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上了雲的冬奧會,看起來像黑客帝國?

文 | 光錐智能,作者|劉雨琦,編輯|文斌

冬奧賽程還未過半,熱搜榜裡已經開始上演一次又一次驚人反轉。

在2月7日短道速滑1000米的決賽中,由于參賽選手多次出現的碰撞和意外,任子威的金牌之路可謂是“命懸一線”。

但之後随着一段由“獵豹高速錄影機”拍攝的4K高清視訊的公布,解開了比賽最後幾秒鐘的“謎團”。許多網友更是驚奇的發現,小獵豹不僅快速和靈活,更重要的是能将高速捕捉到的資料存儲在雲端内,供裁判随時調用以及智能分析。

同樣經曆輿論大旋轉的還有之後奪冠的谷愛淩。

在自由式滑雪比賽中,雖然谷愛淩在末輪孤注一擲地加大了空中反轉難度之後奪得了冠軍,但由于自由式滑雪速度太快,觀衆大多看得都是一頭霧水。

而揭開這個謎題,還是央視在《奧秘無窮》節目裡,用“3D+AI”技術将谷愛淩在空中轉體四圈半的每一個動作都一幀一幀的慢放,進行“時間定格”,觀衆大多看得都是一頭霧水。

當然,無論是總台“獵豹高速記錄”,還是“3D+AI”的路徑還原技術,都是因為此次冬奧會在雲存儲技術方面的應用才讓這些得以實作。比如AI需要大資料标注與網絡模型訓練,包括雲端存儲、計算資源;而3D在資料采集、處理、模組化、渲染等各個環節都需要雲資源。

事實上,除了任子威和谷愛淩兩次小試牛刀之外,本次冬奧會從運動員的衣食住行,到場館管理,再到賽事轉播,各個環節的數字化應用比比皆是。此次的冬奧會,是一場名副其實的“數字奧運”。

雲上觀賽,外行也能看“門道”

從1964年實作奧運的第一次衛星直播至今,技術的進步讓全球億萬人一步步與奧運相連,數字奧運更是如此。當百年奧運開啟數字化轉型,雲上轉播為全球體育愛好者帶來全新的觀影體驗。

過去,每屆奧運都需要重複建設傳統IT機房,準備時間長、采購成本高,在賽事中短暫使用後便會被拆除。一來耗費人力物力以及時間,二來拆除機房又造成資源浪費,雲上轉播讓IT基礎設施的成本大幅下降,并且縮短了應用開發和部署流程。

這一點在東京奧運會的部分上雲中看到了顯著的成效,現場轉播中心面積縮小25%,從業人員減少27%的情況下,内容産出相比2016年裡約奧運會增加了30%,制作了超過9500小時的體育賽事轉播内容。

而北京冬奧會在距離開幕還有30天時,北京冬奧組委會技術部部長喻紅就表示,北京冬奧會核心資訊系統已經實作100%雲上運作,奧運最核心的賽事成績、賽事轉播、資訊釋出、運動員抵離、醫療、食宿、交通等資訊均以系統遷移至阿裡雲上。

首先,在觀衆最直覺的賽事轉播方面,首次實作把電視信号通過“雲”的方式傳輸。傳統的轉播模式要求電視台提前運輸衛星轉播車、現場搭建網絡專線等準備。雲上轉播讓全球電視台在雲端就能接收到直播信号,并提供播放器、短視訊處理平台等功能,友善媒體進行遠端直播、精彩回放、制作特效視訊和内容集錦。

上了雲的冬奧會,看起來像黑客帝國?

5G+4K/8K超高清雲轉播裝置

這帶來了兩個明顯的變化:首先是播放速度的提升,實時轉播由專屬的“奧運轉播雲”向全球轉播,能夠做到在全球各地以及各網絡平台,進行超過6000個小時幾乎0延遲、0卡頓的轉播内容。其次是畫質,雲上轉播突破了傳統的2k畫質,全程以4k超高清格式轉播,部分重要賽事還将以8k格式轉播,做到讓觀衆“身臨其境”。

除了高清外,提升使用者觀看體驗也是重要的一環。今年冬奧會轉播已經實作将幾十路高清畫面實時傳輸,再由智能算法進行毫秒級合成和模組化,将超慢動作、全景觀看的電影特效式畫面,帶進冬奧賽事轉播中。據悉,冬奧會的雲頂滑雪場坡面障礙技巧、冰壺等項目上将首次出現《黑客帝國》中“子彈時間”的特效技術。

本次冬奧會還能提供自由選擇的慢動作回放,不需要小獵豹,在家也能慢動作仔細研究決賽中賽點。試想一下,當你在家躺在溫暖的床上,觀看着短道速滑的決賽時,可以任意視角、360度旋轉觀察武大靖和任子威的滑行動作,包括他們的服裝、頭盔,甚至可以拉近螢幕看到任子威奪冠時激動的表情。

上了雲的冬奧會,看起來像黑客帝國?

