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綜合自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科院、Nature等
2月10日,大陸學者在Nature發表了6篇論文!其中5篇來自中國科學院下屬機構。
更值一提的是,其中3篇來自同一高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而就在上周,中科大團隊剛剛登上Science期刊。
1、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趙博等與中國科學院化學所白春禮小組合作,相關成果以“Evidence for the association of triatomic molecules in ultracold 23Na40K + 40K mixtures”為題,發表于Nature。

研究團隊在超冷原子分子混合氣中首次合成三原子分子,向基于超冷原子分子的量子模拟和超冷量子化學的研究邁出重要一步。
圖:從超冷原子和雙原子分子混合氣中利用射頻場合成三原子分子的示意圖
值得一提的是,僅在一周前,潘建偉、姚星燦、陳宇翺等與澳洲科學家胡輝合作,取得了“有望成為量子模拟領域的一項裡程碑”的研究成果,發表于Science期刊,可謂是頂刊“拿到手軟”。
2020年,中科大潘建偉院士團隊,與中科院合作建構了“九章”量子計算機原型機,使中國成為全球第二個實作“量子優越性”的國家。
到現在,他們關于“量子通信”、“量子模拟”等令世界矚目的學術成就仍然源源不斷,可以說,在承擔國家重大基礎科學研究項目、關鍵“卡脖子”技術難題攻關方面,中科大的地位,無可替代。
2、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陳仙輝、吳濤和王震宇組成的科研團隊,近日在籠目超導體CsV3Sb5中發現一種新型電子向列相,相關成果在Nature上發表。
該發現不僅為了解籠目結構超導體中電荷密度波與超導電性之間的反常競争提供了重要實驗證據,也為進一步研究關聯電子體系中與非正常超導電性密切相關的交織序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圖:籠目結構超導體中三重調制電荷密度波導緻的電子向列序與超導電性的實體示意圖
3、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與醫學部劉海燕教授、陳泉副教授團隊基于資料驅動原理,開辟出一條全新的蛋白質從頭設計路線,相關成果發表于Nature上。
在蛋白質設計這一前沿科技領域實作了關鍵核心技術的原始創新,為工業酶、生物材料、生物醫藥蛋白等功能蛋白的設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圖:從頭設計蛋白的高分辨晶體結構(天藍色)與設計模型(綠色)比較
4、中科院遺傳所研究員高彩霞、肖軍與中科院微生物所研究員邱金龍合作團隊在《自然》發表題為“Genome-edited powdery mildew resistance in wheat without growth penalties”的研究長文,闡明了小麥新型mlo突變體既抗白粉病又高産的分子機制;并通過基因組編輯在主栽小麥品種中對感病基因MLO相關遺傳等位實作精準操控,快速獲得廣譜抗白粉病又高産優質的新種質。該研究為感病基因在抗病育種中的實際應用提供了一條新路徑。
5、中科院地球化學研究所高壓室研究員李和平、何宇、孫士川團隊與中科院外籍院士、北京高壓科學中心主任毛河光,Duck Young Kim研究員和Bo Gyu Jang博士團隊合作,對多種鐵合金的性質進行了計算模拟(在地球核心的溫度和壓力下),發現六方相(hcp)Fe-H、Fe-C和Fe-O合金在核心溫壓下轉變成為了超離子态,該研究以“Superionic hcp-Fe alloys and their seismic velocities in Earth’s inner core”為題于2022年2月10日發表在《自然》主刊。
6、香港城市大學楊勇、香港大學D. J. Srolovitz及台北大學Chun-Wei Pao共同通訊在《自然》線上發表題為“A highly distorted ultraelastic chemically complex Elinvar alloy”的研究論文,就報告了一種化學複雜的合金,該合金在室溫下表現出高彈性應變極限和非常低的内摩擦。
更有趣的是,這種合金在室溫和 627攝氏度(900°開爾文)之間保持近乎恒定的彈性模量,這是迄今為止報道的現有合金所無法比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