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女「絮」064

隻雞絮酒(隻雞絮酒),◆《後漢書‧徐稚傳》:“[徐稚]嘗為太尉[黃瓊]所辟,不就。及[瓊]卒歸葬,[稚]乃負糧徒步到[江夏]赴之,設雞酒薄祭,哭畢而去,不告姓名。”○[李賢]注:“[謝承]《書》曰:‘[稚]諸公所辟雖不就,有死喪負笈赴弔。常於家豫炙雞一隻,以一兩綿絮漬酒中,暴乾以裹雞……以水漬綿使有酒氣,鬥米飯,白茅為藉,以雞置前,醊酒畢,留謁則去,不見喪主。’”後遂以“隻雞絮酒”謂以菲薄祭品悼念亡友。○[宋][陸遊]《聞王嘉叟訃報有作》詩:“隻雞絮酒縱有時,雙魚素書長已矣。”○[清][無名氏]《帝城花樣‧韻香傳》:“以隻雞絮酒酬[韻香],[韻香]必含笑於九泉。”

玉絮,◆比喻雪花。○[宋][司馬光]《雪霽登普賢閣》詩:“開門枝鳥散,玉絮墮紛紛。”○[元][王仲元]《鬥鵪鶉‧詠雪》曲:“玉絮輕撏,瓊苞碎打,粉葉飄揚,鹽花亂撒。”

詠絮才,◆指女子工于吟詠、能詩善文的才華。○宋劉筠《前檻十二韻》:“詠絮才無對,聞琴意始真。”○宋朱淑真《觀雪偶成》詩:“憑闌觀雪獨徘徊,欲賦漸無詠絮才。”○《紅樓夢》第五回:“可歎停機德,堪憐詠絮才。玉帶林中掛,金簪雪裏埋。”○《吳江雪》第四回:“誰説當年詠絮才,於今弱婉洵名魁。”參見“詠絮”。

楊絮(楊絮),◆柳絮。○《中國諺語資料‧農諺》:“楊絮落,栽山藥。”

鹽絮(鹽絮),◆1.《晉書‧列女傳‧王凝之妻謝氏》載:[謝安]侄女[道韞],才思靈活,嘗居家遇雪,[安]曰:“何所似也?”[安]兄子[朗]曰:“散鹽空中差可擬。”○[道韞]曰:“未若柳絮因風起。”○[謝安]十分贊賞。後因以“鹽絮”指美好的詩句。○[宋][蘇軾]《次韻仲殊<雪中遊西湖>》之二:“乞得[湯休]奇絕句,始知鹽絮是陳言。”◆2.以指詩才。○[宋][李清照]《青玉案》詞:“鹽絮家風人所許,如今憔悴,但餘雙淚,一似黃梅雨。”

煙絮(煙絮),◆飄忽如煙的柳絮。○[清][朱彜尊]《消息‧度雁門關》詞:“垂楊老,東風不管,雨絲煙絮。”◆補證條目■飄忽如煙的柳絮。○宋李之儀《臨江仙·登淩歊台感懷》詞:“風花飛有態,煙絮墜無痕。”

雪絮,◆1.語出[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公大笑樂。”後因以“雪絮”稱柳絮。○[唐][元稹]《春餘遣興》詩:“餘英間初實,雪絮縈蛛網。”○[宋][蘇軾]《聞捷》詩:“故知[無定河]邊柳,得共中原雪絮春。”○[宋][晁補之]《訴衷情‧送春》詞:“驚雪絮,滿天涯。送春賒。”◆2.稱雪。○[海默]《突破臨津江》:“雪坡上露出的落葉梢頭,被雪絮挂連在一起,直到深澗。”

