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為譯文:
不論是選遊戲CPU還是桌面應用的CPU,我們隻有兩種選擇:AMD或者英特爾。兩家都有各自的粉絲,是以想買CPU的人很難獲得中肯的建議,但其實在很多情況下答案很明顯。實際上對于大多數人來說,AMD明顯勝出。這個結論是大反轉,因為要知道在三年前AMD幾乎破産,而如今卻能和英特爾統治了十多年的晶片市場上與之一戰。這篇文章從個人電腦的使用目的、價格、性能、驅動支援、能耗和安全性方面讨論AMD與英特爾的桌面級CPU之間永不休止的争論(這裡我們不讨論筆記本或伺服器的晶片),以及目前兩者競争的現狀。我們還會讨論改變了遊戲規則的制程和架構。總體上的勝利者毫無疑問,但選擇哪家的CPU,應該根據價格、性能以及最看重的功能來綜合考慮。
01
AMD和英特爾CPU的價格和價值比較不論是誰,價格總是最重要的考慮因素,而在價值方面,AMD很難被打敗。AMD的産品有很多額外的優勢,如內建散熱、所有型号完全支援超頻,更不用說各種各樣的軟體,如Precision Boost Overdrive的自動超頻功能。而Socket AM4主機闆非常廣泛的向前向後相容性也帶來了極大的好處,你花在處理器和主機闆上的每一分錢都物有所值。AMD還允許除了A系列之外的所有主機闆進行超頻,對于使用者來說這也是利好消息。
此外,在AMD和英特爾的CPU大戰中,我們甚至還沒有讨論過新品安本身。我們稍後就會看到,不論在哪個價位上,AMD的現代處理器都傾向于提供更多的核心數,或者更多的線程數,以及更快的PCIe 4.0。盡管英特爾在高端桌面型号上的價格有一些松動,但英特爾晶片的價格不菲。英特爾的不支援超頻的型号自帶散熱器(你需要多花錢才能支援超頻),但這些型号的品質隻能說是湊合。我們見過,英特爾自帶的散熱器在出廠設定下并不能提供最佳性能。顯然這跟AMD無法相提并論,AMD的某些型号甚至支援RGB散熱器。英特爾昂貴、可超頻的K系列處理器甚至不帶散熱器。是以如果想入手能超頻的英特爾處理器,那麼一定要給散熱器留出預算。相比之下,AMD的大多數自帶散熱器都能用于中等程度的超頻。不過如果你想買英特爾的晶片,那麼酷睿i5-9400F值得考慮。該處理器不帶內建顯示卡,也不支援超頻,但作為一塊英特爾酷睿i5而言,125美元的價格已經很不錯了。英特爾不僅能超頻的K系列價格不菲,你還需要購買昂貴的Z系列主機闆才能釋放CPU的全部性能,因為B系列或H系列主機闆不允許超頻。英特爾還以經常更換socket接口著稱,意味着在舊主機闆上使用新處理器,或者将舊的處理器裝到新的主機闆上的可能性并不高。是以,選擇英特爾就要認真考慮向前向後相容的問題。而且你也不能使用PCIe 4.0,英特爾依然在使用PICe 3.0總線,它的傳輸速率隻有AMD的PCIe 4.0的一半。盡管AMD的成本效益最高,但每個價位的最高性能的産品都要付額外的價錢,特别是銳龍 9 3950X。英特爾的處理器在性能方面要領先AMD一大截。盡管AMD會收取額外的費用,但性能之争明顯已經落幕。結果:AMD勝出。在比較AMD和英特爾的CPU時,我們需要考慮完整的産品線,特别是計算每一塊錢能買到的性能時。但是,如果你想買內建顯示卡,那就隻能選擇英特爾。我們向絕大多數希望選擇內建顯示卡的使用者推薦英特爾,特别是你希望玩遊戲的時候。
02
AMD和英特爾CPU的遊戲性能比較
