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齊原 | 有神十人《天下之中-荒篇-女娲》

作者:天下之中

先夏曆史 原創作品

#天下之中##夏商周# #從山海經到紅樓夢#

前言:

造人和補天,是女娲的兩大業績。神話的背後或許是因為一個簡單的事實,該事實雖然以一種形象的方式呈現于大荒世界之西北海,卻長期以來不為人知:

《大荒西經》: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腸,化為神,處栗廣之野,橫道而處。

女娲之腸,是斷鳌足以立四極,拯生民于水火之古道熱腸,該解讀已見于,《天下之中-荒篇》将從另一個角度重新認識女娲。

關鍵字:女娲之腸 有神十人 天傾西北 五彩之石

目錄:

(一)造人

(二)補天

(三)從造人到補天

(四)結語

有神十人

周樹人有言,凡事須得研究,才會明白。

要說明白女娲,就得研究女娲之腸和有神十人的意思。

種種迹象表明,這是女娲神話見諸于文字記錄的起源。

研究的辦法就是字元串比對,搜尋《大荒西經》中所有包含“有人”以及“名曰”或者“号曰”的所有句子,我們得到十個名字,這就是有神十人:

有人名曰石夷,來風曰韋,處西北隅以司日月之長短。

有人方耕,名曰叔均。

有榣山。其上有人,号曰太子長琴。

有人衣青,以袂蔽面,名曰女醜之屍。

有人反臂,名曰天虞。

有金門之山,有人名曰黃姖之屍。

有人戴勝,虎齒,有豹尾,穴處,名曰西王母。

有人無首,操戈盾立,名曰夏耕之屍。

有人名曰吳回,奇左,是無右臂。

有人珥兩青蛇,乘兩龍,名曰夏後開。

十個人都大有來頭,本文暫不一一介紹,隻提一個問題:

為什麼女娲之腸,是十個神人,而不是九個或者十一個?

事實上,這個問題接近于以下其他問題,答案未必相同,但是有助于思考:

為什麼天幹之數為十?

為什麼生活中多用十進制?

為什麼古代有十日神話?

十日神話

中國上古神話裡,十日并出頻繁出現,沒有九日,也沒有十一日。

神話的背後,小機率是因為太陽真的很多,大機率是因為某張曆法古圖上畫了很多太陽。

《淮南子·本經訓》:逮至堯之時,十日并出,焦禾稼,殺草木,而民無所食。猰貐、鑿齒、九嬰、大風、封豨、修蛇皆為民害。堯乃使羿誅鑿齒于疇華之野,殺九嬰于兇水之上,繳大風于青邱之澤,上射十日,而下殺猰貐,斷修蛇于洞庭,擒封豨于桑林。

《楚辭章句》:堯時十日并出,草木焦枯,堯命羿射十日,中其九日,日中九烏皆死,堕其羽翼,故留其一日也。

《大荒南經》:東南海之外,甘水之間,有羲和之國。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于甘淵,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

畫這麼多太陽,好玩嗎?

何新在《中國文明的密碼》認為,殷商崇尚“十”數的概念,上古可能存在十月紀年法,每月三十六日 。

如此,十日神話的根源,極有可能來自遙遠的十月紀年法。十日并出,其本質是古人把一年劃分為十個機關,在圖上的十個位置畫上太陽,以标明不同時間日出日落之方位。

據百度:彜族十月太陽曆是以12屬相回歸紀日,3個屬相周期為一個月的月曆,1年有10個月,360日,另加5日“過年日”,全年為365天。

365=10 * 12 * 3 + 5:

365代表年,10代表天幹,12代表地支,3代表3旬,5代表過年。

十月曆法的本質是太陽曆,完全不考慮月亮的存在,是一種簡單原始的曆法;據說壓力山大圖書館有一本書裡寫着亞裡士多德的話:4000年前的天空沒有月亮。

而十二月曆法的本質,是陰陽合曆,把月亮的周期30天考慮進來,又為了保證月和年的倍數關系,設計了每十九年須置七閏的複雜規則:

365 * 19 = 354 * 19 + 30 * 6 + 29 * 1

365代表年,30和29代表月,354代表12個月,19和6+1代表閏月規則;

甲骨歲字之五個分割單元,所表達的或許正是十月曆法,而大荒東經的七座定位山,代表十二月曆法。四方之極 《天下之中-極篇-天壇》

齊原 | 有神十人《天下之中-荒篇-女娲》

<甲骨 歲>

《夏小正》

十月曆法比較原始和古老,淵博如孔子也想搞明白是怎麼回事,線索是《夏小正》。

《論語 八佾》: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

夏禮不是周人的繁文冗節,夏禮首先應該是曆法和節氣。

《史記 夏本紀》:孔子正夏時,學者多傳夏小正雲。

現存《大戴禮記》中的《夏小正》有十二個月,但前十個月以物候表現季節變化,非常符合現實;而後兩個月明顯屬于後人不明是以,錯誤增補。

齊原 | 有神十人《天下之中-荒篇-女娲》

《夏小正》的文本,似乎佐證了上古十月曆法。

導緻太康失國的後羿,同時也是射日的英雄,後羿代了夏政之後,可能就順便改了夏曆。

女娲之腸

不同來源的十日并出神話,彜族十月太陽曆,《夏小正》,都在提示我們上古十月曆法的存在。

女娲之腸對應的有神十人,會不會正是指十月太陽曆?每個月都有一個神人作為其标志?