絮語(絮語),◆1.連綿不斷地低聲說話。○[明][王錂]《春蕪記‧邂逅》:“聽花前絮語情無已。”○[清][蒲松齡]《聊齋志異‧口技》:“三人絮語間雜,刺刺不休。”○[駱賓基]《莊戶人家的孩子》一:“湖水寂寞地絮語,[東山]傳來聲聲狼嚎。”◆2.嘮叨的話。○[清][蒲松齡]《聊齋志異‧周克昌》:“母不能忍,朝夕多絮語。”

絮衣,◆綿衣。○《漢書‧晁錯傳》:“今降[胡義渠]蠻夷之屬來歸誼者,其眾數千,飲食長技與[匈奴]同,可賜之堅甲絮衣,勁弓利矢,益以邊郡之良騎。”○[清][嚴有禧]《漱華隨筆‧尤翁》:“翁指絮衣曰:‘此禦寒不可少。’”

絮絮答答,◆猶言嘮嘮叨叨。○[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三本第三摺:“一箇悄悄冥冥,一箇絮絮答答。”

絮絮,◆1.語繁不斷貌。○[清][黃景仁]《八月十四夜偕華峰放舟城東醉歸歌此》:“謂我兀坐不解事,絮絮訾我如熱譫。”○《兒女英雄傳》第十七回:“﹝[十三妹]﹞憑他絮絮的問,隻鼓着個小腮幫子兒,一聲兒不哼。”○[魯迅]《彷徨‧祝福》:“而且仍然是[衛老婆子]領着,顯出慈悲模樣,絮絮的對四嬸說。”◆2.連綿不絕貌。○[明][袁宏道]《雲影字解》:“餘嘗登高巖,見其絮絮然沾吾衣屨也。”

絮談(絮談),◆嘮嘮叨叨地閑扯。○[清][袁枚]《隨園詩話》卷三:“若村婦絮談,武夫作鬧,無名貴氣,又何藉乎?”

絮說(絮說),◆嘮嘮叨叨地敘說。○《紅樓夢》第十二回:“一應土儀盤費,不消絮說,自然要妥貼的。”○[魯迅]《朝花夕拾‧阿長與<山海經>》:“我實在不大佩服她,最討厭的是常喜歡切切察察,向人們低聲絮說些什麼事。”

絮氣(絮氣),◆謂文字繁瑣晦澀。○《朱子語類》卷七八:“或言[趙岐]《<孟子>序》卻自好。曰:文字絮氣悶人,[東漢]文章皆然。”

絮泣,◆謂哭泣不停。○《明史‧閹黨傳‧曹欽程》:“瀕行猶頓首[忠賢]前曰:‘君臣之義已絕,父子之恩難忘。’絮泣而去。”○[明][沈德符]《野獲編‧佞幸‧佞人涕泣》:“[江陵]召去,跪而詈之,[陳]亦絮泣,謂非出本意。”

絮袍,◆棉袍。内充棉絮或絲綿的袍子。○《醒世姻緣傳》第二四回:“無底事,絮袍氈帽,負牆迎旭。”

絮暖,◆指絮飛春暖之時。○[宋][歐陽修]《六一詩話》:“[聖俞]平生所作詩多矣,然公([晏殊])獨愛其兩聯雲:‘寒魚猶著底,白鷺已飛前。’又‘絮暖鮆魚繁,豉添蓴菜紫’。”

絮棉,◆做棉被、棉衣等用的棉花,商業上叫做絮棉。

絮舊(絮舊),◆猶敘舊。○[清][周亮工]《杭川署中哭張崧瞻》詩之二:“結伴蛩聲猶絮舊,經扶蕉葉更懷新。”

絮酒,◆謂祭奠用酒。○[唐][楊炯]《為薛令祭劉少監文》:“蒼煙漫兮紫苔深,陳絮酒兮涕沾襟。”○[清][黃景仁]《東阿項羽墓》詩:“昔奠絮酒[烏江]頭,知君毅魄羞江流。”