在AMD和英特爾的CPU之争中,英特爾每個核心上的性能依然勝出,也就是說對于輕量級線程以及那些無法很好利用多核心和多線程的應用程式而言,英特爾的性能相當出色。而絕大多數遊戲都是這種情況。但是,在一些關鍵的價格帶内AMD領先,特别是在終端産品中,而我們的評測表明,AMD的遊戲性能也毫不遜色。是以,在不同價位中我們都有許多選擇。英特爾最貴的桌面處理器酷睿i9-9900K能夠提供最好的高端遊戲性能,而中端産品酷睿i9-9700K也不甘落後。但是,英特爾和AMD相應價格帶上的産品性能差異并不能彌補選擇英特爾帶來的額外開銷,至少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如此。AMD和英特爾的頂級産品在遊戲性能方面的差異幾乎難以發覺,但在中端産品的情況就比較複雜。參考前文的分類,價格是最終的衡量标準,而AMD的中端産品在幾個關鍵方面都勝出,大部分消費者都會買賬,相反英特爾的優勢就不是那麼明顯。要想完全發揮英特爾的優勢,你需要一款高端CPU和高重新整理率的顯示器,而且還需要把遊戲設定到早已過時的1080p分辨率。如果選擇1440p甚至更高分辨率,就會觸及GPU的瓶頸,是以CPU無法發揮其最好的性能。但是,一些多餘的CPU處理能力可以給你一些更新顯示卡的空間——AMD的Big Navi和Nvidia的GTX 3080 / Ampere已經計劃今年發售了。我們認為,大多數中端機器都會使用較弱的GPU,其性能通常與CPU的性能比對。值得一提的是,AMD在所有價位上提供的核心數和線程數都比英特爾多,是以玩遊戲時在背景運作聊天應用、浏覽器和其他任務就不會對性能有太大影響。如果要做遊戲直播,那麼AMD的良好的核心數和線程數的比例使其成為最佳選擇。不論何時,隻要你的CPU足夠快,你都應該選擇預算内最好的GPU,因為CPU通常會成為瓶頸。是以,你應當時刻關注我們的最佳遊戲CPU和最佳顯示卡的文章,以及CPU和GPU比較圖,確定在兩者之間取得最佳的比對。結果:英特爾勝出,但這隻是因為我們衡量的是最頂端的性能。如果你能壓榨出每一幀的性能,特别是在超頻的條件下,那麼你應該選擇高端的英特爾,它頂尖的性能還能保證你在稍後更新GPU的時候不會過時。隻要注意選擇的優先級即可。而在中端産品中,AMD通常是更好的選擇,而且除非你選擇最快的GPU來配低分辨率、高重新整理率的顯示器,否則跟英特爾CPU的差距不會太大。
03
AMD和Intel在生産力和内容創作方面的性能在遊戲之外的性能之戰更加清晰。在生産力和内容創作方面,AMD晶片完勝。AMD晶片搭載了額外的核心數、線程數和緩存,是以用每一塊錢能買到的性能來衡量,也是AMD獲勝。英特爾在內建更多的處理器核心的競賽中落在了後面,現在AMD在高端桌面處理和主流桌面處理器方面的産品,英特爾都望塵莫及。想一想,AMD的主流桌面處理器16核銳龍 9 3950X提供的核心數量和線程數量是英特爾最強大的酷睿i9-9900K的兩倍。同時,AMD的高端處理器銳龍Threadripper 3990X的核心數更是達到了64核心和128線程,這是英特爾的高端型号halo的3.5倍。不論是主流桌面處理器還是高端處理器,AMD的晶片都要比英特爾的性能高很多,是以比相應的英特爾的旗艦産品更貴。但是,你不需要花太多錢就能享受到AMD晶片的好處。幾乎在每個價格區間,AMD都以更少的價格提供更高的核心數量和線程數量。這些額外的核心數量讓AMD在幾乎所有多線程的評測中獲得勝利,如圖像渲染、視訊處理等。結果:AMD勝出。對于追求性能的内容創作和生産力應用,AMD和英特爾的戰役幾乎是一邊倒。目前,AMD的6核及更多核心的産品不會自帶內建顯示卡,也就是說如果你不想買獨立顯示卡,那就隻能選擇英特爾。但幾乎所有專業人員都會選擇獨立顯示卡。