一月 石夷
二月 叔均
三月 太子長琴
四月 女醜之屍
五月 天虞
六月 黃姖之屍
七月 西王母
八月 夏耕之屍
九月 吳回
十月 夏後開

我們以西方曆法的月名來附會:

英文七月叫July,西曆說這是凱撒的名字,Julius Caesar。

英文八月叫August,西曆說這是凱撒侄子屋大維的名字,Gaius Octavius Augustus。

又據說凱撒征服了埃及,在一個壓力山大的地方得到某先進曆法,于是把羅馬帝國的曆法從十個月改成了十二個月,叔侄的故事非常勵志,感人至深。

說凱撒就表達一個意思,月份是可以跟神人的名字一一對應的,海龜眼裡,這是偉大的西方羅馬傳統,土鼈眼裡,這是怪力亂神的《山海經》傳統。

在《大荒西經》中,先出場的是禹和共工,他們打架的事見于,然後就是女娲之腸,緊接着是自北而南分布的十個神人。

有神十人是說十月古曆,那麼為什麼要扯上腸子呢?

大膽假設,古圖上女娲和十個神人之間有彎彎曲曲的連接配接線,那麼讀者看到的效果正是女娲之腸。

齊原 | 有神十人《天下之中-荒篇-女娲》

<大荒四經人物譜-女娲之腸>

要講清楚這十位大神,還必須要明确一下某某之屍這個概念。

屍,不是恐怖的屍體,而是神人的照片和牌位,是英文logos,西方哲學裡的邏各斯。

據百度:“屍”的甲骨文是一個屈膝或側卧的人形,是死後享祭之人的象形。對于死去已久的先祖,則由生人化妝後充任屍主接受祭祀,亦稱為“屍”。後來,祭祀中的受祭之屍逐漸被陳列木刻牌位、畫像所替代,并沿用至今,“屍”亦是以引申為神主、神像。

女醜之屍,夏耕之屍,都不是屍體,而是神像。

天下之中是王屋,屋字從屍從至,王屋之巅雖然不适合居住,但是适合挂着聖王的畫像。

《易經 師》:長子帥師,弟子輿屍。

武王姬發領着諸侯聯軍在前,周公等人擡着文王的畫像在後,浩浩蕩蕩前往朝歌。

《禮記》:曾子問曰:“祭必有屍乎?若厭祭亦可乎?”孔子曰:“祭成喪者必有屍,屍必以孫。孫幼,則使人抱之。無孫,則取于同姓可也。

祭祀時當然需要有個所祭之人的形象,長子長孫是非常合适的選擇;孔子所言是行為藝術,是子孫在祭祀場所扮演其先人。

《莊子·逍遙遊》:堯舜讓天下于許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難乎?時雨降矣,而猶浸灌;其于澤也,不亦勞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猶屍之;吾自視缺然,請緻天下。

堯舜的意思是,以後把天下交給許由,堅決不再挂自己的照片。

結論

上古十月太陽曆,是《大荒西經》試圖表現的内容之一;

十月古曆的具體表現形式是有神十人;

女娲和十位神人的連接配接線,在述圖為文者之筆下,成為彎彎曲曲的女娲之腸;

女娲造人神話,是說女娲造了十個神人,這是說天文曆法,而不是說人類繁衍。

除了造人,女娲還會補天。

《淮南子 天文訓》昔者共工與颛顼争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

《淮南子·覽冥訓》: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火濫炎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食颛民,鸷鳥攫老弱。于是女娲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鳌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

《淮南子》所言極其生動,就好像劉安親自看到了一樣,抛開電影畫面之鳥獸鳌龍,水深火熱等相關内容,關鍵資訊有三:

第一:天崩塌了,所謂天傾西北;

第二:地不周了,所謂不周之山;

第三:解決方案,所謂五色之石;

天傾西北

天傾西北四個字,看起來很焦慮,其實是同義反複,不描述任何問題(description),隻提供一種定義(definition)。

中國人把地球自轉朝向的方向稱之為東,那麼作為背景的日月星辰視運動,隻能是向西;