絮巾,◆1.猶巾絮。古代的一種頭巾。○《三國志‧魏志‧管寧傳》:“四時祠祭,輒自力強,改加衣服,著絮巾,故在[遼東]所有白布單衣,親薦饌饋,跪拜成禮。”◆2.猶今之棉帽。○[唐][皮日休]《寄毘陵魏處士樸》詩:“文籍先生不肯官,絮巾衝雪把魚竿。”

絮果蘭因(絮果蘭因),◆比喻結局不幸之因緣遇合。以蘭花之馨香喻美好之前因,以飛絮之飄泊喻離散之後果。○[清][陳孟楷]《香畹樓憶語》:“此詩流傳為[紫姬]見之,激揚贊歎,絮果蘭因,於茲始茁矣。”○《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三三回:“[玉生]又道:‘騷人韻士,絮果蘭因’八個字更好。”

絮刮,◆見“絮聒”。

絮繁,◆見“絮煩”。

絮煩(絮煩),◆1.亦作“絮繁”。嚕囌繁瑣。○[元][關漢卿]《五侯宴》第二摺:“官人不嫌絮繁,聽妾身口說一遍。”○[元][劉君錫]《來生債》第一摺:“先生不嫌絮煩,聽我在下試說一遍與你聽者。”○《警世通言‧俞伯牙摔琴謝知音》:“樵夫([鍾子期])道:‘承大人下問,小子若講話絮煩,恐擔誤順風行舟。’”[魯迅]《書信集‧緻韋素園》:“文章是絮煩點,但這也無法,自然由作者負責。”◆2.猶膩煩。○《紅樓夢》第三四回:“既是他嫌那玫瑰膏子絮煩,把這個拿兩瓶子去。”○[李準]《耕雲記》:“那時候呀,我們廣播天氣--每天晴天!每天晴天!我們也說絮煩了,群眾也聽絮煩了。”◆補證條目■啰唆繁瑣。○宋無名氏《張協狀元》戲文第一出:“話休絮煩。”

絮帛,◆棉絮與布帛。泛指輕暖之禦寒物品。○《南齊書‧孝義傳‧華寶》:“同郡[劉懷胤]與弟[懷則],年十歲,遭父喪,不衣絮帛,不食鹽菜。”○[唐][柳宗元]《代韋中丞賀元和大赦表》:“諸生喜黌塾之廣,庶老加絮帛之優。”

謝家輕絮(謝家輕絮),◆指[晉][謝道韞]詠雪事,後以“謝家輕絮”作詠柳詠雪的典實。○[唐][李商隱]《江東》詩:“今日春光太漂蕩,[謝]家輕絮[沈郎]錢。”參見“謝家詠雪”。

韋絮(韋絮),◆裹著在車輪外緣的皮革和絲綿。○《漢書‧霍光傳》:“﹝太夫人[顯]﹞廣治第室,作乘輿輦,加畫繡絪馮,黃金塗,韋絮薦輪。”○[顏師古]注引[晉灼]曰:“禦輦以韋緣輪,著之以絮。”○[宋][梅堯臣]《馮子都》詩:“黃金畫車屋,韋絮緣車輪。”

吐絮,◆1.棉桃成熟裂開,露出棉絮。○[碧野]《在蔥嶺下》:“棉田裏的棉桃又大又密,有的已經開始吐絮了。”◆2.指柳樹、蘆葦等植物開花後結子。因所結的子帶有絮狀白色絨毛,故稱。○[唐][吳融]《汴上晚泊》詩:“柳寒難吐絮,浪濁不成花。”○《小說選刊》1981年第6期:“綠柳吐絮,白楊飛花。”

天公絮,◆喻雲。○[宋][陶穀]《清異錄‧天文》:“雲者,山川之氣,今[秦隴]村民稱為天公絮。”

瑣絮(瑣絮),◆形容語聲細小而絮絮不休。○[清][蒲松齡]《聊齋志異‧跳神》:“婦刺刺瑣絮,似歌,又似祝;字多寡參差,無律帶腔。”◆補證條目■形容語聲細小而絮絮不休。○《後西遊記》第三六回:“師父,這呆子的饞蟲又爬動了。若不與他化些噇噇,莫説瑣絮不了,就是走路也沒心腸。”