04
從規格和特性方面比較AMD與英特爾的處理器AMD擁有銳龍3、銳龍5、銳龍7、銳龍9和Threadriper産品線,而英特爾的産品線為酷睿i3、酷睿i5、酷睿i7、酷睿i9以及Cascade Lake-X。下面的表格列出了所有産品,從規格和性能方面比較AMD和英特爾的處理器,但為了簡明起見,我們隻關注相應産品線上的頂端産品。注意兩個公司在每個産品系列中都有廉價産品,但從這張表上我們可以大緻感受到兩者之間的對比。價格方面采用的是兩個公司的建議零售價和市場價。AMD與英特爾的高端桌面處理器的規格和價格比較
高端桌面處理器的多核心能夠滿足内容創作者的所有需求。英特爾在這個領域一直都沒有競争對手,直到AMD的第一代Threadripper産品線打破了這個神話,而Threadripper 3000産品線徹底打敗了英特爾。我們可以看到,AMD和英特爾的高端桌面處理器的比較中,AMD的旗艦産品Threadripper 3990X的64核心和128線程無人匹敵,而32核心和24核心的Threadripper 3970X和3960X型号也遙遙領先于英特爾的晶片。英特爾的高端産品線分成了兩個系列,其中至強W-3175X和W-3265适用于豪華昂貴的LGA3647主機闆。但這并不是最适合電腦發燒友的系統,它的主要市場是專業工作站。英特爾的高端桌面産品從18核心Cascade Lake-X 酷睿i9-10980XE開始,它使用的是LGA2066主機闆。考慮到該晶片的價格,它的性能很強勁,但Threadripper的3.5倍的核心數量很難被打敗, 是以基本上英特爾在高端桌面市場上敗給了AMD。使用AMD的Threadripper産品線,你能夠得到更多的核心、緩存和更快的PCIe 4.0,但你必須花更多的錢才能支援如此強勁的處理器。但是,在考慮每核心的價格時,AMD的成本效益更高。AMD和英特爾的高端産品規格和價格
在高端處理器之戰中,AMD的銳龍9和銳龍7家族完全擊敗了英特爾的酷睿i9和酷睿i7産品線。同樣,AMD的16核心32線程的銳龍9 3950X保持了絕對的領先優勢,無論在核心數、性能還是價格上都設定了新的标杆。英特爾的8核心16線程的酷睿i9-9900K無法望其項背,但從價格上來看,它其實能與AMD的銳龍9 3900X一戰。我們看到,在每個價格段,AMD的核心數量和每核心價格都占優,還有更多的緩存、更快的PCIe 4.0和更快的記憶體支援。9900K的确在遊戲性能上領先,但也就止步于此了。而3900X的性能很接近,絕大多數玩家都注意不到它和英特爾之間的差異,盡管在更新GPU之後可能會有差別。更加主流的銳龍7和酷睿i7市場也是如此。說實話,這些晶片才是絕大多數遊戲玩家應該購買的。這裡,AMD的銳龍7 3700X很容易就能打敗英特爾的酷睿i7-9700K,它比後者多了8個線程,更适合處理多個任務。同樣,9700K依然是遊戲界的王者,但銳龍7家族在其餘的地方都勝出。AMD和英特爾的中端和廉價處理器的規格和價格
