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青未了|馬學民:明何應瑞撰文的“老碑記”

明何應瑞撰文的“老碑記”

文/馬學民

周末,去菏澤市牡丹區黃堽鎮采風,在鎮文化站負責人帶領下,到洙趙新河南岸、鎮政府駐地往東2.5公裡的杜廟國獨幕喜劇鑒建立泰山行宮碑記。

杜廟行政村原名杜家村,它是由杜氏一姓自明朝洪武十二年(公元1380年)從山西洪洞縣老觀屋玄帝廟遷徙至此,後劉、付、田 、張、王、唐、邢等姓陸續遷入該村定居。現全村總人口2800多人,可耕地2637.9畝。村莊由東西、南北各四條街道貫穿;占地面積43800平方米,可以說該村是菏澤城北規模較大、人口較多的行政村之一。

中國大地尤其是北方,泰山行宮(俗稱泰山廟、泰山奶奶廟)甚多,村頭、路邊随處可見。泰山行宮因祭祀泰山女神得名,古人說山有山神,泰山神名叫東嶽大帝。東嶽大帝的女兒也是一位女神,名叫碧霞元君,全稱為“東嶽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道經稱為“天仙玉女碧霞護世弘濟真人”,因坐鎮泰山,尊稱泰山聖母碧霞元君,俗稱泰山娘娘、泰山老奶奶等。她是道教中的重要女神,是以中國大陸華北地區為中心的山神信仰,也是中國曆史上影響最大的女神之一。

青未了|馬學民:明何應瑞撰文的“老碑記”
青未了|馬學民:明何應瑞撰文的“老碑記”
青未了|馬學民:明何應瑞撰文的“老碑記”
青未了|馬學民:明何應瑞撰文的“老碑記”

碧霞元君能扶危濟困,慈佑衆生,又能為民清災解難,奇迹屢彰。明黃錫爵《東嶽碧霞宮碑》中,稱這位女神“為衆生造福都能如其所願:貧者願富,疾者願安,耕者願歲,賈者願息,祈生者願年,求子者願嗣,子為親願,弟為兄願,親戚交厚,靡不交相願,而神亦靡誠弗應。”随着時代的推移,能消災解難的泰山女神,逐漸成為民間信仰的神靈,到處建廟祭祀。

與村内老人座談,聽說很多關于杜廟村的傳奇故事,其中最脍炙人口的要數“重修泰山行宮”一則,相傳在明崇祯年間,杜家村人杜姓三人外出經商,歸來途中,天色将晚,偶遇大雨,曾被“泰山奶奶”顯聖留宿,泰山奶奶以杜氏為娘家人自稱,為杜三公等人講述了杜氏老祖宗為何以“杜”字為姓的來源,她講:木以土為源,五行之中,木方慈,土主信,老祖宗以木與土相結合之“杜”字為姓,就是要告誡後代人,要深深紮在家鄉地土垠之中,以慈善為本,以忠厚淳樸待人,和睦鄉鄰為宗旨,隻有這樣,才能傳世久遠。并為杜氏家譜贈了一付對聯為“土源木本承先澤,忠厚傳家啟後昆。”

1633年(明崇祯六年),村民杜枕和侄杜三益等和族衆商議并聯合鄉鄰,在村東南角林隐深處原“泰山奶奶”廟舊址,修建了一座頗具規模的“泰山行宮”,以尉“泰山奶奶”顯聖留宿之靈。當時廟宇正殿、東西配殿、山門等大大小小十多間,古木參差,莺啼雀噪,晛睆悅人,煙村相望,這在當時窮鄉僻壤的鄉村,可謂蔚為壯觀,适逢明末亂世,猶謂彌足珍貴。

據該校校長鄧寶進介紹,新中國成立前,還有重建的行宮,但規模大不如前,可惜的是“四清”時破壞殆盡,“泰山行宮”早已不複存在,現在剩下的僅有一塊何應瑞撰文的老碑記巍然屹立在國小教學樓前。

《建立泰山行宮》碑系青石龍首龜趺碑,龍頭(已散失),碑身3米高,寬1米,厚0.40米,造型獨特,碑側雙面工高浮雕,雕刻雙龍,雕工精細,龍的形态修長潇酒,雙鳳典雅穩重,翩翩共舞,水紋浪花卷起,如此做工在菏澤少見。該碑詳細記載了明末在曹州北25裡杜家村修建泰山行宮的詳細過程,背面為當時周邊信男捐贈情況和名單。