絲絮(絲絮),◆即絲綿。○《孟子‧滕文公上》:“麻縷絲絮輕重同,則賈相若。”○《史記‧匈奴列傳》:“[匈奴]處北地,寒,殺氣早降,故詔吏遺單于秫糱金帛絲絮佗物歲有數。”○[唐][白居易]《重賦》詩:“繒帛如山積,絲絮似雲屯。”

霜絮,◆白棉絮。○[前蜀][貫休]《寄高員外》詩:“冷冽蒼黃風似劈,雪骨冰筋滿瑤席。庭松流汙相抵喫,霜絮重裘火無力。”

散絮,◆喻飛雪。○[唐][李建勛]《和元宗元日大雪登樓》:“狂灑玉墀初散絮,密黏宮樹未妨花。”

弱絮,◆1.輕柔的柳絮。○[唐][唐彥謙]《漢代》詩:“聯詩徵弱絮,思友詠甘蕉。”◆2.喻妓女。○[宋][秦觀]《春日雜興》詩之六:“娉娉弱絮墮,圉圉文魴馳。”○[清][鈕琇]《觚賸‧河東君》:“夫[河東君]([柳如是])以泥中弱絮,識所依歸,一旦遭家不造,殉義從容。”

漂絮,◆漂洗絲棉絮。一說在水中擊絮。○[宋][高似孫]《緯略》卷十一:“漂絮,擊絮也。○[宋景文公]詩‘藥有不龜方,擊絮管無妨’,亦以漂為擊也。”○[清][周亮工]《書影》卷八:“繄桑餓夫,倒戈以衛[宣子];漂絮老媼,進食而哀王孫。”

泥絮,◆沾泥的柳絮。比喻沉寂之心。○[郁達夫]《奉答長嫂兼呈曼兄》詩之三:“垂教殷殷意味長,從今泥絮不多狂。春風[廿四橋]邊路,悔作煙花夢一場。”參見“沾泥絮”。

綿絮(綿絮),◆指彈鬆的絲綿或棉花。○《後漢書‧徐稚傳》“設雞酒薄祭,哭畢而去,不告姓名”[李賢]注引[三國][吳][謝承]《後漢書》:“有死喪負笈赴弔,常於家豫炙雞一隻,以一兩綿絮漬酒中,暴乾以裹雞。”○[唐][段成式]《酉陽雜俎‧禮異》:“婚禮,納采有……綿絮、長命縷、乾漆。綿絮,取其調柔也。”○[清][俞樾]《茶香室續鈔‧翁鞋》:“《東郊土物詩》注雲:‘北人冬月,履納綿絮,臃腫粗坌,謂之翁鞋。’”◆補證條目■指彈松的絲綿或棉花。○豐子恺《三娘娘》:“紡絲的工具,就是綿叉梗和錘子這兩件。應用之法,取不能缫絲的壞繭子或繭子上剝下來的東西,并作綿絮似的一團,頂上綿叉梗上的銅叉頭上。”

棉絮,◆1.棉花的纖維。○[清][和邦額]《夜譚隨錄‧請仙》:“不知是人與否,但把其臂,如握棉絮,力又微弱,纔四五牽扯,已汗出淫淫,嬌喘不勝矣。”○[周而復]《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六:“棉絮在上空飛揚着,好像在落雪。”◆2.用棉花纖維做成的可以絮衣被的胎。○[洪深]《香稻米》第一幕:“我身上一件棉襖,三年沒有換棉絮了。”○[丁玲]《奔》:“床上,蜷在亂棉絮裏的一個婦人也哼着問了:‘[憨子]嗎?’”