關于AMD和英特爾的中端和廉價CPU,酷睿i5和i3家族和AMD的銳龍5和銳龍3處理器勢均力敵。這個市場構成了AMD和英特爾最主要的銷售額,是以這些産品的價格和價值最重要。AMD的銳龍5 3600X的核心數和英特爾相同,但線程數要多于酷睿i5-9600K,以平衡後者的基頻和倍頻上的優勢,是以3600X是中端産品中的最佳成本效益組合。你甚至可以降一級選擇銳龍5 3600,使用AMD的Precision Boost Overdrive一鍵超頻獲得幾乎等同于3600X的性能。小貼士:AMD不帶X的型号才是最佳成本效益。AMD的新産品——僅售$120的不帶顯示卡的銳龍3 3300X和僅售$99的銳龍3 3100型号也是為了抵禦英特爾。三年前,英特爾的旗艦晶片價格大緻為$350,帶有四核心、8線程,但現在AMD的銳龍3産品線能提供同樣的核心數量和線程數量,卻僅售$99。這些産品提升了AMD的每個産品線的銷量,并且給予英特爾舊晶片的二手價格緻命一擊。AMD還公布了即将上市的B550主機闆的消息,将成本效益更高的PCIe 4.0産品帶入了低端市場。AMD也着重于銳龍5 3400G和銳龍3 3200G APU,來抵禦英特爾的酷睿i5-9400F、酷睿i3-9350K/F和酷睿i3-9100F型号。AMD的型号內建了Vega的顯示卡單元,可以運作衆多低端遊戲。這也是為何i5-9400F和i3-9100F如此受歡迎的原因,因為消費者不需要再花$50買一個還過得去的獨立顯示卡了。新的銳龍3 3300X和3100還沒有上市,但我們很希望看看它會對市場産生怎樣的影響。兩家的高端桌面晶片都不提供內建顯示卡單元。但是,即使英特爾打折銷售其無顯示卡的F系列晶片,但在主流産品線上,英特爾依然由于自帶內建顯示卡而占據優勢。相反,AMD僅在APU型号上提供內建顯示卡,意味着任何多于四核心的處理器(或者售價超過$150的處理器)都必須搭配獨立顯示卡。這是一個很大的缺點,因為絕大多數主流使用者都不會用電腦玩遊戲,是以流失了很大一部分專業市場和OEM市場。英特爾的iGPU在遊戲上幾乎毫無用處,但很适合顯示和QuickSync應用,而AMD的iGPU提供最佳的遊戲體驗。但是,AMD産品中的選擇很有限,是以丢失了很大一部分市場。結果:AMD勝出。在比較AMD和英特爾CPU的規格時,你會發現AMD在每個價格段上都提供機關價格内更多的核心數和線程數,更多的緩存,支援更快的記憶體,還有中端産品和高端産品才有的PCIe 4.0。從高端桌面市場到高端、中端和低端市場,AMD的銳龍處理器提比英特爾的處理器提供了更多的價值。
05
AMD和英特爾CPU的超頻比較在超頻方面的比較毫無懸念。英特爾提供最多的超頻空間,意味着同樣級别的處理器,英特爾的晶片能夠獲得更高的性能。但前面也說過,你必須花額外的錢,購買昂貴的Z系列主機闆才能超頻,還需要購置一款合适的第三方散熱器(最好是水冷),才能獲得英特爾的最佳性能。但是,一旦配備好這一切,英特爾的晶片可以很容易地推至極限,能夠在第九代Coffee Lake Refresh處理器的所有和欣賞獲得超過5GHz的主頻。AMD的手工超頻空間沒有這麼大。實際上,所有核心上最大隻能超頻大約幾百MHz,甚至低于單核晶片。這就意味着,所有核心超頻甚至可能導緻不使用線程的程式性能下降,盡管下降得很少。但是AMD提供了Precision Boost Overdrive功能,能夠一鍵超頻,從晶片的基礎性能、主機闆的供電系統和CPU的冷卻系統上壓榨出一些額外的性能。AMD的做法能夠達到最佳性能,而且不會遇到什麼困難。不論哪種情況,你都無法達到像英特爾處理器那樣高的主頻(從未聽說過不帶液氮散熱的AMD晶片能夠達到5.0GHz),但這個性能提升是免費的。結果:英特爾勝出。在讨論AMD和英特爾的超頻問題是,英特爾提供了更多的超頻空間,能達到的主頻也更高。隻不過需要付出額外的代價。AMD的方式更适合入門級使用者,不需要多少麻煩就能實作基本的超頻,但性能也不會提升太多。
06
