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利息到底是什麼?是錢生錢嗎?那些為了高額利息而将投出的錢打了水漂的人們必須要搞清楚這個問題。實際上,利息是利潤的一部分,貨币本身并不能創造貨币,不會自行增值,隻有在投入生産的過程中才有可能産生。
我一直提出,在會計核算中要把工資、利息作為利潤配置設定項目,分完還有結餘,這部分就是企業家的最後剩餘配置設定權;要是沒有結餘為負數的話,就是企業家用自己的錢(或融資)去墊付工資和利息。這樣,我們看問題是不是更加清楚。
管樂隊老大:馬老師說得對,利息就是對占用資金付出的成本,但前提是投入能産生利潤。
孫旭升非大V:從企業角度是這樣的,但工資不也是成本嗎?
馬靖昊:工資是成本還是利潤配置設定,這需要思維上的一個突破。工資本質上是需要掙出來的,不應該是負債,而應該是一種利潤配置設定(也就是利潤表的裡面不要扣除工資)。這個你要是暫時了解不了,沒關系,我這裡再給你補充幾句。由于搞政治經濟學的人不懂會計,近代以來,在工資上的最大謬誤是将其視作成本費用,這樣,工資就好像不是掙出來的,而且在會計核算上成了負債類了,職工是債主,企業主是債務人,這樣就徹底抹殺了工資是要通過銷售這一“驚人的一躍”而掙出來這個簡單的道理,這就是沒有将工資視為利潤配置設定而導緻的惡果。
(二)
企業不是隻要能夠借到錢就是“師傅”,你得具備借錢的能力,也就是至少總資産報酬率大于負債利息率吧。總資産收益率的高低是決定公司是否應舉債經營的重要依據。總資産收益率一般應該≧5% 或 ≧一年期銀行貸款利率。當總資産收益率(息稅前)大于債務利息率時,利用負債籌資能帶來正的财務杠杆效應,公司會擷取更大的收益;當總資産收益率(息稅前)小于債務利息率且大于零時,這時負債經營産生的财務杠杆将其到負面作用,其後果是企業所有者承擔更大的額外損失,這些額外損失就是企業的财務風險,還不起錢時,甚至會引發資金鍊斷裂,導緻企業破産。
朵妞嘻:為什麼你一說我就懂。
一路向北的胡醫刀:總資産收益率如果持續小于無風險利率,那公司繼續經營就是在毀滅價值。
馬靖昊:給大家介紹一個”龐氏利息“的概念,當企業支付利息的現金中有一部分來自于籌資活動流入的現金,則此為龐氏利息。此類企業最終一定會由于資金鍊斷裂而導緻破産。
(三)
财務費用主要是利息淨支出,有可能是正數也可能是負數。我們從财務費用總額的多少能夠大體判斷出企業的資金和現金流狀況。财務費用為負數,一般說明企業資金充足,拿着大量現金理财;而相反财務費用為正數,一般說明企業資金緊張,更有甚者抵押借款,借新還舊,可謂冰火兩重天。财務費用與淨利潤的比值可以用來分析公司的償債壓力,如果财務費用與淨利潤的比值大于1,說明該公司的财務費用吃掉了大量利潤,一定程度上淪為銀行的打工仔,償債壓力大,而且其償債能力大幅減弱。對于這些企業,投資者要着重關注其近年來的融資成本走勢以及融資管道。
深圳銀行人:馬老師的報表科目分析總是這麼淺顯易懂,财務費用是看報表最常關注的科目之一。
liUzhAAA:老師,我覺得利息支出占淨利潤大于10%就可以拜拜了。
(四)
【如何判斷一家上市公司存貸雙高?】1.存款高:一般而言,隻要貨币資金/總資産>25%就可證明公司的資金量充足,存款高,但這個貨币資金是否真實,還是不能掉以輕心的。我們可以通過分析财務費用科目下的利息收入與貨币資金的平均值(期初的數值+期末的數值之和/2)來進行判斷,上市公司的貨币資金放在銀行裡就算是活期,我們暫且按照2%的利率算,如果利息收入/貨币資金的平均值*100%<2%,就證明貨币資金可能存在問題的,公司可能沒有這麼多錢,在貨币資金上造了假。2.借款高:如何判斷一家企業借款很高呢?我們可以通過分析财務費用下面的利息費用與公司淨利潤的比值這個名額來判斷,如果利息費用/淨利潤>15%,則證明公司的借款很多,這是一個經驗值,借款的利息都占到淨利潤的15%,這樣的話說明公司的借款資料太大了。如果一家上市公司的存款與借款的數量都高企,就基本上可判斷存在存貸雙高的現象,因為公司既然這麼有錢,就不會借這麼多的款。
蒙古小鐵鍋:如果是活期為主,即便是大多數資金都做7天協定存款,存款利息也很難達到2%吧?1.5%就不錯了。
折了的天使:那說明錢少。
諸葛拙愚:馬老師,您微信公衆号上的文章幾乎被我看遍了。受益匪淺。
馬靖昊:你一定能夠成為一個優秀的CFO。
(五)
所謂利息保障倍數是指未扣除借款利息的利潤總額能夠多大程度覆寫借款利息,計算公式:息稅前利潤/利息支出,即(淨利潤+利息費用+所得稅費用)/利息費用。利息保障倍數至少應大于1,倍數越高,企業長期償債能力越強。如果利息保障倍數過低,表明企業償債的安全性與穩定性有較大風險。巴菲特的一個選股标準:非金融企業的利息保障倍數一般高于7倍。
從國内債務違約企業案例來看,利息保障倍數可較好地衡量企業的償債能力,發行人利息保障倍數在2以上,其一年内違約的機率極小;而利息保障倍數在2以下,其違約的機率顯著增加。是以在财務分析時,要關注利息保障倍數低于2的公募債發行人可能發生實質違約的風險,特别是那些極度依賴借新還舊的發行人。
不過,利息保障倍數也存在局限性,其分子、分母都是建立在利潤的口徑之上,而實際支付利息需要付出真正的現金流,如果利潤與經營現金流背離較大,名額再高,也不能說明企業有足夠的現金來償還利息。
巴菲特非常青睐那些利息支出占息稅前利潤的比率很低因而利息保障倍數很高的企業,非常喜歡低負債甚至零負債的公司,非常讨厭高負債公司。反映在資産負債表上就是資産負債率很低,反映在利潤表上就是利息保障倍數很高。
馬靖昊:利息保障倍數=(淨利潤+利息費用+所得稅費用)/利息費用,因淨利潤說不清楚。實務中,建議改用現金利息保障倍數=息稅前經營現金淨流量(經營活動現金淨流量+營業稅支付的現金+利息支付的現金)÷利息費用。
太陽出來了V:馬老師說得很有道理,因為利潤除了水深(真實性)外,還有就是利潤是以銷售收入-成本-稅費得出,但是銷售收入不一定轉化為現金,很多情況下轉為應收帳款,從現實角度,馬老師提出的計算方法保障程度較高,受教了,謝謝。
用精煉的語言闡述深刻的财務邏輯,如文章得到您的認可,希望您看完後,以示鼓勵。長期堅持原創不易,多次想放棄,堅持是一種信仰,專注是一種态度 ,一路陪伴,一起地老天荒,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