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喜茶,人走茶涼?

今年之前,喜茶的估值可能是600億元,也可能已經漲到了千億級。但現在,沒有人知道,喜茶究竟值多少。

和新年一起到來的,是喜茶的窘境,裁員問題、年終獎風波,還有逆勢降價,再三解釋也擋不住紛至沓來的質疑。

這不意外,以2015年為起點,新式茶飲在大爆發之後,已經走過了七年。七年之癢,癢在“殺紅了眼”的賽道,癢在網紅思路的同質化,也癢在食品安全,更癢在成本和管理。喜茶有點“癢”,茶顔悅色、奈雪的茶、樂樂茶又何嘗不是。

喜茶,人走茶涼?

600億

600億,源于去年7月,當時,喜茶完成了D輪融資,金額為5億美元。對于融資後的喜茶,在不少報道中,其估值達到600億元。

當時,奈雪的茶剛上市不久,6月30日上市首日,開盤即破發,股價最終報收17.12港元/股,單日跌幅13.54%,市值為293.63億港元,約合人民币244億元。

而對于喜茶的600億元估值,外界也衆說紛纭。有投資人認為喜茶的“品牌價值巨大”。

喜茶的誕生是一個教科書式的創業故事。創始人聶雲宸的偶像是喬布斯,一個開創智能機新時代的“創業教父”。

2010年,聶雲宸19歲,投身智能機的第一輪浪潮,試水手機專賣店以20萬元的“第一桶金”告終。

兩年後的5月,在廣東江門市江邊裡小巷,聶雲宸開始了自己的二次創業,一家面積30平方米的茶飲店Royal Tea(皇茶,喜茶前身)。

作為茶飲行業的門外漢,聶雲宸決定另辟蹊徑。他覺得,自己可以做出不一樣的、更好的、使用者更喜歡的茶飲,說不定能改變這個行業。

與當時市面上的大多數奶茶不同,聶雲宸的這杯茶主打鮮奶和茶葉。在廣為流傳的版本裡,為了獨特的原料配比,他每天至少要将茶的配方修改六次以上,同時收集顧客對口味的回報,以作出改進。

用心是有回報的,第一桶金都投進去之後,芝士奶蓋茶廣受好評,排隊的人也越來越多。一年後,在江門市,聶雲宸開了三家分店。到2016年,皇茶的門店數量已經發展到40餘家。用官方介紹就是,“排隊的代名詞”。

聚光燈下

雖然在珠三角地區已經小有名氣,但聶雲宸仍然有困擾——商标。泛濫的山寨品牌圍堵,真假難辨,等到正主回過神來,才發現“皇茶ROYALTEA”早已被注冊。于是在2016年,聶雲宸咬咬牙,花了70萬元,買下了已經成功注冊的商标喜茶,更名換姓。

也是在那一年,改名後的喜茶被資本盯上。當年8月,過億元融資砸向喜茶,來自IDG資本和投資人何伯權,約等于王健林的一個小目标。

坊間傳聞,這筆融資源于一次論壇,何伯權隻有半小時時間,而等待的CEO有二十多位。正式的情況介紹後,聶雲宸在散場後邀請何伯權去了附近的門店,并親自上手把所有的産品都做給何伯權嘗了一遍。當晚,融資敲定,還借此搭上了IDG資本。

喜茶,人走茶涼?

資金加持之下,2017年起,喜茶從珠三角走向全國。

2017年2月初,喜茶進駐上海,在上海人民廣場的來福士商場,上百人被蛇形通道分成6條,等候少則半小時,多則6小時。每天近4000杯,日營業額達8萬元,這是喜茶上海首店的資料。

同年8月,喜茶開到北京,雙店齊開,無論是三裡屯還是朝陽大悅城,冒雨排隊4小時的顧客絡繹不絕。

芝士奶蓋、鮮果鮮奶鮮茶、“ins風”門店、簡潔獨特的IP形象,即便單價高,但拿捏住網紅密碼的喜茶,仍然順理成章坐上了新式茶飲行業的頭把交椅。

資本青睐和門店擴張齊飛。網絡還流傳着美團投資喜茶的一個段子,美團CEO王興對助理說:“去給我買喜茶。” 一會兒助理回來了:“老闆,買好了,4個億。”

天眼查顯示,2018年4月,喜茶獲得由黑蟻資本以及美團旗下産業投資基金龍珠資本投資的4億元B輪融資;2019年7月,喜茶獲得騰訊、紅杉資本的B+輪融資,投後估值達到90億元。2020年3月,喜茶再獲高瓴資本和Coatue Management聯合領投的C輪融資,投後估值達160億元。

再之後,就是去年7月的4億元融資和600億元估值。

而在喜茶2021年度報告中,全球門店數量為800+家。不過,喜茶在2020年新開了304家門店,達到了695家,與這一數字相比,2021年門店數的增速似有所下滑。

泡沫之中

腳步放慢是從去年開始的,不隻是門店增速。

2021年6月底,奈雪的茶上市,快了喜茶一步,成為新式茶飲第一股。在敲鐘的高光背後,新式茶飲的另一面随着公之于衆。2018-2020年,在非國際财務報告準則下,奈雪的茶淨利潤分别約為-5660萬元、-1170萬元、1660萬元。

雖然同期,喜茶的估值遠超奈雪的茶,但按照雙方各自公布的資料,截至2020年底左右,喜茶共有695家門店,奈雪的茶門店總數約在500家。2020年,奈雪的茶單店日平均銷售額約為2.02萬元,而同期喜茶則約為2.62萬元。

以此計算,244億元對600億元的差距,資料的支撐似乎有些不足。

喜茶,人走茶涼?