除了觀看效果更加酷炫,雲上轉播也為使用者帶來了更多實用性。

如同上文所介紹到的,通過“3D+AI”技術,不僅能夠拆解運動員的瞬時動作進行時空定格,更打造出“同場競技”系統,将單人比賽項目變成“多人比賽”,實作了冠、亞軍比賽畫面的三維恢複和虛拟疊加,友善觀衆通過一個賽道看到不同選手的實時動作。

對此,光錐智能向百度了解到,該技術的實作采用的便是轉播中的直播視訊作為源内容,分為三個子產品:第一通過多個視角360度還原3D空間,根據大跳台标準尺寸模型,建構3D-2D映射點對,求解錄影機的空間位姿和朝向;第二利用深度學習模型,從視訊中恢複運動員的三維人體姿态;最後求解各個局部姿态在三維空間的整體位姿。

這項技術也不止于服務觀衆。據了解,該技術目前已經逐漸實踐到工程機械、機器人、競技體育、電視觀影等各領域。以競技體育為例,早在此次冬奧前,該技術已經應用在了中國跳水夢之隊的訓練中。

訓練流程是這樣的:首先在運動員不到2秒的高速運動狀态中,通過人體三維重建技術,讓跳水全過程進行三維再現,實作對跳水動作精準的量化評估。比如起跳高度、入水角度、旋轉速度等等;緊接着,利用系統的深度學習功能,針對這些資料給出改進、細節優化建議,結合人類教練,共同幫助夢之隊奪金。

上了雲的冬奧會,看起來像黑客帝國?

不過,百度也坦然,目前這項技術仍存在許多難點和挑戰:“百度的‘3D+AI’技術不是平地起高樓,而是‘拿着錘子找釘子’,關鍵難點是做好‘技術’與‘行業’的結合。因為不了解行業的‘真需求’走過很多彎路。比如在跳水運動員的訓練中,運動員不能佩戴傳感裝置,因為帶着不舒服,影響肌肉記憶,這都給團隊帶來很大挑戰。最終我們決定采用非接觸的3D視覺解決方案,在保證運動員訓練的情況下做技術研究,這是技術與行業的結合。”百度相關負責人說道。

目前來看,“3D+AI”技術是一對“完美搭檔”,AI了解分析能力強,可以幫助人們從繁冗複雜的工作中解放出來,3D則幫助人們突破時間、空間的限制,再造自然。

數字管理,三個核心系統同步上雲

相比于觀衆能看到的,可能許多人更加好奇奧運村内的數字化是怎樣的?

“純綠電巴士、冬奧村的機器人、從天上上菜的智慧餐廳,村内用數字化觀影,村内數字化管理着衣食住行。”社交平台上,一位冬奧村志願者這樣分享到。

如何數字化?第一步是将核心管理系統全部搬到雲上。

像奧運會這樣的大型國際化體育賽事是一個複雜、龐大的工程,奧組委通過三個核心系統進行管理和運作。包括奧運資訊管理和分發系統(OMS/ODS),提供賽事日程、運動員報名、注冊、奧運資訊釋出等;運動會管理系統(GMS),為運動員的交通、食宿、抵離、醫療健康提供服務;其他還包含賽事組織、協同辦公等一些數字化平台。

同時,這三大核心系統之下又形成了30多個大型資訊管理系統。從前,資訊系統千差萬别,之間的管理也錯綜複雜,一名志願者可能要同時注冊幾個系統進行不同領域的工作。上雲後,就能更加高效整合資源,支援賽事運作,雲平台保證系統間的自動互動,并通過深度學習形成一套科學的跨雲管理政策。

以運動會管理系統(GMS)為例,冬奧建村後閉環化管理,通過雲計算+機器學習技術,為冬奧專用的駕駛車輛進行科學的路線規劃和設計,同時避免與社會車輛交叉,最大程度地優化交通計劃和時間,保證運動員安全抵離場館。

除了外出的交通管理之外,在占據2.17萬平方米,建設複雜的張家口奧運村中同樣容易“迷路”。是以在奧運村内,就有非常全面的AR全景地圖,通過“雲計算+AR技術”為村内人員進行指引。

基于該應用,運動員通過手機識别周邊實景,就能鎖定自己的位置,輸入目的地後,跟随地面上的AR虛拟箭頭便可抵達。

上了雲的冬奧會,看起來像黑客帝國?

