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裡的春天與音樂之美
(春讀唐詩,靜心賞樂)
唐人寄情于春天,用妙筆描繪春日盛景,在感覺自然的過程中抒發内心細膩的情感,并在詩中融入音樂元素,譜寫“春天的樂章”。在浩如煙海的唐詩裡,與春天有關的詩歌不勝枚舉,其中有邊塞笛聲中的綿綿春意,有田園琴聲中的春色盎然……今日立春,《群芳譜》中記載:“立,始建也。春氣始而建立也。”正是風和日暖,萬物生長之時,一起尋覓唐詩裡的音樂和春天吧。
唐代詩人熱衷于借樂器之音,寫春的纏綿多情,展現深切幽微的情思。劉勰在《文心雕龍·物色》中雲:“春秋代序,陰陽慘舒,物色之動,心亦搖焉。”春去秋來,韶光易逝,文人墨客感覺自然,在與萬物的溝通中将傷春情懷凝聚于詩作。
唐詩裡的春天,美在羌管悠悠中的相思情長-
羌笛是唐詩裡常用的樂器,音色悠揚哀婉,“龍吟水中不見己,截竹吹之聲相似”(東漢馬融《長笛賦》)。唐代文人取其悲涼之意入詩,如王之渙的《涼州詞》:
黃河遠上白雲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借羌笛的幽怨哀鳴之聲,抒發邊關将士們的愁苦之情,蒼茫春色更顯凄涼。高适的《塞上聽吹笛》情由曲出,在悠遠的笛聲中道盡了對故鄉春景的懷念之情:
雪淨胡天牧馬還,
月明羌笛戍樓間。
借問梅花何處落,
風吹一夜滿關山。
月明之夜,羌笛悠悠,一曲笛音惹人醉,多少将士被這哀婉動人的《梅花落》勾起無限愁情。
唐詩裡的春天,美在琴音縷縷中的優雅動人-
唐代文人好古琴之聲,将春之嬌豔發之于琴,李白作《代别情人》将琴音和情思融入旖旎春景之中:
清水本不動,桃花發岸傍。
桃花弄水色,波蕩搖春光。
我悅子容豔,子傾我文章。
風吹綠琴去,曲度紫鴛鴦。
昔作一水魚,今成兩枝鳥。
哀哀長雞鳴,夜夜達五曉。
起折相思樹,歸贈知寸心。
覆水不可收,行雲難重尋。
桃之夭夭,春色潋滟,兩情相悅之喜,浪漫濃麗之情,通過纏綿的琴音傳達,令人怦然心動。王維作《竹裡館》在悠揚琴音裡尋覓内心的平靜:
獨坐幽篁裡,彈琴複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深山幽林,文人雅士徜徉于山水之間,一張古琴,一世蒼涼,在悠揚琴音中與自然天地同樂,相比白日的塵世喧嚣,這春夜的靜谧倒格外難得。
唐詩裡的春天,美在低吟淺唱間的靈動自然-
唐詩中的絕句大多被詩人用來入樂,在低吟淺唱間将春天的情緻娓娓道來。絕句可合調歌唱, 是文人以詩入樂首選的體式,“唐人樂章全用當世士人之詩,皆絕句也”(董文渙《聲調四譜圖》)。王維一首七絕《送元二使安西》在平仄起伏間歎九曲愁腸:
渭城朝雨浥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
楊柳青青江水準,
聞郎江上唱歌聲。
東邊日出西邊雨,
道是無晴還有晴。
楊柳青青,春意濃濃,情窦初開的少女臉頰上的绯紅正如這無邊春色,分外可愛。
唐詩寫盡春天千姿百态的情韻,又于春的情韻中,與音樂的靈動自然融合,生出豐潤細膩的情思。唐詩裡,春月明,春風清,春在音樂的律動中,綻放華彩。春天來了,我們一起,從唐詩的優美韻律出發,攜手走進,一年春好處,吟唱唐詩,靜心享受生活之美吧!
(張锴.讀唐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