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傑死後,他兒子在遺物中發現一道奏折,暴露與武則天真實關系
“飛泉灑液恒疑雨,密樹含涼鎮似秋。老臣預陪懸圃宴,馀年方共赤松遊。”這是狄仁傑應武則天要求而寫下的一首詩,名為《奉和聖制夏日遊石淙山》。說到狄仁傑,人人都知道他是斷案的高手,從此詩的下半阙也能看出,狄仁傑的奉和詩也有着較深的功底,不愧是武周時期的當朝宰相。
狄仁傑出身于東羌豪族,身上流淌着少數民族的血,不要引以為怪,要知道李唐家族也是鮮卑族的混血兒,見怪不怪,這都是五胡亂華時的産物。看起來狄仁傑是一副粗犷土豪出身的模樣,但狄仁傑自身卻是一個有才之人。
狄仁傑年輕時科舉中第,被人舉薦為汴州判佐,是一個從八品的司法官,也是從這個時候起,狄仁傑積累了豐富的斷案經驗。到了四十多歲時,他被任命為大理寺丞,專門負責審理大量積壓的案件,涉案人數達到一萬七千多人。換到别人手裡是個難事,可到了狄仁傑的手裡,不出一年就完美解決,無一人喊冤,成為了名副其實的斷案高手。
如此高的“神通”讓狄仁傑在朝堂上名聲大噪,自然也引起了唐高宗李治的注意,狄仁傑就這樣憑借着自己的個人實力穩步高升,官職也屢屢變遷,後來官至豫州刺史。這時候唐高宗李治已經駕崩,武則天臨朝稱制,自然會引起李唐宗室的不滿,當太子李顯被武則天廢為廬陵王後,李姓諸王便紛紛造反。
當時朝堂宰相是張光輔,張光輔奉命去鎮壓,行軍路上放任将士搶奪勒索,性格耿直的狄仁傑對此非常憤慨,直言張光輔的所作所為無異于叛亂行為,張光輔為此記恨在心。當武則天重用酷吏穩固江山時,狄仁傑未能幸免,在張光輔與酷吏來俊臣的合謀下,誣陷狄仁傑造反。
武周時期的酷吏刑罰在曆史上都有名,狄仁傑為了保命承認了“罪行”,暗地裡把申冤的訴狀裹在衣服夾層中帶出,經過幾番波折,武則天親自審理時才得知這是個冤案,狄仁傑這才逃過一劫。不過死罪可免,活罪難逃,狄仁傑還是被貶外放。之後武則天愛惜他是人才又把他調回京中,如此激烈的朝堂紛争之中,狄仁傑也是經曆了數次起落。
武則天使用酷吏達到自己穩固天下的目的之後,這些酷吏也沒有什麼好下場,說來說去都是武則天聰明的政治手腕罷了,狄仁傑雖然官場經曆起落,但絲毫不影響他在武則天心中的地位。武則天欣賞的就是狄仁傑的耿直,狄仁傑猶如一面鏡子敢于直言不諱指出她的缺點。這一點是不是覺得有些眼熟,是的,類似于李世民與魏征的關系,武則天學到了李世民的真傳。
每每狄仁傑谏言時,武則天都會虛心聽取,并且深得聖心。比如武則天想修建浮屠佛像時,想以此求得長生,可狄仁傑卻勸谏此舉勞民傷财,有建造浮屠佛像的錢不如用之于民,當百姓安生時也是一種造福的表現,百姓安居樂業,自己少有愁事,又何嘗不會長壽呢?武則天聽後便打消了修建浮屠佛像的念頭。
武則天晚年時,想過傳位的問題,按照她的本事,是想把江山傳給武姓家族,為此她征求了狄仁傑的意見。狄仁傑的表達非常中肯又直接,他說,曆代皇帝繼位後供奉的都是自己的親人,不是父子就是母子,有聽說過供奉姑姑的嗎?武則天一聽非常有道理,這才決定把江山還給李唐。可以看出,武周之後還複李唐,狄仁傑在裡面有着不小的功勞。
武則天豢養面首是人盡皆知的事情,此事在當時來講是有損帝王形象之事,無人敢勸谏,而狄仁傑則是那個唯一敢過問武則天私事之人,雖然沒有勸谏成功,并不是狄仁傑沒有什麼說服力,而是狄仁傑尊重了武則天的選擇,二人之間的關系由君臣向微妙的關系發展,尤其二人經常談到深夜,不由得讓人多想他們的真實關系。
也不能不讓人多想,武則天中意的人都擁有着特殊的權力,比如她豢養的男寵不是可以騎馬出入宮中,就是能夠幹預朝政。狄仁傑也是享有特權者之一,他見到武則天時免去跪拜之禮,陪武則天巡幸三陽宮時,文武百官隻有狄仁傑一人獲賜宅第一所,恩寵冠絕當朝。狄仁傑還被武則天稱為“國老”,能夠讓皇帝如此稱呼的,大概隻有狄仁傑一人吧。
隻是國老終有離世的那一天,當狄仁傑死時,武則天痛哭道:“朝堂空矣!”狄仁傑死了,朝堂上還有那麼多文武百官呢,怎麼就“朝堂空矣”了呢?由此可見二人關系非同一般。當狄仁傑的兒子在整理父親的遺物時發現了一道奏折,在奏折中才暴露出武則天與狄仁傑之間的真實關系。
奏折中寫道:“朝堂之事,與卿推心”,可以看出武則天已經把狄仁傑當作了自己的知己,也是唯一可以訴說心理話的人,這也是狄仁傑享受特權的主要原因之一,而狄仁傑也沒有辜負武則天的期望,有扶君路上敢于谏言、用心輔佐,以至于讓武則天都形成了依賴性,當武則天遇到難事時,仍然會感歎:“天奪吾國老何太早邪!”
武則天在位15年,她唯才是用,并且推崇舉薦賢人,是以,她的宰相也被換了一批又一批,而狄仁傑是唯一值得她信任的人,二人的關系達到了交心的程度,他們之間并非是君臣,更是知己。武則天也是一個女人,她需要精神上的支援與幫助,而狄仁傑就是那個值得她依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