AMD和英特爾的功耗比較
比較一下AMD和英特爾的功耗和散熱,會發現AMD的7納米帶來了很大的差異。功耗是設計的副産品,如下文介紹的架構等。但是,高功耗通常意味着高熱量,是以需要更好的散熱器來平衡晶片産生的高熱量。自從五年前14納米工藝上市,英特爾一直在不斷改進工藝,将功耗性能比提升了70%,但英特爾最新的晶片的功耗更高、産生熱量更大,也并非偶然。這是因為英特爾每代晶片都要提升功耗,來提供更高的性能,借此抵禦AMD的進攻。這會導緻一些自帶散熱器的問題,也需要主機闆提供更強勁的電源。兩者組合起來,英特爾就變成了功耗大戶。相反,AMD借助台積電的7納米結點,這種工藝比英特爾的14納米工藝更有效。AMD的銳龍3000系列處理器由于封裝中包含了中央的14納米I/O裸片而失去了一些優勢,但總體而言,AMD的7納米晶片的功耗更低,或者提供了更好的性能功率比。是以,同樣的電力消耗,AMD能完成更多的工作,對于使用者來說是雙赢的結果。而且AMD對于散熱的要求也不高。結果:AMD勝出。用每瓦特的性能來評價AMD和英特爾,難免會提到更密集的處理結點和更高效的微架構的作用,而台積電的7納米工藝和AMD的Zen 2是最強組合。最新的銳龍晶片的功耗更低,是以産生的熱量也更低。這樣散熱就非常容易。
07
AMD和英特爾的CPU驅動程式和軟體在軟體支援方面,英特爾的口碑一直都很好。AMD的CPU晶片驅動和顯示卡驅動經常會出問題,這也是AMD人手不足的後果之一。英特爾在驅動程式上也不是沒有失敗過,但在穩定性方面的口碑幫助英特爾赢得了處理器市場,特别是OEM市場。至于已有的産品,最近英特爾的顯示卡驅動品質非常好,因為英特爾将它的Xe顯示卡帶入了市場。發售當天提供顯示卡驅動已成了晶片廠商的預設行為,而英特爾晶片中的內建顯示卡已經成了全世界市場占有率最大的內建顯示卡,運作在數十億台電腦上。不過,在追逐更高端的英特爾産品時也許應該謹慎一些。過去,英特爾開發了許多富有創意的新産品,但都由于價格和市場的力量的原因被丢進了曆史的垃圾堆,而這些産品的長期支援并不那麼完善。AMD的産品依然欠妥。AMD的BIOS釋出經常會出一些問題,導緻晶片無法發揮全部性能,盡管在一連串的更新後這些問題工程都能得到解決。AMD是一家小廠,導緻它需要面對整個行業都以英特爾的架構為基準不斷優化的挑戰。半導體行業的生存很艱難,特别是面對強大的對手,而且重新定義行業就意味着要打破舊事物的時候。就AMD而言,要打破的舊事物就是作業系統和應用程式都沒有按照能發揮第一代Zen架構處理器最佳性能的方式進行優化,更不用說擁有大量核心的Zen 2了。結果:英特爾獲勝。多年來,英特爾解決了其內建顯示卡的驅動更新額問題,公司也有一大群軟體開發者随時待命,為最新的軟體提供技術支援。十年的統治也讓絕大多數軟體開發者學會了怎樣針對英特爾架構進行優化。AMD在改變開發者生态系統、為其Zen架構提供優化的方面已有很大進展,但要想保持前進,需要改進的空間還很大。
08
AMD和英特爾的制程比較有幾個主要的底層技術能夠影響晶片的潛力。處理器的最基本的規則依然有效:最密集的處理器結點,隻要擁有足夠的電力、性能和面積特性(PPA),再加上堅實的微架構,就能赢得勝利。如果用這個标準來衡量AMD和英特爾的CPU,就會發現AMD通常在制程和架構方面都領先。但是否AMD真的在處理器市場占據領先地位,依然是個有争議的話題。與英特爾不同,AMD并不自己生産處理器。相反,它隻負責設計處理器,然後交予外部的代工廠負責實際的晶片生産。