冒絮,◆頭巾。○《史記‧絳侯周勃世家》:“[文帝]朝,太後以冒絮提[文帝]。”○[裴駰]集解引[晉灼]曰:“《巴蜀異志》謂頭上巾為冒絮。”○[清][黃遵憲]《八用前韻》:“跪地習聞提冒絮,奪門禍遂起蕭牆。”亦指戴頭巾。○[宋][李石]《續博物志》卷九:“千裡馬,[寧遠]所獻,髮拳紫色,狀如八駿,乘者必衣裘冒絮……墜然而去,唯聞耳傍風聲。”

露花風絮(露花風絮),◆帶露的花,隨風飄蕩的柳絮。比喻妓女。○[清][龔自珍]《暗香》詞:“我是瑤華公子,從未識露花風絮。”

冷絮,◆指雪花。○唐盧仝《苦雪寄退之》詩:“冷絮刀生削峭骨,冷虀斧破慰老牙。”

蘭因絮果(蘭因絮果),◆蘭因,喻美好的因緣;絮果,喻離散的後果。多用以喻婚媾之善始而無善終。○[清][無名氏]《小青傳》:“去則弱絮風中,住則幽蘭霜裏;蘭因絮果,現業誰深。”○[清][俞蛟]《潮嘉風月記‧麗品》:“流轉濃華又一巡,幾番風信逐風塵。蘭因絮果何時了,我是[羅浮]夢醒人。”○[清][龔自珍]《醜奴兒令》詞:“蘭因絮果從頭問,吟也淒迷,掐也凄迷,夢向樓心燈火歸。”

金絮,◆銀兩與絹。○[漢][賈誼]《治安策》:“今[匈奴]嫚侮侵掠,至不敬也,為天下患,至亡已也,而[漢]歲緻金絮采繒以奉之。”○[宋][陸遊]《隴頭水》詩:“生逢和親最可傷,歲輦金絮輸胡羌。”○[錢仲聯]校注引《宋史‧高宗紀》:“﹝[紹興]十一年十一月﹞與[金國]和議成,立盟書,約以[淮水]中流畫疆,割[唐][鄧]二州畀之。歲奉銀二十五萬兩,絹二十五萬匹。”

巾絮,◆亦作“巾帤”。◆頭巾。○《周禮‧天官‧玉府》“掌王之燕衣服”[漢][鄭玄]注:“燕衣服者,巾絮、寢衣、袍襗之屬。”

雞絮(雞絮),◆雞和用酒浸的綿絮。相傳[漢][徐稚]以此祭奠[黃瓊]。見《後漢書‧徐稚傳》。○[宋][劉克莊]《風入松》詞:“昔人徒步陳雞絮,愧公家,僕馬觥罍。”○[宋][陸遊]《老學庵筆記》卷三:“有[蜀]人[史叔夜]者,懷雞絮,號慟墓前,其家大喜,因厚遺之。”參見“隻雞絮酒”。

雞絮,◆同“炙雞漬酒”。○宋劉克莊《風入松·癸卯至石塘追和十五年前韻》詞之二:“昔人徒步陳雞絮,愧公家,僕馬觥罍。”

擊絮(擊絮),◆捶擊綿絮。○[漢][袁康]《越絕書‧荊平王內傳》:“[子胥]遂行,至[溧陽]界中,見一女子,擊絮於[瀨水]之中。○[子胥]曰:‘豈可得託食乎?’女子曰:‘諾。’即發簞飯,清其壺漿而食之。○[子胥]食已而去,謂女子曰:‘掩爾壺漿,毋令之露。’女子曰:‘諾。’[子胥]行五步,還顧,女子自縱於[瀨水]之中而死。”○[漢][趙曄]《吳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傳》作“擊綿”。後用以為典實。○[清][陳維崧]《浣溪沙‧投金瀨懷古》詞:“擊絮人纔憐[伍員],[浣紗溪]又產[夷光],英雄生死繫紅粧。”

會絮(會絮),◆聚集到一起絮語。○[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一:“蕭蕭敗葉辭芳樹,切切寒蟬會絮。”