張家口冬奧村厘米級高精度三維地圖

當然,GMS不止是對于交通軌道的管理。一名身處張家口冬奧村的志願者在和光錐智能的交流中就提到了他身處“數字管理”的親身體驗。

“我們每一個志願者的挂牌上,都有一個專屬條形碼,所有的相關資訊都會儲存在條形碼中,比如有些志願者的權限是ALL,有些權限隻是部分,并且在就餐時也會根據當天的輪換,進食堂掃碼在規定的時間就餐。基本的資訊、檔案和指令的傳達溝通,都是通過釘釘完成,但是晚上開幾百人的大型語音會議,會通過騰訊會議來完成,偶爾也會用到‘矚目App’開視訊會議。”

除了核心系統上雲,外圍還有一些有趣的數字應用和微型創新。

比如在今年的IP頂流冰墩墩,在每場次賽中,都以人偶的方式出現在賽場引導觀衆,制造歡樂氣氛。它的身上除了可愛俏皮和“一墩難求”之外,也充滿了黑科技。

上了雲的冬奧會,看起來像黑客帝國?

比如冰墩墩的“泡沫手套”。它不僅是一個裝飾品,更是一個移動的智能工具。人偶志願者借助它可以和背景聯系,友善定位和指揮。這雙為奧運會專門開發的“泡沫手套”可能成為一個新的科技産品,未來可以運用在遊樂園、大型商場等場景中。

同時,為了進一步保證資料安全性和運作流暢性,技術人員運用了數字孿生技術,重新開發所有的體育場館。數字孿生簡單來說就是在計算機虛拟數字空間中重塑實體世界的真實運作狀态。

上了雲的冬奧會,看起來像黑客帝國?

國家速滑館數字孿生作業系統

這讓不僅能夠将此次冬奧會的資料儲存在雲端,為下屆奧運會提供經驗。而且在奧運會結束後,當場館被用于演唱會、藝術展覽時也可以調取現在完成的3D模組化和資料系統,進行資源再利用。

總的來說,無論是智能交通管理、智能人員管理還是雲上直播帶來的新型觀感體驗和“3D+AI”系統,從賽場内到賽場外,從核心系統上雲到外圍數字化應用,數字奧運理念始終貫徹其中。

結語

上雲後的全面數字化,貫穿了從内部管理到外部觀影,使得場内外有了全新的體感、體驗,對于奧運來說,這或許是一個全新的起點。

國際奧委會主席托馬斯·巴赫在媒體采訪中表示,北京冬奧會是奧運史上第一屆“雲上奧運”,用科技書寫了新曆史。并稱贊“科技的潛力令人驚歎,在奧運會曆史上,我們第一次真正挖掘了這種潛力”。

而冬奧對于雲計算來說,也稱得上是一個集中大考。

對于當下的雲計算來說,已經能夠承接住龐大的體育賽事,但在5G技術、物聯網等技術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全球資料量增速遠高于算力的提升速度,這也要求企業需要以比“發展”更快的速度擴大規模和基礎設施投入來處理激增的資料。

甲子光年釋出的《中國雲計算行業研究報告》顯示,目前底層技術已趨于成熟,更關注底層技術與行業的緊密結合。比如邊緣計算和工業物聯網裝置相結合,可以形成智慧供應鍊,由于其在邊緣位置實時處理資料,能夠從互連裝置和系統中更為迅速地獲得洞察,幫助組織切實提高營運響應能力,降低營運成本,有助于解決當今不斷增長的資料量所帶來的問題。

當一個個行業數字化程度趨于成熟,智慧城市的雛形初現。此次冬奧就像是一個微縮版本的數字城市內建,在各個行業和領域挑戰也發現着雲計算下一步的可能性。

從某種角度來說,今天的我們不止在看冬奧,更是透過數字冬奧,發現未來生活的映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