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首鋼園區到冬奧會場地,單霁翔出書詳解“冰與火之歌”

封面新聞記者 張傑

北京冬奧會正如火如荼舉行。有細心的觀衆會發現,在谷愛淩奪冠的自由式滑雪大跳台的直播鏡頭中,看到其背後有高高的煙囪。那正是位于北京首鋼工業園區。首鋼老廠區已轉型為具有鮮明特色的多功能文化園區,并變身為北京 2022 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組織委員會辦公區及冬奧會舉辦場地之一。

位于首鋼工業園區裡的自由滑雪大跳台,是冬奧曆史上第一座與工業遺産再利用直接結合的競賽場館,在北京冬奧會後将成為世界首例永久保留和使用的滑雪大跳台。從鋼花四濺、鋼水奔流的煉鋼廠,到造冰制冷、寒氣四溢的冬季訓練中心,一度沉寂的“十裡鋼城”變身充滿活力的首鋼園,奏響了動人的“冰與火之歌”。

人們普遍有珍視文物古迹的素養,但對近在身旁的工業遺産,人們卻容易忽視之。也許面對一塊塊冰冷生鏽的鋼闆、破敗廢棄的廠房,有些人會覺得這代表着過時和落伍。但是,越來越多的人已經認識到,工業遺産承載着人類社會生産力的變革,記載着城市的曆史。保護工業遺産,就是保護時代的記憶。而且,在一般人看來似乎不再具有價值的老工廠,在創意者眼中卻是激發創作靈感、孕育創意産業的寶貴資源和難得空間。比如英國倫敦著名的泰德現代美術館,由原本可能被拆除的火力發電廠改建而成,經過數年營運發展,不但成了全世界吸引觀衆最多的美術館之一,同時帶動了泰晤士河南岸地區從貧困衰退的舊工業區走向富裕的文化繁榮地區。

在中國,自19世紀後半葉洋務運動以來,特别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的不同曆史時期,都留下了寶貴的工業遺産。這些工業遺産集中分布在老工業城市,不僅見證了大陸近現代工業化不同尋常的發展曆程,也蘊藏着豐富的曆史文化價值。伴随着大陸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工業遺産的保護也面臨不少困境。實踐的碰撞中,也不乏将工業遺産保護性再利用與城市文化建設相結合的優秀案例。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以精确的規劃定位,成功通過世博會的重大助力,引領了黃浦江濱江岸線傳統重工業的産業轉移,為該區域的城市更新程序提供了強大動力,也成了中國國内通過大型國際活動推動城市更新和保護工業遺産的最佳案例。

2019年,北京電視台邀請單霁翔參加一檔名叫《我是規劃師》的“城市複興”題材節目創作,他欣然應允。在這個節目中,單霁翔和節目嘉賓以“探訪人”的身份深入到首都一個個特定的街區,與當地居民互動,與 20餘位規劃師交流,深入體察、研究具體規劃項目的前世今生,解析這些項目和案例對城市、城市人和城市生活所産生的深遠影響。第一季12集播出完畢後,深得好評。 單霁翔說,因着這個節目,他在行走、交流和體驗中,對熟悉的“舊事”産生了新的了解。是以,他将在節目創作過程中的回憶、思考和體會寫成了系列書稿。

從首鋼園區到冬奧會場地,單霁翔出書詳解“冰與火之歌”

書中配圖

2022年新春伊始,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出版了單霁翔的新書《人居北京:喚醒工業遺産》。在這本書中,單霁翔從城市規劃視角重點講述北京城市建設中,工業遺産保護性再利用的故事。上篇講述了在首鋼園區内建起“冰雪新世界”的“冰與火之歌”;下篇則講述 751 工業遺産轉型為城市東區文創聚集地的曆程。

從首鋼園區到冬奧會場地,單霁翔出書詳解“冰與火之歌”

很多人知道單霁翔曾擔任故宮博物院院長,但未必了解到他畢業于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城市規劃與設計專業,是工學博士,進階建築師、注冊城市規劃師。在北京生長的單霁翔,對北京很多建築、街區懷有濃厚的感情。單霁翔在日本留學時的畢業論文題目就是關于曆史街區保護和利用的研究。工作後數次在城市規劃部門和文物保護部門之間調動。他也參與和見證了很多有意義的活動或者工程,比如在北京中軸線兩側設立胡同四合院的曆史文化保護區;比如在故宮、天壇兩側規劃出建設控制地帶(也叫緩沖區),防止建立的高大建築或大體量建築群的不和諧侵入;比如發起“愛北京城,捐城牆磚”活動,呼籲大家把過去拿回家的城牆磚送回來,一起維修明城牆遺址……“我對北京城市規劃的體會已不止于兒時的淡淡鄉愁,更多的是在工作實踐基礎上的理性思考和深切體會。 ”他在書中寫道。

從首鋼園區到冬奧會場地,單霁翔出書詳解“冰與火之歌”
從首鋼園區到冬奧會場地,單霁翔出書詳解“冰與火之歌”

在全書的結尾,單霁翔也分享他對于工業遺産保護方法的深刻思考,認為其“需要公衆的關注和參與,工業遺産的主人不僅是政府,每個人都是主人,隻有居民自覺守護,才能保衛工業遺産的尊嚴,有尊嚴的工業遺産才有強盛的生命力。隻有把工業遺産保護與城市文化建設、特别是與公衆的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才能為工業遺産的保護與利用找到真正的根基,才能使工業遺産成為公衆生活的組成部分,才能使工業遺産成為城市文化的核心與靈魂,也才能使城市成為工業遺産真正的家園。”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