話絮(話絮),◆I比喻連續的話語。○[周立波]《翻古》:“[李二爹]笑了一笑,沒有答理他的話,起身去喝了一口茶,又歸原座,接續斷了的話絮。”◆II比喻連續的話語。○[周立波]《翻古》:“[李二爹]笑了一笑,沒有答理他的話,起身去喝了一口茶,又歸原座,接續斷了的話絮。”

花絮,◆1.白而輕柔的花。多指柳絮。○[南朝][梁簡文帝]《詠柳》:“花絮時隨鳥,風枝屢拂塵。”○[宋][柳永]《迷神引》詞:“時覺春殘,漸漸飄花絮。”○[清][陳維崧]《永遇樂‧送園次歸吳興和澹心韻》詞:“踏臂狂歌,掉頭長嘯,萬事總隨花絮。”○[管樺]《故鄉》:“散布在田野上的人群,正在飛舞的花絮中播種。”◆2.比喻各種有趣的零碎新聞。多用做新聞報導的標題。○[蕭乾]《一本褪色的相冊‧未帶地圖的旅人》:“聯絡官每天都舉行新聞發布會,但‘透露’的都是些花絮,諸如三巨頭午餐席上的菜譜。”如:大會花絮;球場花絮。

故絮,◆舊絮;敗絮。○《晉書‧周顗傳》:“[敦]使[繆坦]籍[顗]家,收得素簏數枚,盛故絮而已。”○《宋史‧胡交修傳》:“昔人謂甑有麥飯,床有故絮,雖[儀][秦]說之不能使為盜。”

風絮(風絮),◆隨風飄悠的絮花。多指柳絮。○[唐][薛能]《折楊柳》詩之二:“閒想[習池]公宴罷,水蒲風絮夕陽天。”○[宋][陸遊]《柳》詩之二:“隻恐無情堤上柳,又將風絮送春歸。”○[明][劉基]《漫成》詩之四:“不禁風絮亂,寂寞掩重簾。”

粉絮,◆1.潔白的絲綿。○《宋書‧天文志三》:“十月,客星白如粉絮,在太微西。”◆2.指柳絮。○[宋][梅堯臣]《送胥平叔太博通判湖州》詩:“東風欲粉絮,相逐江上頭。”○[清][吳偉業]《圓圓曲》:“可憐思婦樓頭柳,認作天邊粉絮看。”◆3.指絲綿做成的粉撲,用以蘸粉敷面。○[北周][庾信]《鏡賦》:“懸媚子於搔頭,拭釵梁於粉絮。”○[倪璠]注:“粉絮,即俗粉撲,用綿為之也。言釵梁用粉絮拭之,其色光明也。”

飛絮(飛絮),◆飄飛的柳絮。○[北周][庾信]《楊柳歌》:“獨憶飛絮鵝毛下,非復青絲馬尾垂。”○[宋][辛棄疾]《摸魚兒》詞:“算隻有殷勤,畫簷蛛網!盡日惹飛絮。”○[巴金]《寒夜》一:“他一個人站在方桌前,茫然望着白粉壁,他什麼也看不見,他的思想像飛絮似地到處飄。”◆補義條目■指下雪。○宋盧祖臯《清平樂·庚申中吳對雪》詞:“朔風凝沍,不放雲來去。穉柳回春能幾許,一夜滿城飛絮。”○清劉獻廷《廣陽雜記》卷二:“時風雨猶未止,想上封正在撒鹽飛絮也。”

方絮,◆絮紙;紙。○《初學記》卷二一引[漢][服虔]《通俗文》:“方絮曰紙。”○《文房四譜》卷四引[唐][段成式]《與溫庭筠雲藍紙絕句》序:“紅方絮中,更擬相思之曲。”○[宋][吳淑]《紙賦》:“方絮之體,平滑如砥。”

