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任子威男子1500米被判犯規無緣決賽 短道速滑賽場上從不缺少“偶然性”

作者:美食家的小眼睛
任子威男子1500米被判犯規無緣決賽 短道速滑賽場上從不缺少“偶然性”

短道速滑男子1500米半決賽中裁判多次作出判罰,導緻多達十名運動員跻身決賽A組。 新華社發

■本報特派記者 陳海翔

今晚舉行的北京冬奧會短道速滑男子1500米決賽,出現了非常罕見的一幕——居然有十名運動員參加最終的決賽A組。造成這一現象的直接原因就是該項目半決賽中意外頻出。正常情況下,三個小組的前兩名共六人晉級決賽,但是因為這次半決賽中裁判多次作出判罰,有多達四名運動員以“判進”的方式入圍A組決賽。

而目前排名該項目世界第一的任子威因為在半決賽中犯規而無緣決賽,也正是因為他和查爾斯·哈梅林的犯規,讓他們所在的第三小組有三名運動員被“判進”A組。比賽結束後,任子威坦然接受了這一結果,“是我的動作太大了,裁判的決定沒有問題。”

在已經結束的短道速滑三個比賽日中,來自國際滑聯的裁判共作出多達31次判罰(包括兩張黃牌),這些判罰中有相當一部分都改變了最終的比賽結果。其實,這種偶然性與短道速滑的項目特點有着直接的關系。在短道速滑比賽中,選手的絕對速度隻是場上比拼内容之一,運動員必須掌握各種“比賽技巧”——包括彎道技術、超越技術、跟随戰術、隊友掩護、合理阻擋等,如何選擇在合理的時機和位置使用合理的技巧在競争白熱化的比賽中尤為關鍵。也正是因為選手們在高速運動狀态下不斷使用各種技巧,使短道速滑成為一項偶然性極大的項目,不少時候比賽結果會出人意料。

意外和偶然在短道速滑的重大比賽中非常常見。四年前的平昌冬奧會上,短道速滑賽場便出現過一個比賽日多達14次犯規判罰的紀錄。當時,包括韓天宇、武大靖、範可新在内的多名中國運動員都有過被判犯規的遭遇,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幕發生在女子3000米接力A組決賽:中國隊和加拿大隊先後以第二和第三的成績沖過終點,但在賽後均被判犯規進而取消成績。

2019年短道速滑世錦賽男子500米A組決賽中,同樣出現過令中國觀衆記憶猶新的一幕。比賽第一槍,南韓選手黃大憲搶跑;第二槍,匈牙利選手劉少林搶跑被取消資格;第三槍,武大靖早早超越黃大憲,然而黃大憲在反逾時帶倒了武大靖,兩人一起摔出賽道,但讓人意外的是裁判沒有判罰黃大憲犯規,而是選擇重賽;第四槍,黃大憲以42秒490奪冠,武大靖以微弱劣勢屈居亞軍,隊友任子威獲得銅牌。武大靖賽後認為對手的超越有“危險動作”之嫌,但他同時也表示,做好自己才是最重要的,“打鐵還需自身硬,讓他跟不上你就好了。”

追溯到更遙遠的2010年溫哥華冬奧會,女子3000米接力決賽,比賽進行至倒數第五圈,南韓隊為了防止中國隊超越做了一個阻擋動作,導緻孫琳琳滑行速度明顯下降。随後南韓隊率先沖過終點線,但就在慶祝時,裁判通過慢鏡頭回放判定南韓隊阻擋犯規,最終金牌歸屬中國隊。

2014年索契冬奧會短道速滑女子500米決賽中也曾出現過令不少中國體育迷記憶猶新的一幕。當時進入決賽的中國運動員李堅柔實力并不占優,比賽伊始便被另三名對手甩開差距,但所有人都沒想到,在第二個彎道發生了意外碰撞,意大利名将方塔娜、南韓隊的樸升智和英國選手克裡斯蒂全部摔倒,而李堅柔由于相對較大的落後距離完全沒有受到這次事故的影響,最終一路領先順利沖過終點,站上了冠軍領獎台。

值得一提的是,鑒于短道速滑此前出現的問題,國際滑聯已經利用每兩年一度的規則修改,出台了試行版技術判罰手冊、界定判罰代碼等新舉措,目的就是将以往模糊判罰條例不斷細化。以本次賽事為例,主裁作出每一次判罰之後,都會給出具體的犯規原因和代碼。除此之外,考慮到内道超越一直是判罰頻出的技術環節,國際滑聯為了統一判罰标準,從2021-22賽季開始在比賽場地内新增了兩條5厘米寬的藍線,用于明确運動員間發生碰撞後的責任區分。

賽場上的偶然性固然令短道速滑充滿“魅力”,但讓運動員滑得明明白白,讓觀衆們看得明明白白,顯然是國際滑聯不斷改進判罰系統的主要動力。對于短道速滑運動而言,這種改進值得期待。 (本報北京2月9日專電)

來源:文彙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