質疑聲過了半年,再一次爆發。今年初,多名在脈脈平台上認證為喜茶員工的人士爆料,喜茶去年底裁員,幅度達30%,其中資訊安全部門全部裁掉,門店拓展部門被裁50%,并且全體員工沒有年終獎。

對此,喜茶稱,相關傳聞皆為不實資訊。

在此前不久,喜茶剛官宣了一輪降價,就在其他茶飲品牌因原材料宣布漲價之際,其純茶類降價3-5元、5款水果降價2-3元、芝士降1元等。

對于降價原因,喜茶稱,“喜茶部分産品價格下調,得益于喜茶的品牌勢能、規模優勢以及在供應鍊上的不斷積累和在上遊的深耕,讓喜茶有能力在産品配方、用料和品質都不改變的前提下,對部分産品的售價進行調整”。

但在官方的解釋之外,業内的猜測更多。諸如産品同質化,還有業内乃至業外的競争。高客單價的喜茶選擇降價并不意外,畢竟之前的喜小茶已經釋放過搶平價市場的信号。

艾瑞咨詢釋出的報告顯示,新式茶飲行業品牌數量衆多,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中國新式茶飲品牌數量共有163個,以蜜雪冰城為代表的中低端連鎖茶飲品牌,占據将近50%的市場佔有率,而喜茶、奈雪的茶、樂樂茶等高端茶飲品牌則共占約7.7%的市場佔有率。

成也高端、苦也高端;成也直營、苦也直營。高端茶飲品牌和直營模式,讓喜茶可以把控産品品質和保持品牌調性,但同時,重資産的營運模式也意味着對成本是不小的考驗,無論是資金還是人力。

硬币的兩面

在喜茶裁員傳聞的同一天,2月8日,奈雪的茶披露了2021年業績預告,預計淨虧損約1.35億-1.65億元。

奈雪的茶與喜茶有很多共同屬性,新式茶飲、直營模式、網紅形象、均誕生于廣東,隻是喜茶要早成立三年。

喜茶,人走茶涼?

如今,兩大頭部品牌成了難兄難弟。這與不到一年前爆火的奶茶生意大相徑庭,也與奈雪在招股時期的紅火相去甚遠。當時由于認購火爆,奈雪的茶較原計劃提前一天關簿結束招股。

但在2021年6月30日,也就是其上市第一天,奈雪的茶開盤即破發。8月,奈雪的茶又遭遇一盆冷水:媒體曝光奈雪的茶西單大悅城店内水果腐爛、抹布不洗、标簽不實等食品安全問題。此後,奈雪的茶股價一路震蕩下跌,直到近乎腰斬。

如同一枚硬币的正反面,喜茶和奈雪的2021,也是新式茶飲的2021。

正面,映照着的是融資拿到手軟、營銷幾番出圈、爆款刷屏不斷、開始沖擊資本市場的利好消息。曾經,“一年賣出三億多杯”的香飄飄,杯子連起來可繞地球一圈。如今,連起來繞地球一圈的不止奶茶杯,可能還有奶茶店。

而揭開背面,則是食品安全問題頻發、擴張失速、薪資引内讧等行業隐憂。

一直以來,期待茶顔悅色能開到家門口的人屢屢刷屏。但去年底,茶顔悅色“後院起火”。有員工在工作群抱怨:人均工時11小時,時薪6-9元,到手月薪不足3000元。後來戰火燒至社交媒體,茶顔悅色被推至風口浪尖。

雖事發突然,但也不是毫無征兆。事後,茶顔悅色創始人呂良承認自己emo了,他在工作群中坦言,“公司月虧2000萬元”。而一個多月前,茶顔悅色剛集中關閉了長沙的87家門店。

此外,同屬于高端現制茶飲的樂樂茶,就将主要精力聚焦到了華東市場,暫時關閉部分地區門店。

喜茶,人走茶涼?

一邊是門口排隊的長龍,一邊是盈利困難的窘境,看似火爆的生意隻“賺了個寂寞”。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釋出的《2021新茶飲研究報告》顯示,未來2-3年,新茶飲增速階段性放緩,調整為10%-15%。對于原因,報告分析稱:從企業端看,面對競争加劇、房租較高、人才儲備有限、食品安全管理有待進一步加強、外賣占比高利潤低等因素的疊加,快速增長将有很大的管理性風險;從外部競争看,下沉市場的盤整、西部北部市場的開發,都需要市場驗證。

回顧新茶飲火起來,多半得之年輕人,延續中國人傳統“以茶會友”的文化,年輕人已将茶飲當作重要的社交貨币。

但新茶飲也可能失之年輕人。對飲品的味道、安全甚至顔值要求越來越高的消費者,标準化口感和品類帶給消費者的新鮮感有限,但成本品控、營銷流量等都是不得不考慮的因素。

《2021新茶飲研究報告》也指出,行業增速放緩是階段性的,适度調整将實作厚積薄發。如果各企業在未來2-3年内解決好品牌、營運能力、食品安全管理等重要問題,新茶飲行業的增長速度将快速回到15%以上。

北京商報記者 湯藝甜 趙天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