例如AMD最新的銳龍處理器,使用了GlobalFoundries的12納米工藝和台積電的7納米工藝,而後者是最為重要的。許多公司都使用了台積電的7納米結點,包括蘋果、華為等,是以7納米技術獲得了整個行業的資金和工程上的支援。是以,英特爾自己也承認,7納米工藝是比英特爾自己的10納米和14納米工藝更為先進的計算。英特爾稱,它自己的工藝在2021年之前無法再獲得領先地位,在不知何時能釋出的5納米技術出現之前,英特爾也無法再次奪回行業上司地位。台積電的7納米結點意味着AMD可以建構更廉價、更快、更密集的晶片,內建更多核心,同時依然保持功耗在特定的範圍内。這樣設計可以更友善。我們這篇文章不會關注英特爾的10納米技術。英特爾的桌面晶片五年來一直在使用14納米工藝,而且在可預見的未來也不會有改變,而它的10納米工藝在筆記本上的表現平平。(英特爾至今沒有釋出一款超過四個核心的10納米晶片。)不管能否利用7納米結點從英特爾奪過上司地位,AMD都會與台積電合約,獲得更高端的工藝技術。這個優勢給了AMD一張最強大的白紙,供它描繪其微架構的畫卷,打造出英特爾無法戰勝的晶片。AMD唯一需要擔心的就是産能問題:盡管AMD能夠生産7納米工藝,但台積電無法提供足夠多的産品來抵禦英特爾強大的産能,至少在短時間内如此。是以AMD面臨産品短缺的問題,是以在市場上的穿透力可能很有限。不過也許不用太擔心,因為英特爾自身的産品短缺已經有一年之久了。特别是在AMD的新設計使得英特爾不得不提高核心數量後,英特爾的産能進一步下降,再加上10納米技術的跳票,導緻英特爾的産能也出現了問題。結果:AMD(台積電)勝利。英特爾已經連續五年之久在桌面處理器上使用14納米技術了。英特爾已經從古老的設計中壓榨除了許多性能,并設計了一系列優化措施。但這一切都不能幫助英特爾打赢與AMD的工藝之戰。英特爾需要盡快拿出10納米或者7納米的桌面晶片。
09
AMD和英特爾的架構比較AMD和英特爾的CPU時,我們必須要考慮到對于性能、可擴充性和每機關價格的性能有巨大的影響的兩個設計:互聯和微架構。AMD的Infinity Fabric可以将多個裸片聯合成一個處理器。可以認為該技術可以将多片拼圖拼成一張完整的畫面。AMD不需要一個大的裸片,它可以用多個非常小的裸片,這樣能夠提高産出,降低成本。該技術還能提供英特爾的網格互聯技術無法企及的可擴充性,顯然能夠在桌面處理器上戰勝英特爾古老的環形總線技術。AMD首先将該技術應用在Zen微架構上,該微架構從一開始就設計成可擴充的,是以與上一代Bulldozer晶片相比,每時鐘周期的指令數(IPC)爆炸式地增長了52%,而最新的銳龍處理器使用的Zen 2微架構又将這個數字提升了15%(按照IPC計算)。有了7納米制程,AMD給每核心的性能又提升了最多31%(按照頻率和IPC計算)。至于每核心的性能,遷移到Zen 2微架構讓AMD處理器幾乎能與英特爾最好的産品比肩。主要原因是英特爾依然在使用14納米工藝,其微架構也是專門為14納米晶片設計的。這意味着,英特爾的新微架構必須在更小的工藝(如10納米)上實作,這導緻英特爾的10納米産品遇到了很大困難。英特爾計劃在未來改進這個問題,讓微架構可以在不同的結點上公用。但在那之前,英特爾隻能使用Skylake微架構。結果:AMD獲勝。在CPU架構方面,顯然AMD的腳步更快。英特爾從2015年就開始使用Skylae微架構。而AMD有了設計上的飛速進步,已經從英特爾那裡奪走了晶片設計的領先地位。
10
