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韓迅 上海報道
距離哈爾濱400公裡的一座東北小城——七台河市,此前它以煤炭著稱,如今以冰雪體育項目聞名于世。
“範可新是七台河的驕傲,為七台河争了光!為黑龍江争了光!為國家争了光!”本次冬奧會上,範可新和隊友獲得北京2022年冬奧會短道速滑2000米混合接力金牌。
從大楊揚到範可新,在過去20年,七台河市籍運動員已經獲得了7塊冬奧會金牌。對于一座隻有70萬人口的東北小城來說,這是一個非凡的成績,而這座城市也是以被世人稱之為“中國冬奧冠軍之鄉”、“中國短道速滑之鄉”,或“冬奧冠軍搖籃,短道速滑聖地”。
這座城市的體育産業也在蓬勃發展,2022年1月17日,七台河市召開的市政府十二屆一次常務會議強調,要擦亮“冬奧冠軍之鄉”城市名片,促進全市冰雪體育産業發展,讓更多的群衆參與冰雪運動、享受發展成果。”
從0到7的傳奇
2002年美國鹽湖城冬奧會,中國選手大楊揚、王春露攜手入圍女子短道速滑500米決賽,而這場比賽也成為了中國冬奧曆史最為經典的一役。
最終,大楊揚力壓保加利亞名将、世界紀錄保持者拉達諾娃,以44秒187的成績獲得了冬奧會女子短道速滑500米比賽金牌,這不僅是七台河市的第一塊冬奧金牌,也是中國在冬奧會曆史上實作金牌“零”的突破。
那一屆冬奧會上,大楊揚還奪得了1000米的金牌。
此後,七台河市籍運動員王濛在2006年都靈冬奧會和2010年溫哥華冬奧會上獲得的六枚獎牌,包括四枚金牌、一枚銀牌和一枚銅牌。
2022年2月5日晚,七台河市籍運動員範可新與曲春雨、任子威、武大靖組成的中國隊,獲得2022年北京冬奧會短道速滑男女2000米混合接力金牌,也是中國代表團該屆冬奧會的首枚金牌。
從0到7塊奧運金牌的背後,是七台河市短道速滑運動過去40年的發展縮影。
已故的國内短道速滑項目著名教練孟慶餘是七台河市短道速滑運動的推廣者,正是他根據國内外冰雪運動發展的趨勢和七台河的實際,力排衆議,在相關方面大力支援下,把體工隊從大跑道訓練轉為專攻短道速滑項目,這個具有遠見卓識的舉動奠定了七台河成為國家短道速滑優秀運動員培養基地的基礎。
孟慶餘對短道速滑事業的無比熱愛,以及常年紮根基層默默奉獻,才能夠先後為國家和黑龍江省輸送、培養了近百名優秀短道速滑運動員,這些運動員代表國家和黑龍江省取得國家級以上比賽金牌300餘枚,而這些運動員也激勵着七台河市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站到了短道速滑的訓練場上。
“一項運動能夠發展,離不開基層教練員的堅持。”安徽體育局一位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短道速滑項目原本并非熱門項目,正是因為獲得冠軍的運動員越來越多,才會有示範效應帶動更多的人參與其中。
七台河市每年有5個月都是結冰期,雪質适合滑雪,這就為冰雪體育産業發展創造了無與倫比的區位和氣候條件。
大力推動體育産業轉型
在過去,提及七台河市,當地人對其總是有一個特殊的稱号——煤城。
資料顯示 ,七台河市礦産資源豐富,有煤炭、石墨、黃金、大理石、石灰石等十幾種。而煤炭資源得天獨厚,煤田延伸上百公裡,含煤總面積為7200平方公裡,含煤地層總厚度2500—3700米。煤炭保有儲量17億噸,遠景儲量37億噸。以煤種全、儲量大、煤質優,被列為全國三個保護性開采煤田之一。是黑龍江省重要的主焦煤和無煙煤生産基地。
但是,長遠來看,煤炭産業存在一個資源衰竭的問題,是以七台河市的有識之士在十多年前就已經提出了轉型體育産業的想法。如當地相關專家在2011年一篇名為《加快發展體育産業——推進七台河市經濟轉型的重要方向》的文章,其中明确建議“發展體育産業、做大做強體育産業對七台河持續發展尤為重要。”
這篇文章認為,七台河市經濟基礎紮實、政策環境優越、人文優勢和地緣優勢突出,有着發展體育産業的良好條件。是以,第一,未雨綢缪,加快體育産業相關問題研究;第二,加大體育産業扶持力度,營造寬松政策環境;第三,積極引進體育用品生産企業,促進體育制造業快速發展;第四,争辦高水準體育賽事,激活競賽表演市場;第五,積極培育體育中介組織,提升經營管理水準。
産業發展空間還有待提升
近年來,黑龍江省委、省政府出台了《黑龍江省冰雪裝備産業發展規劃(2017—2022年)》等規劃政策,七台河市也出台《七台河市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16-2020年)》等規劃政策,為七台河冰雪體育産業發展創造了優良的政策環境。
“曾經,冰雪運動被認為是北方冬季特有的運動,自從北京申辦冬奧會成功以來,冰雪運動在南方也得到了更好地發展。”大楊揚近日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室内冰場、室内滑雪場、仿真冰雪場地等,讓生活在南方的人們同樣可以在家門口就能參與冰雪運動。“現在,不論是冰雪資源豐富的北方地區,還是四季如春的南方地區,因地制宜、形式各異的冰雪運動場地和活動,已經越來越多地出現在老百姓身邊。”
在大楊揚看來,本屆冬奧會有個明顯特點,不少雪上項目都由企業投入資金。這些冰雪企業也會考慮,如何吸引更多年輕人、更多消費者來到雪場。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到,近年來,七台河也在大力發展冰雪文化産業,整合冰雪資源和石墨烯新材料産業發展優勢,積極開展招商引資活動,引進一批冰刀、雪橇、冰上護具等生産加工知名企業,和場館LED燈光、冰場制冷等裝置生産企業。
七台河市統計局資料顯示,2020年全市實作地區生産總值206.4億元,其中第三産業增加值91.2億元,增長1.3%。
随着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成功舉辦,大陸全面提升冰雪體育産業發展水準,作為第三産業的體育産業,已經逐漸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快培育具有七台河特色的冰雪體育産業,是七台河市實作振興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
不過,目前七台河市冰雪體育産業鍊還不夠健全,冰雪體育核心産業方面僅健身娛樂業有所發展,冰雪體育相關産業僅體育場館服務業初具規模,其他産業還在摸索當中。
對于這座已經獲得了7塊冬奧會金牌的城市來說,冰雪體育産業整體規模還有繼續發展的空間。
正如大楊揚說的那樣,“無論是從國家政策上的扶持看,還是從市場化的推廣看,‘帶動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已經實作了。”
更多内容請下載下傳21财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