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紹興越城:深耕越文化,推進大湖頭遺址考古發掘工作

  浙江紹興是國務院公布的首批國家曆史文化名城,根據《越絕書》等史料記載,自少康庶子無餘封于越算起已有2500多年的建城史,是春秋戰國時期越國主要政治中心。

紹興越城:深耕越文化,推進大湖頭遺址考古發掘工作

  2020年,在“先考古、後出讓”機制的引導下,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越城區文物保護所對人民路1号地塊進行前置考古調查,經勘探發現一處占地面積約13500㎡的春秋戰國時期聚落遺址。2021年大湖頭遺址考古發掘正式啟動,大湖頭遺址是紹興地區第一次大面積發掘的春秋戰國時期越文化遺址,為研究紹興地區的生态環境、生業經濟、聚落形态和城市布局提供了豐富的新資料。

  何以為越?考古嘗新解

  春秋戰國時期越國曆史典故諸如“卧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等已經作為中華文化優秀基因的一部分刻入每位中國人心中,但翻閱史籍不難發現,越國的曆史記錄頗為模糊,自允常(《吳越春秋》稱元常,始稱越王,勾踐之父)以前的越國曆史記錄更是極為混亂,甚至連世系表都無法厘清,如此模糊的曆史事實,不禁讓人疑惑,何以為越?大湖頭遺址的考古工作為我們從更為現實的角度“鏟釋”了越文化的新面貌。

紹興越城:深耕越文化,推進大湖頭遺址考古發掘工作

水稻穎殼(左)、水稻小穗軸(右)

  通過舌尖上的大湖頭,探尋古越民族的飲食和生活

  大湖頭考古發掘過程中,通過對遺迹内土樣浮選,發現大量春秋戰國時期植物遺存,其中大量稻米、水稻穎殼、水稻小穗軸等碳化植物遺存揭示了春秋戰國時期越地人民的主食構成,除了水稻遺存外另有諸如葫蘆、灰菜、花椒等蔬菜和調料種子及李核、梅、桃核、柿子、甜瓜、葡萄、猕猴桃等水果種子發現,建構了一幅生動的千年前越地百姓食譜的繪卷。食物的發現不僅能讓今人感受到古人的生活細節,更能通過多學科交融進一步探讨千年前紹興環境的細節。

紹興越城:深耕越文化,推進大湖頭遺址考古發掘工作

大湖頭遺址出土蔬菜、調料及水果遺存

  廢棄的鍋碗瓢盆,以器物類型建構越文化

  考古學與曆史學的研究方法不同在于,考古學是研究實物的科學,考古學文化是存在于一定的時間和空間的一組具有特征的實物遺存,用以表示考古遺存中屬于同一時期、有地方特征的文化共同體。過去越文化考古主要集中于墓葬,對遺址開展工作較少,因而無法完整從考古學文化高度把握越文化具體内涵。此次大湖頭遺址的發掘,發現千年前越人主要使用夾砂陶釜(甗)、鼎等炊器,其中陶釜底部的内壁貼有3個隔檔,可以放上篦子隔水蒸。既可以當釜,也可以當甗,一器兩用,展現了越人的生活小智慧。出土的盛器有泥質陶豆、盆、盤等。出土的水器有各式各樣的原始瓷杯和碗,此外,還有不同形制的泥質陶罐和大小不一的印紋硬陶壇、罐等。器物組合上更凸顯實用性,反映了越人質樸的實用主義價值取向,與春秋戰國土墩墓中反映的器物組合又有一定差異,進一步豐富了考古學文化意義上越文化内涵。

紹興越城:深耕越文化,推進大湖頭遺址考古發掘工作

大湖頭遺址出土夾砂陶器

紹興越城:深耕越文化,推進大湖頭遺址考古發掘工作

大湖頭遺址出土印紋硬陶器

  通過生産生活技術與工具,了解古越先民的生産力水準

  大湖頭遺址考古發現不少千年前越人生産生活遺存,通過一些殘留的木樁、木質墊闆等建築相關遺存,推測為幹欄式建築是當時主要的建築形式。其中一組平面近圓形,可能類似當今西南地區瑤族的壇腳倉。灰坑中少量出土的編織物和籃筐底部殘件,青銅鋤、锛、削、刀(鋸)等工具,矛、镞等青銅兵器和青銅飾件,豐富了越人生産生活圖景,而兩隻木漿則為紹興這個水鄉澤國的交通方式提供了實物資料。

紹興越城:深耕越文化,推進大湖頭遺址考古發掘工作
紹興越城:深耕越文化,推進大湖頭遺址考古發掘工作

大湖頭幹欄式建築柱洞遺存(左)、瑤族壇腳倉(右)

紹興越城:深耕越文化,推進大湖頭遺址考古發掘工作

大湖頭出土青銅器

  禮樂文明,越人精神世界初探

  大湖頭遺址的H244中出土一件原始瓷句鑃和一件原始瓷錞于,句鑃與錞于都是吳越文化系統中富有特色的樂器,根據省内外多地考古發掘情況,兩者都與禮儀活動有關,可能是吳越地區先民和中原禮樂文化交流融合的産物。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器物均為原始瓷質地,原始瓷是越地先民創造的極具特色的文化因素。大湖頭遺址出土上述兩件明顯與禮儀活動相關的器物對于判斷大湖頭遺址的聚落功能分區,以及其同周邊已發現的香山M1大墓及省級文保機關勝利山石室土墩墓群功能關系提供一個新的思考視角。

紹興越城:深耕越文化,推進大湖頭遺址考古發掘工作

大湖頭出土原始瓷句鑃(左)、原始瓷錞于(右)

  大湖頭遺址的發掘和研究,将為進一步闡釋越文化,錨定紹興越文化中心地位,建構浙江大曆史,深入挖掘中華文明優秀基因貢獻越城的一份綿薄之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