AMD和英特爾的晶片安全性最近五年來,安全研究人員一直在研究現代晶片的性能提升的技術之一:預測執行引擎。這些研究的成果導緻接連不斷地發現大量安全漏洞,威脅了系統的安全性和隐私。不幸的是,這些漏洞非常危險,因為是無法檢測的——盜取資料的手段完全符合處理器的設計,是以,任何已知的反病毒軟體都無法檢測到。修複這些漏洞會導緻性能下降,這對于英特爾尤為痛苦,因為它的晶片中的漏洞比其他廠商要多得多。英特爾目前有242個已公開的漏洞,而AMD隻有16個,比例達到了15:1。很難說這是因為AMd晶片本身的安全性較高,還是因為研究人員的攻擊很少針對AMD晶片——攻擊者永遠都會針對市場占有率最高的晶片。類似地,目前桌面作業系統占有率最高Windows受到的攻擊與阿奴按超過MacOS,盡管最近該趨勢有所改變。無論如何,目前AMD的安全漏洞要少得多。我們看到英特爾的架構更新已經導緻了幾次性能降低,而且目前還不知道何時能解決所有漏洞。結果:AMD勝出。AMD和英特爾之間的安全差異不可忽視。英特爾的安全漏洞遠超過了AMD。随着AMD的市場占有率增大,這一點有可能會改變,亞牛人員也在越來越多地針對AMD的架構進行研究。目前來看,英特爾需要花費更多力氣才能修複其标準。這些修複通常都會降低性能,這會導緻英特爾在性能上進一步落後于AMD,是以AMD獲勝。
11
AMD或英特爾,哪個處理器更好?AMD的Zen系列處理器重新定義了我們對于主流桌面處理器和高端桌面處理器市場的期待,已經趕上了英特爾,而後者依然在使用古老的14納米工藝和Skylake架構。過去的幾年,AMD的CPU的重點從高價值、高能耗轉移到了最佳設計,能夠提供更多核心、更高性能和更低的功耗。英特爾在緩慢地添加新特性和核心數,借此反擊AMD,但這也造成了一些負面影響,比如更高的功耗和散熱量。這隻能證明英特爾依然在設計和晶片制造商的苦戰。如果英特爾能夠降低主流産品的價格,并放松各個産品線對于高端晶片和主機闆的功能限制(如超頻)的話,AMD和英特爾的對比可能會發生巨大改變。英特爾想要榨幹每項功能中的最後一分錢的政策,給了AMD很大的競争空間。而且,AMD的性能完全能夠比對其價值。英特爾在每核心的性能行依然領先,在遊戲市場上依然占據領先地位,但這隻是針對最高端産品線。而在份額最大的中端産品上,AMD有很強的競争力。對于一家三年前幾乎破産的企業來說,這是一場漂亮的翻身仗。AMD依然有許多需要改進,如擴充其OEM合作夥伴的生态系統,與社群合作以擴充其軟體優化等。但是,考慮到絕佳的價格、性能和價值比,AMD已經非常好了。英特爾仍然有數不清的不需要獨立顯示卡的使用者,特别是份額巨大的OEM市場,是以依然有時間來反敗為勝。英特爾的Comet Lake處理器即将發售,但除了更低的價格之外,我們認為另一款14納米技術的産品不會帶來太多改變。不過AMD依然不能放松警惕。目前AMD獲得了CPU之戰的勝利,但根據你自己的需求,也許英特爾的處理器依然是更好的選擇。如果你想獲得更好的超頻、更好的遊戲體驗或軟體支援,或者希望獲得生産力性能而不想購買獨立顯示卡,那麼英特爾更好。但如果想平衡價格和性能,那麼AMD值得一試。AMD和英特爾CPU比較
原文:https://www.tomshardware.com/features/amd-vs-intel-cpus本文為 CSDN 翻譯,轉載請注明來源出處。
*版權聲明:轉載文章和圖檔均來自公開網絡,版權歸作者本人所有,推送文章除非無法确認,我們都會注明作者和來源。如果出處有誤或侵犯到原作者權益,請與我們聯系删除或授權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