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場手風琴盛宴,“指尖上的風情”登台國家大劇院

作者:澎湃新聞

新聞

因為它易于學習和了解,體積小,攜帶友善,手風琴可以說是最友好,最接地氣的樂器之一。除了獨奏,樂器還可以參加獨奏會,合奏,甚至像鋼琴一樣演奏豐富的和聲,手風琴就像一個小樂隊一樣。

5月20日晚,上海音樂學院與中央芭蕾舞團交響樂團的中外手風琴音樂會登陸國家大劇院,這也是2019年國家藝術基金交流推廣項目的閉幕工作。

上海音樂學院現代器樂與打擊樂系主任徐大偉,中國民族演奏家張國平,上海音樂學院手風琴副教授張偉,浙江音樂學院手風琴老師吳義義在同一舞台上表演,以各種形式提供手風琴盛宴, 如獨奏,獨奏會和協奏曲。

排名第一的巴斯揚五重奏,曾多次赢得國内外比賽,首先帶來了萊昂·波爾曼的"哥特式組合"和小約翰·施特勞斯的"春之舞",五位年輕表演者默契地工作,散發着青春活力。

一場手風琴盛宴,“指尖上的風情”登台國家大劇院

音樂會回顧遠古時代,上海音樂學院作曲家劉偉教授為本次巡演量身定做手風琴小室内樂曲目《記住江南》,通過手風琴與人聲、钹、古鋼琴、打擊樂的準備,用古鋼琴凝聚音樂形式,打擊樂作為墊腳石,用聲學朗誦,中西合璧, 發起了跨越千年的對話。

手風琴演奏了許多流行的紅色經典.上海音樂學院手風琴教授徐大偉在曾在Theo學習的作曲家陸啟明的獨奏版"演奏我心愛的蟒絲蟲"中說,手風琴是一種西方樂器,會說中文.

一場手風琴盛宴,“指尖上的風情”登台國家大劇院

一直活躍在舞台上的張國平教授演奏了中國首部原創手風琴作品《牧民之歌》,标志着中國手風琴音樂創作的新階段,張國平經久不衰的舞台生命力激勵着年輕一代手風琴家勇往直前。

音樂會前半部分在劉偉教授手風琴弦樂四重奏作品《世紀與風格》中落下帷幕,由劉偉、華思源、何如玉、王富良、沈偉演奏,展現了中小規模體系教學體系的傳統和堅實基礎。

一場手風琴盛宴,“指尖上的風情”登台國家大劇院

在下半場,手風琴和中央芭蕾舞交響樂團展示了五部協奏曲作品.

三位國内外獲獎"手風琴冉冉升起的新星"闫賀文、張新雲、王玉軒,帶來了《巴爾幹狂想曲》、《卡門》選段和《梁珠》選段。河仙以動感的風格,呈現出自由低音巴彥的獨特音色魅力和巴爾幹民族的人文情懷。張新雲和王玉軒将卡門亮珠的經典段落改編成手風琴和交響樂團版本.

吳儀儀,浙江音樂學院青年教師,畢業于上海音樂學院,以精湛的技藝演繹了《那不勒斯幻想曲》,呈現出濃郁的意大利風情。

音樂會以上海音樂學院手風琴專業張偉副教授領銜的《我的祖國》第五首絲綢之路音樂結束,向母親的母親的拳擊诠釋了作曲家張千一的愛國情懷。

一場手風琴盛宴,“指尖上的風情”登台國家大劇院

上海音樂學院"中外古典手風琴作品巡展"項目以中國近100年來手風琴音樂文化發展為主線,将不同時期的經典作品再現舞台,同時上海音樂學院國際手風琴藝術中心委托當代作曲家為手風琴作品呈現舞台, 從手風琴獨奏到手風琴演奏, 手風琴和民間音樂, 手風琴探戈室内樂, 手風琴合奏, 手風琴的表演

6場巡回演唱會在上海、甯波、廈門、貴陽、北京等地舉行,邀請了上海音樂學院國際手風琴藝術中心的多位客座教授參加,探讨手風琴音樂發展的新思路、新思路、新方向.

負責編輯:陳世懷

校對:張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