何應瑞在明末清初可謂大名鼎鼎,曆任明朝戶部主事、常州知府、河南參政、副都禦史、工部尚書等職。能求得二品大員為一鄉野“泰山行宮建立”撰寫碑文,可見當時泰山行宮的規模和影響之大。明萬曆舉人郭文英曾任福建都轉鹽運司副使,定陶《左公廟碑記》有其名,亦為明末曹州書法大家,能求得他為碑記書丹、題寫墨寶,更使泰山行宮建立熠熠生輝。

中國民間有句俗語:“廟前貧、廟後孤、大廟左右出寡婦”,說的是老一輩人覺得廟宇周圍陰氣重,容易招緻一些邪魅之物,住在那裡的男人久而久之陽氣就會變弱,百姓不願意和廟為鄰,更不願意以廟地建房舍居住。

“甯睡孤墳,不睡廟宇”,說的也是這個道理,廟宇舊址改建學校,這在中國北方很多地方好像是慣例,我揣測大概是朝氣蓬勃的孩童,整天蹦蹦跳跳,“初生牛犢不怕虎”,陽氣重能震懾鬼神的緣故吧。

杜枕老先生沒有想到的是他修廟、勸人向善的善舉和鸠工庀材修建的“泰山行宮”,上個世紀60年代已改建成學校,周邊5、6個村的都來就讀,後又多次翻修和改建。

2011年1月16日,對于杜廟村來說,注定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這天上午九點三十分, 中國著名國畫家,魯西南畫派創始人、菏澤市牡丹區黃堽鎮尹莊村人吳東魁在和平大酒店隆重舉行“吳東魁第27所希望國小”捐贈儀式,現場捐贈30萬元以及價值30萬元的書畫精品。省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曹學成,市上司趙潤田、黃秀玲、童彩雲,以及20多位書畫家、慈善人士見證了這一激動人心的時刻。

吳東魁的第27所希望國小最終落戶于菏澤牡丹區黃堽鎮杜廟村。捐贈現場,吳東魁激情洋溢的講話讓現場衆多的上司以及嘉賓動容,他坦言自己也是窮苦人家出身的孩子,小時候吃過很多苦,能夠成長到今天完全是憑着自己的意念和鄉親朋友的支援,對于自己的家鄉,他總是有種難以割舍的情節,特别是看到家鄉有的地方還不是很富裕的時候,更是讓他為家鄉做些許貢獻的想法與日俱增。

當年9月,一排十多間平房的标準化教室建成,第27次圓了吳東魁的夢。2019年9月,一座可容納12個教學班的三層現代化辦公樓投入使用,更圓了杜廟村民的多年夢想,現如今從杜廟國小畢業進入高等學府深造的大學生80多名,其中,研究所學生15名。參加過抗美援朝的杜慶祥、杜守齋等,國家優秀幹部杜俊東、杜洪河、杜慶來、杜新文、杜海濤等皆出自該校。

在朗朗書聲和細微撲面而來的清風中,300多年前的“泰山行宮”的鼓樂之聲仿佛穿越曆史雲煙,再一次在心中汩然響起,久久在胸中沖撞與回蕩。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在曆代王朝的更替和曆史的風雲突變中,廟宇寺院的發展命運多桀,曆經滄桑巨變,修了被毀,毀了再修。但文化是相通的,堅定文化自信,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民族赓續。

古往今來,任何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總是與文化自信緊密相連。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曆史流變中,遭受過無數艱難困苦,但都挺過來、走過來了,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華文化為中華民族綿延不絕、永續發展提供了堅韌的精神紐帶。

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今天,幾千萬海外華人靠什麼來維系和認同,中華文化是重要因素和辨別。猶太民族雖流散世界各地達千年之久,但靠着頑強的文化生命力重建立立起自己的國家,也證明了文化自信和文化認同的強大作用。目前,世界上儒家、基督教、伊斯蘭教三大文化圈,都是靠文化的長期傳播和浸潤而形成的。

國民之魂,文以化之;國家之神,文以鑄之。我想,立足本土,潛心寫作,傳承文化,造福子孫,應該是一個文人的責任和擔當。

作者簡介:

馬學民,山東師範大學畢業,大學學曆。曾任中共菏澤市開發區工委機關報《今日開發區報》總編,山東省散文學會、菏澤市作家協會、菏澤市民俗學會、菏澤市儒學研究會會員,牡丹區作家協會、開發區作家協會副秘書長,菏澤市祖源文化研究院副院長兼秘書長。2012年主持編寫《丹陽志》,著有《春華秋實》《菏澤開發區史話》,參與編寫《曹州國考名士集傳》《曹州文壇集傳》《曹州知名将士集傳》《菏澤開發區社群概覽》《百村記憶》《菏澤市開發區志》等十多部作品。

附件:

建立泰山行宮(碑文)

賜進士第通奉進階正治鄉江西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左政使何應瑞撰文

福建都轉鹽運司副使郭文英書丹

同郡儒學生員吳核代筆

曹州城東北十五裡杜家村巽地廣平,古木參差,莺啼雀噪,晛睆悅人,煙村相望,雞鳴犬吠,達乎四境,此亦一方之聖地也。

鄉老杜枕同侄杜三益相其土,宜可以栖神,遂連會結社于崇祯二年三月初三日,建立泰山行宮,正殿三楹,塑碧霞元君于其中;東西兩殿各五間,塑元君千代修行因果;二門外又建兩廊各五間,塑冥司十王,每王前塑一善一惡,以示勸懲。前建大門以壯觀瞻,一時煥然,真平地山崗也。

事竣功成後,門人杜睆實請記于餘,餘素宗孔訓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敢謾為之,說以惑人聽聞哉。但為通耒人心,考遊龍不可把捉,況山村水區愚頑者多,處繩以孔孟之義理,恐難于曉暢,即加之以王法,亦止于革面,唯有鬼神一道足以惕其心而肅其行,杜君建廟之意或在斯乎,果在于斯,亦可謂化道中之捷徑也。由是以事神者事人,于父則孝,于兄則悌,于君則忠,于友則信,孝悌忠信乃為民義,務民之義便是對越神明,能對越神明便是敬鬼神。以此為敬便是真敬。不為求福免禍又何為?不遠如來能事人焉能事鬼?既得是說為默然,之所謂使天下之人倫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中,如在其左右,則泰山不在泰山而在吾心矣,又何必東奔西走哉?憶昔上梁,則見白龍從地突出,走數步而複入于土。夫白龍入土是陰象也,或者憫世之聩聩乃遺是象,以醒世人之聾聩乎。是未可知并載之于碑,以候明者開為,謹記。

本州判官嚴文晔

鄉進士劉廷桂

鄉進士馮李報

鄉進士劉砥柱

歲進士吳道煥

原任吏目宋玺、葛進德、

崇祯六年歲次葵酉二月乙卯朔越二十二甲申日吉立

又附件

萬善同歸

重修翠平山泰山行宮碑記

董子曰,謹按春秋而知,天人相與之際,甚可畏也。然惟學者知之,不學者不知也,則信乎?神道設教,古先王之為民計者,至深之矣。壽邑東南三十裡,土山突兀,松柏蒼翠,舊号翠平,遠得太山之秀,近鐘大川之靈,前人于此處建行宮焉。豈圖上方之阿護雲爾哉?迩來黃流汜濫,谷陵變遷,殿宇頹敗,隻餘孤閣對古柏蕭森而已。四方生民歎廟貌不存,彰瘅無目,适于隆冬住持坐觀,諸君感激,誓建此舉,遂不閱月而始基已立。明春鸠工,大殿告成,雖粗具堧垣,稍遂當年巍煥,而重新黝垩聿壯。今日觀瞻,亦足以繼美前人。而扶教于先王,嗣是三春香火群肅神像之嚴,五夜鼓鐘鹹發平旦之省,其有功于世道者不小。諸君其殆有鑒于此乎,功竣欲勒貞珉,以示來茲,問文于餘,餘拙于辭,然嘉其勇于為善也,爰陳淺陋,用紀事實。

郓邑增廣生員郭維城 撰文

本邑佾生劉廣生 書丹

同社溫元等四十二人公立

住持李合義等募化百捌拾肆村

大清光緒二十六年歲在庚子乾月下浣谷旦

壹點号 青未了菏澤創作基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