繁絮,◆繁雜囉唆。○《朱子語類》卷一三九:“六經治世之文也,如《國語》委靡繁絮,真衰世之文耳。”○[明][陸時雍]《詩鏡總論》:“《焦仲卿詩》有數病:大略繁絮,不能舉要,病一;粗醜不能出詞,病二;穨頓不能整格,病三。”川劇《譚記兒》第三場:“連日公務多繁絮,實感夫人惠助力。”

煩絮(煩絮),◆1.謂說話囉唆雜沓,不簡潔。○《初刻拍案驚奇》卷三一:“我在屏風後,都聽得了,不必煩絮。”○[清][李漁]《奈何天‧形變》:“他話休煩絮。”◆2.繁雜。○[柳青]《創業史》第一部第二三章:“事情是很零亂的,但咱[高增福]不嫌煩絮。”◆補證條目■謂說話啰唆雜沓,不簡潔。○周作人《北平的春天》:“話休煩絮。到底北京的春天怎麼樣了呢,老實說,我住在北京和北平已将二十年,不可謂不久矣,對于春遊卻并無什麼經驗。”◆繁雜。亦指繁雜瑣碎之事。○《封神演義》第八九回:“微子啓弟兄兩人,就留在朝歌,也做不得朕之事業,他去了又省朕許多煩絮。”

吹綸絮(吹綸絮),◆1.古代絲織品名。○《後漢書‧章帝紀》:“﹝建初二年﹞癸巳,詔[齊]相省冰紈,方空縠、吹綸絮。”○[李賢]注:“綸,似絮而細,吹者,言吹噓可成,亦紗也。”亦省作“吹綸”。○[南朝][梁][張纘]《謝皇太子賚果然褥啟》:“吹綸愧暖,挾纊慚溫。”◆2.比喻柳絮。○《藝文類聚》卷八九引[南朝][梁][元帝]《詠陽雲樓檐柳》詩:“枝邊通粉色,葉裏映吹綸。”

布絮,◆1.布和絲綿。○[漢][桓寬]《鹽鐵論‧本議》:“間者,郡國或令民作布絮,吏恣留難,與之為市。”◆2.泛指棉衣。○[唐][白居易]《村居苦寒》詩:“北風利如劍,布絮不蔽身。”

被絮,◆襯在棉被中的棉絮。○[艾青]《火把‧曠野》詩:“而那些破爛的被絮,就像一堆泥土一樣的灰暗而又堅硬啊!”[許傑]《慘霧》下:“他們也要用破舊的被絮,拿來浸在水裏……預備着打仗時,可以做一個隱身的屏障。”

敗絮(敗絮),◆破舊的棉絮。○[晉][陶潛]《與子儼等疏》:“餘嘗感[孺仲]賢妻之言,敗絮自擁,何慚兒子。”○[唐][裴說]《冬日作》詩:“糲食擁敗絮,苦吟吟過冬。”○[劉半農]《揚鞭集‧學徒苦》:“食則殘羹不飽,夏則無衣,冬衣敗絮!”

白絮,◆1.指棉花。○[元][熊澗石]《木棉歌》:“秋陽收盡枝頭露,烘綻青囊翻白絮。”◆2.泛指白色花絮。◆3.比喻像白絮似的東西。○[清][劉瀛]《珠江奇遇記》:“東風飄白絮,春雨濕紅襟。”此喻楊花。○[毛澤東]《冬雲》詩:“雪壓冬雲白絮飛,萬花紛謝一時稀。”此喻白雪。○[陳毅]《憶江南‧莫幹山紀遊詞》:“[莫幹]好,雨後看堆雲。片片層層鋪白絮,有天無地剩空靈。”此喻白雲。

絮羹,◆加鹽、梅於羹中以調味。○《禮記‧曲禮上》:“毋絮羹。”○[鄭玄]注:“絮,猶調也。”○[孔穎達]疏:“毋絮羹者,絮謂就食器中調和鹽梅也。若得主人羹,更於器中調和,是嫌主人食味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