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遺憾卻值得喝彩,不止羽生結弦

作者:上觀新聞

或許沒有哪個“失誤”能收獲那麼多的關注和掌聲——羽生結弦在北京冬奧會上挑戰阿克塞爾四周跳,結果摔在冰面上。此前從未有人在正式比賽中完成過這個動作。作為世界上最頂級的花樣滑冰選手,羽生結弦在這場可能是自己最後一次問鼎冬奧的機會上,選擇挑戰這個人類花滑的極限,而不是多争一塊獎牌。關于極限動作的挑戰,他失敗了;關于自我的挑戰,他卻成功了。

冬奧會是挑戰者的舞台,無數人選擇在這裡挑戰人類的極限,也挑戰自我的極限。這兩天,人們已經看到了許多“不服輸”的故事。但“不服輸”不代表“不會輸”,有人挑戰成功,但更多人在挑戰的路上沒有獲得成功——就在谷愛淩奪冠的賽場上,同台比拼的苔絲·勒德第一輪就跳出了1620度的動作,卻最終與金牌失之交臂。那一刻,她忍不住落淚,而冠軍谷愛淩和季軍瑪蒂爾德·格雷莫走到苔絲身邊,一個扶住她的肩膀,另一個輕輕拍她的背。網絡上,人們為他們的友誼“點贊”,也對“亞軍”苔絲緻以崇高的敬意。無論是羽生結弦,還是苔絲,他們的挑戰并沒有創造奇迹,但是未曾成功的奮鬥卻讓奇迹變得更加珍貴,他們的努力本身,就是通向奇迹、通向極限、通向冠軍道路上的金色階梯。

舉辦過兩次奧運會,經曆了無數重大體育賽事,我們逐漸習慣欣賞這種“不成功”。滑雪選手宮乃瑩與決賽失之交臂,從2020年起,她就在微網誌上記錄自己的“冬奧倒計時”,賽後她說“自己隻要能站在賽場上,就非常棒了”;中國台北選手李玟儀參與高山滑雪女子回轉比賽,最後一個上場的她出發後不久便摔倒,她沒有放棄,按照規定重新爬回摔倒處繼續比賽,人們為她的堅韌歡呼,哪怕她已經是排名的末尾……心态不斷轉變,格局逐漸打開,人們以一種更加包容的心态面對選手、面對體育本身。

或許,這種心态也在不斷延宕、影響到每一個普通人的生活。我們或許不像那些體育運動一樣在挑戰極限,但是生活中每一次嘗試、每一次曆練,也是和運動員一樣發起對生活、對自己的挑戰。成功和失敗,是挑戰路途上的一對雙生子,人們熱愛挑戰者的成功,也理應尊重挑戰者的失敗。

挑戰未知本身就是一件值得無比尊敬的創舉,其意義并不限于結果的成敗。這種挑戰當然不僅僅限于體育。無論是探索未知的知識領域,還是尋找嶄新的商業模式,都是和競技體育一樣的“挑戰”,都有着和運動員一樣的“挑戰者”。

回眸曆史,我們可以看到近代中國尋找道路的革命先烈,可以看到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探索發展方式的建設者,可以看到改革開放之初勇于擁抱市場經濟的弄潮兒;放眼當下,我們可以看到創新“無人區”的先行者,看到改革“深水區”的攻堅者,看到危急時刻風險面前義不容辭的“逆行者”。挑戰或大或小,無所不在,無數人要面對未知。但真正的勇氣,總是來自迎難而上、探尋未知、自我超越。這個過程中有人成功了,也有人失敗了,但隻要向着理想的方向,就都會構成壯麗史詩,值得反複傳頌。

常言道“失敗乃成功之母”。一直以來,人們對這句話多少有些“知易行難”;“寬容失敗”的提法同樣有了很多年,但由理念變成實踐的過程,總還有不少曲折坎坷。冬奧會上不時出現的“失敗的挑戰者”,那些令人不乏感佩的場景,再次給了我們啟示。

其實,雖然失敗是成功路上的必經之所,但是未必所有的失敗都導向成功,它的價值也并非僅僅是成功的“墊腳石”。我們尊重失敗和失敗者,是尊重他們蘊藏在嘗試過程中的不竭的挑戰精神、敬仰與困難鬥争到底的思想韌性。學會欣賞道路攀登過程中的美麗風景,發現過程潛藏的意義和價值,感受到探索和嘗試的美好,而不過分強調一個簡單的“結果”,這是我們的了解失敗、尊重失敗的應有之義。

學着為挑戰者的失敗鼓掌,這一習慣正在不斷開放和創新中逐漸成熟。認識挑戰本身的價值,無論成敗地為挑戰喝彩,因為正是這些勇于挑戰的先行者們,為我們築起一條通向未來、通向美好的路。

欄目主編:朱珉迕 文字編輯:朱珉迕 題圖來源:新華社 編輯郵箱:[email protected]

來源:作者:許遙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