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0日晚,中國冰球迎來了曆史性的一刻。對陣美國隊的比賽中,中國男冰首次出現在奧運賽。對于更多人而言,冰球這項運動實在太過遙遠,倒是中國隊中衆多特殊的名字和面孔更引人關注。值得注意的是,在同樣的歸化大背景下,中國冰球與男足的情況截然不同。

歸化隻為參賽資格?
本次出征冬奧會的男子冰球隊,25名球員中有15位為“歸化球員”,比起英達的兒子英如镝,曾經在NCAA冰球D1聯盟出戰的陳梓蒙等“本土球員”,無論從場上作用還是出場時間而言,“歸化球員”才是中國隊的主要力量。直到現在,坊間依然流傳着一種說法,認為男冰大範圍歸化為的隻是獲得奧運參賽資格,畢竟球隊世界排名隻有32位,常年處于世界乙級A組保級隊水準,确實難以登堂入室。
必須要說明的一點是,早在2017年5月,國際冰球聯合會(IIHF)就已用投票表決的形式,确認了中國男女冰球隊在北京冬奧會的參賽資格:47票同意,0票反對。2018年,中國隊的參賽資格“通過流程”闆上釘釘。至于前不久國際冰聯對于中國隊的資格讨論,甚至有意用挪威隊替換,隻不過是其組織換屆後的内部争論。
圖:塔迪夫于2021年當選新一任IIHF主席
當然,IIHF确實對中國隊的能力有所顧慮,畢竟一旦在正式比賽中頻繁出現二三十分的大比分落敗,無論對運動本身還是冰球在中國的推廣都不是好事。而管理部門最開始是希望用自己的方法解決問題,将優秀的球員送到高水準聯賽中磨練。正是在這樣“走出去”的大背景下,2016年6月,昆侖鴻星俱樂部成立并登陸以俄羅斯球隊為主的全球第二大冰球聯賽KHL(大陸冰球聯賽)。
不過,南韓隊的經驗最終讓中國男冰下定決心大刀闊斧走上歸化之路。2017年劄幌亞冬會,中國男冰以0比10的比分慘敗給南韓隊,對手陣中6個金發碧眼的球員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他們為了備戰18年的平昌冬奧會,引進了數名加拿大和美國球員。
圖:歸化球員沒能避免南韓隊在平昌冬奧會的墊底命運
最終,2017年,全球“尋人”模式正式開啟,體育總局表态向華裔球員敞開大門,當年6月,國家隊舉辦了海外選拔賽,吸引了約200名球員參加,其中多數球員都具備華人華裔背景。與南韓隊的政策不同,最終入選了北京冬奧會大名單的15名歸化球員中,有11名是有華人血統,并且幾乎都是有過NHL經曆的。
目前球隊中,隻有門将史密斯(美國),以及後防線上的凱利奧斯(美國)、斯普勞爾(加拿大)和奧西波夫(俄羅斯)沒有血緣上的聯系。比起南韓冰球隊和中國男足在歸化方面受到的非議,中國男冰在最大程度上考慮到了治标不治本的問題。
姓名背後的故事
出征冬奧會的中國男冰主要由三部分球員組成,除了國内培養出的球員以及從小接受北美冰球體系打磨的球員外,歸化球員顯然是“重頭”,而他們背後的故事總會讓人津津樂道。比如隊長葉勁光是加拿大華人移民的第四代,他的大學專業是犯罪現場調查學,如果不打冰球,葉勁光或許早就在警界闖出一番天地。不過,這樣一來,就是冰球界的損失了。
葉勁光作為波士頓大學的主将赢得了NCAA總冠軍,在NHL的5年時間裡,他完成了56次得分,時至今日仍是聯盟曆史進球最多的華人球員。随後,加入昆侖鴻星的他在KHL得分超過100次,是球隊第一個百分王。
如果說一定要在這支球隊裡找一個最具代表性的人,那麼王泰勒當之無愧,他的名字充分展現了中西結合的特點。作為昆侖鴻星的副隊長,他也是國家隊的主要球員。泰勒的爺爺和奶奶在上世紀60年代移民加拿大,他的媽媽則是個不怎麼有名的滑冰運動員,得天獨厚的條件使得王泰勒早早接觸到冰球。
從名字中就可以看出歸化球員的背景,比如福将、福帥兩兄弟讓人過目不忘;歐班永利(O’Brien,國語中習慣翻譯為奧布萊恩)這樣一個名字一看就知道有大灣區背景,事實上他的母親正是來自廣東中山;而球隊中粵語說得最好的應該算是袁俊傑,他的爸爸是香港人,媽媽則是從廣東梅州移民到加拿大的。
如果有人質疑歸化球員的認同感,不妨來看看鄭恩來的故事。這位中德混血兒出生于體育世家,外公段其炎是第一屆全運會男子跳高冠軍,外婆鄭鳳榮是新中國第一位打破田徑世界紀錄的功勳運動員,妹妹鄭妮娜力代表中國參加了東京奧運會并獲得了女子七項全能第十名,如今輪到鄭恩來了。
值得注意的是,鄭恩來的名字中的深意,本來他的中文名是鄭泰,但是他恰好出生于周總理的誕辰日,是以鄭鳳榮于是給外孫改名鄭恩來。當年,周總理前往北京體院鼓勵了鄭鳳榮,1個月後,她就打破了世界紀錄,這樣的傳承滿載着新中國體育的發展曆程。
這樣的歸化,男足學不來
中國男女冰球隊出征冬奧會前夕,恰逢國足在世預賽恥辱出局,兩個項目在過去幾年共同走上歸化道路引發了不少的關注。如今,國足的歸化一地雞毛,是否能從中得到一些領悟?
吸取了南韓的經驗教訓,中國男女冰在歸化對象的選擇方面着重于以血緣為紐帶,這樣的大背景下,“歸化球員”渴望為國效力,認同并接受中國的文化。比起那些不會說中文、不會唱國歌、吃不慣中國菜、沒有錢就不再“為國效力”,甚至想方設法拒絕國家隊召喚的“歸化”來,顯然是天壤之别。
最重要的一點也不容忽視,根據公開資訊,效力于昆侖鴻星的球員年薪都在二三十萬美元,比起埃克森、阿蘭等人動辄超過千萬歐元的待遇來,顯然一筆精打細算的帳。而中國足球的歸化則稍顯盲目,過多的将目光放在大牌身上,顯然是眼高手低的表現,不如将目光放在那些想要為中國隊比賽的當打球員或是實用球員方面,成本效益更高。
在未來五至十年時間裡,冰球的歸化球員依然可以發光發熱,不但彌補了本土冰球選手的斷檔期,還可以起到帶動作用,為中國冰球的推廣和宣傳繼續做出貢獻。僅就這一點而言,與那些賺了錢就走人的“歸化”不可同日而語。
當然,由于兩項運動的不同特點,足球歸化照搬冰球并不現實。畢竟國内冰球發展處于初級階段,很容易在北美找到水準更高的華裔或是混血選手,而足球圈裡,極少有水準不錯的“血緣球員”,蔣光太和李可幾乎已經是最好的代表了,就連侯永永和蕭濤濤也不多見。
同時,國際足聯對入籍球員的資格要求嚴格,也使得國足的歸化之路充滿困難,更多情況下隻能招攬“雇傭兵”。這樣的硬傷短時間内無法解決,加強青訓力量又難以在朝夕之間完成,中國男足的振興看起來仍是遙遙無期。(仰卧撐/趙純)
仰卧撐首發虎撲足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