中國人把地球自轉軸指向的方向稱之為北,那麼以北極星紫微宮為代表的天,隻能是在北;

是以,隻要地球不停止轉動,天隻能傾于西北。

從邏輯上講,女娲沒有必要幹預,也不可能改變。

夏日夜晚,高山之巅,天壇之上,仰望蒼穹,永遠都是天傾西北。

天傾西北是一句正确的廢話,是以女娲補天的大前提,其實是個假命題。

不周之山

《西山經》:又西北三百七十裡,曰不周之山。北望諸毗之山,臨彼嶽崇之山,東望泑澤,河水所潛也,其源渾渾泡泡。爰有嘉果,其實如桃,其葉如棗,黃華而赤柎,食之不勞。

《原道訓》:昔共工之力,觸不周之山,使地東南傾。

《天文訓》:昔者共工與颛顼争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

《墬形訓》:西方曰西極之山,曰阊阖之門;西北方曰不周之山,曰幽都之門。

不周之山,如果真的是一座山,出現在《天文訓》裡是什麼意思?

五色之石

莊子曰:天之蒼蒼,其正色邪?

補天用大青石或許勉強說的過去,用五色石頭則無法了解,徒增施工成本,減緩施工進度。

從未有人談起,也從未有人看見這蒼天上多出來的五種顔色,可見五色石的本質,根本就不是顔色。

如何了解五色石?

提了這麼多補天神話的問題,現在公布答案。

補天其實和造人一樣,依然是在說曆法,如下圖:

齊原 | 有神十人《天下之中-荒篇-女娲》

365是地球在太陽系的定數,無法改變;

360是36*10或者30*12,若以10月為一年,一月36天,和一年之365個自轉周期差5天;若以12月為一年,一月30天,依然差5天。

五色石頭的本質,是 365-360=5;

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于赤壁之下。

若人生希望以四季輪回,10個或12個間隔,30天陰晴圓缺,24節氣變換這樣的節奏來安排生活,就必須選擇一個完美數字,以利于對一年的時間執行各種劃分。

這個數字是360,其接近365,又是2/3/4/5/6/8/10/12/24/30的倍數。

《西遊記》和《紅樓夢》裡都有一塊石頭,一個變成孫悟空,一個變成賈寶玉;前者是獨一無二的仙石,有三丈六寸五尺高,後者是多餘的廢料,是女娲的第三萬六千五百零一塊頑石。

在中國最經典的文化裡,石頭都離不開365這個數,那麼五色之石的本質是材質,顔色,還是數字,不是顯而易見嗎?

女娲補天,女娲補天文曆法之天,女娲作為一個有強迫症的人,用5這塊石頭,加上360這個完美的數字,去應對365這個不完美的現實世界。

說完兩個神話,再看它們的關系。

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負子。有兩黃獸守之。有水曰寒暑之水,水西有濕山,水東有幕山。有禹攻共工國山。

有國名曰淑士,颛顼之子。

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腸,化為神,處栗廣之野。橫道而處。

有五彩之鳥,有冠,名曰狂鳥。

短短的一段文字,告訴我們幾件資訊:

第一:女娲在西北方向,這個方向有一座奇怪的山,叫不周負子;

第二:剛介紹完女娲,就開始說第一位大神叫石夷,他負責司日月之長短;

第三:有五彩之鳥;

請注意,《淮南子》補天神話的三要素:天傾西北,不周之山,五彩之石(五彩之鳥 + 石夷),居然早已不露聲色地隐藏在大荒之中。

隻需要發揮點想象力,從《山海經》到《天文訓》、《覽冥訓》就完全是個文字遊戲。

齊原 | 有神十人《天下之中-荒篇-女娲》

況且,女娲補天這個神話,出現在《天文訓》裡,這本身已經是無法再明确的暗示了。

另注:《山海經》是西漢末年王莽、劉歆主政時對小皇帝所獻之書,《淮南子》是漢武大帝時期淮南王劉安所獻之書,似乎《淮南子》要早;但是《山海經》文字必有其原圖,漢武時期司馬遷也知道《山海經》,是以編纂《淮南子》時,手邊有本《山海經》或者《山海圖》是完全合理的推測。

女娲神話無論是造人還是補天,其本質都是天文問題:

女娲造人,女娲之腸,有神十人,是十月太陽曆法;

天傾西北,是女娲文字在《大荒西經》的位置,也是女娲形象在曆法圖中的位置;

不周之山,不周之天,五色石頭,是周天365度和圓周360度的差距。

女娲還有一個身份是伏羲的妹妹以及配偶,這個話題放在《荒篇-伏羲》裡再解讀。

齊原 | 有神十人《天下之中-荒篇-女娲》

先夏曆史 原創作品 齊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