片引發觀影熱潮。《長津湖》的續集《長津湖之水門橋》大中取材,展現戰争的“全景”;《狙擊手》小中見大,更像是戰鬥的局部“特寫”。同為戰争題材,選擇同一檔期上映,都表現出不俗的票房号召力和口碑影響力,打破了以往春節檔喜劇片唱主角的市場格局。

戰争題材一直是電影創作的重要題材。在中國電影史上,曾經掀起過多次戰争題材的創作熱潮,也誕生過一批家喻戶曉的作品。不過,一段時間以來,國産戰争片陷入創作瓶頸。有的全程槍林彈雨、炮火連天,卻讓人昏昏欲睡。還有的說教痕迹明顯,缺乏深入人心的力量而被市場“冷落”。從《長津湖》系列的“大”到《狙擊手》的“小”,國産戰争片發生了什麼樣的蛻變?

戰争片越來越好看,離不開中國電影工業水準的提升。電影工業水準展現在類型化的創作、科學系統的制片管理以及新技術的應用。《長津湖》系列的創作經驗表明,同一類型的電影可以按照一定的創作标準,從劇本到制作遵循一定的創作規律,不斷複制成功經驗,保證可持續生産。科技和藝術的結合也是電影工業化的重要标準。《長津湖》系列在創作中借助高科技為觀衆創造了撼人心魄的視聽體驗,後期制作、特效技術90%以上都在國内完成。目前,在網絡媒體沖擊下,電影需要走向更高的制作水準,電影觀衆希望在電影院裡獲得與其他視聽平台截然不同的體驗。這些變化迫切需要電影人用科技創新引領行業發展,随着電影技術研發能力進一步提高,大銀幕的獨特魅力也将進一步綻放。

戰争片越來越好看,離不開中國導演講故事能力的提高。如今,戰争片越來越重視講好大場景中的小故事。既能“得其大兼其小”,又可“見其小觀其大”,既有對戰争過程的全景式表達,又有對普通一兵的生動刻畫。從這個角度來看,《狙擊手》雖然沒有轟轟烈烈的大場面,但影片對人物的塑造卻深入人心。特别是方言的運用,用輕度喜劇描摹悲壯核心,讓一個個可親可敬的中國軍人形象躍然銀幕之上。電影的文化屬性決定其必須承載民族精神文化價值。是以,電影創作不應隻追求場面的震撼,更要追求心靈的震撼。當導演們可以運用的技術手段越來越先進,也應該沉下心去思考該用什麼樣的藝術形式追憶烽火歲月,緻敬“最可愛的人”。

國産影片既要立足國内市場,也需打開國際視野。值得肯定的是,目前國産戰争片在高揚主旋律的同時,主題思想不再單一,對于戰争與和平、戰争與人的關系進行了更為深入的思考。電影藝術是一門世界通用的語言,也是傳播中國故事的最好載體之一。中國電影還需不斷開拓題材的廣度和深度,加強國際交流合作,找到人類共情密碼,讓中國故事真正走向世界。

《長津湖》系列和《狙擊手》讓我們看到戰争題材擁有廣闊的創作空間。截至2月9日,2022年全國院線電影總票房(含預售)突破100億元大關,電影市場消費潛力可見一斑。期待中國電影在蛻變中成長,用更多叫好又叫座的藝術精品實作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

來源: 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