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訊加載中...
四川線上記者 邊钰
10月10日晚,成都城市音樂廳,曼妙的草原風情席卷而來,在悠揚的馬頭琴聲中,2021年全國優秀舞劇邀請展演劇目之一——舞劇《騎兵》在這裡拉開帷幕。
時光倒回到抗戰勝利前夕,在外讀書的蒙古族青年學生朝魯不堪忍受日寇侵略者欺侮,奮起反抗,辍學回到故鄉,遇到美麗的姑娘珊丹,展開了一場刻骨銘心的愛情。日寇在草原上投放鼠疫病毒,危難關頭,共産黨軍隊醫療人員的救治,讓草原人民很快痊愈。朝魯從這支隊伍中受到中國共産黨革命思想的感召,毅然決定奔赴戰場,為新中國解放而戰鬥……舞台上,力量感強勁的舞蹈,酣暢淋漓地展現着草原人民激揚的家國情懷,跌宕起伏的音樂,深情講述着騎兵的赤子之心和忠誠堅定。
以舞抒情 詩意再現騎兵精神
舞台遠處上,戰馬奔騰而來,在恢宏的氣勢中,人們的思緒被帶回到70餘年前的草原。這裡,蒼茫遼闊,馬頭琴聲入耳,一批蒙古族青年,在時代召喚下,遵從内心選擇,從平凡的草原騎手成長為有崇高理想的中國人民解放軍騎兵英雄。
作為2021年全國優秀舞劇邀請展演劇目之一,舞劇《騎兵》由内蒙古藝術劇院打造,展現了内蒙古騎兵在中國共産黨上司下,為了建立新中國而做出的英勇無畏犧牲。
整台演出以舞蹈藝術表演為本體,将詩意的情節結構、鮮明的人物形象,和震撼人心的音樂效果融為一體,讓觀衆欣賞到具有史詩意蘊的交響樂章。其中,以人演馬成為這場舞劇的亮點之一,其單人馬舞縱情矯健,雙人馬舞搭配契合,群舞力量磅礴,多角度展現了人馬深情。
《騎兵》現場執行導演古慶特古斯介紹,舞劇在繼承傳統内蒙古舞蹈文化過程中,既保有符合傳統蒙古族舞蹈審美特性的品格,又通過創新挖掘其語言功能,“觀衆能夠感受到北方民族舞蹈的那種力量感,粗犷感!”
細節感人 淚點和驚喜不斷
在第五幕“英雄淚”中,重傷的主人公朝魯從昏迷中醒來,呼喚着戰馬“尕臘”,“尕臘”在血泊中艱難地奔向朝魯,倒在朝魯懷中。 伴随着“尕臘”的犧牲,阿雲嘎悠揚沉郁的歌聲《四歲的海骝馬》在舞台緩緩飄起,歌聲和情景的交融,擊中不少觀衆的淚點,現場靜默一片。不少觀衆表示,《騎兵》音樂和文本高度契合,所有的高潮或是緩沖都很合理。在音樂上,很多抒情段落用了小提琴、大提琴、木管;在激越高亢的戰争場面,或是強烈戲劇性沖突的場面,則用了木管、銅管等。同時,馬頭琴、蒙古筝等蒙古族民間樂器也用的恰到好處,呈現出史詩般的交響樂章。
還有不少細節的處理,讓觀衆直呼淚點和驚喜并存。“第二幕‘草原殇’做得很棒,出乎意料的驚喜。來之前我看了故事梗概,一直在想鼠疫的舞美要怎麼去做,想到了燈光、煙霧,但是沒想到制作團隊會主要靠幾卷黑色的布去完成。”觀衆麥稭評價,黑布直接模拟了鼠疫肆虐的畫面,群衆們被無辜卷入,亦在其中奮力掙紮,這樣的處理飽滿而富有深意。
還有不少細節呈現讓麥稭直呼暖心,“第一幕男主學成歸來,女主遞給他衣服,他在接之前停頓了一下,在褲子上擦手。這個細節太戳人了!”
《騎兵》劇照 内蒙古藝術劇院供圖
觀衆李然看後更是連呼精彩,“沒有一字一句,勝過千言萬語。草原兒女的熱情奔放,草原風情的美好,都在一幕幕場景裡。男女主情感的推進、保家衛國的雄心壯志,還有戰争的壯烈悲怆,都傳達得很到位。”
在蒙古族人民的觀念裡,馬是家人、是朋友,是以他們會給自己的馬取名字,像家人一樣對待馬。《騎兵》尊重了這一民族文化,并用人将馬演繹得生動立體。紅鬓躍動的“尕臘”自由不羁、赤膽忠誠的多面形象,更是讓不少觀衆印象深刻。在女主人面前,“尕臘”溫馴乖萌;在男主人面前,“尕臘”剛烈不羁;在男主人公馴服馬的過程中,烈性子“尕臘”甚至一度把男主人甩在地上拖行,劍拔弩張的力量感噴薄在舞台上。這樣的場景宛若将人置身于莽莽草原,心頭一緊地觀摩着人與馬的博弈。
讓人意外的是,飾演主人公朝魯的布仁孟都 是一名年輕的95後。他介紹,劇中,他和自己的戰馬“尕臘”有不少高難度的托舉動作,為了演繹出人馬合一的形象,在長達一年半的配合中,他們不斷磨合,并逐漸默契,“為了展現人馬同頻,我們在演出中,甚至會有意識地讓彼此呼吸頻率都保持一緻!”
總導演何燕敏表示,作為騎兵的女兒,她一直有個樸素心願,希望将父輩金戈鐵馬的戰争故事搬上舞台,讓人們了解騎兵鮮為人知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