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高爾基的文學創作道路

作者:文藝天地—甯文英
高爾基的文學創作道路

文/馬家駿

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在俄羅斯的土地上出現無産階級的文學巨人、出現世界文學史上新時代的大文豪高爾基,這是曆史的必然。世界無産階級革命的中心由西歐轉到了俄羅斯,革命需要和階級需要有一位代表這個時代和無産階級的文學家。有了1905年大革命和1917年十月革命,才會産生高爾基這樣的偉大作家。高爾基是俄國無産階級革命和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時代産兒。同時,高爾基之是以出現,也是與馬克思主義發展到列甯主義階段、 與馬克思列甯主義在思想上與文藝理論上對社會生活與文化藝術所作的高度水準的指導分不開的。再者,高爾基之是以産生在俄國,也是俄羅斯文學随俄國解放運動發展到新時期必然革命化的結果,是西歐十九世紀無産階級革命文學的發展和自然繼續。如果沒有歐洲和俄羅斯高度發展的、豐富的文學傳統與淵源,也不可能在此時此地産生高爾基。

盡管從曆史的革命發展、時代先進思想的深刻指導文學本身前進的規律來說,高爾基的産生是曆史的必然,但是,從作者本人來說,也是高爾基不斷的生活追求、革命實踐、思想探索與藝術創造的結果。高爾基來自生活的底層,在艱辛的勞動和革命的鬥争中成長,他從人民和革命生活吸取營養,用他的藝術創作和鬥争實踐如海燕一樣迎接着革命的風暴。他孜孜不倦地追求、不停頓地工作,為革命、為無産階級、為人民大衆貢獻他的一切。盡管他在曲折前通中有過短暫的迷誤,但他很快撥正了航向。他全身心為革命人民服務的志向永不改變。正是在許多客觀的條件下,從思想、生活和藝術上,發揮了他個人的主觀努力與勤奮精神,他才成就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革命大文豪。高爾基的生活與創作道路,是一塊豐碑,是一面明鏡,是一塊指路牌,值得-切愛好文學和立志前進的人認真研究和借鑒。

1868年3月28日(俄曆3月16日) 阿列克塞·馬克西莫維奇·别什柯夫生在尼日尼·諾夫戈羅德(意譯為“下新城”,即後來的高爾基市)的一個細木匠家裡。他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時代是在貧困與被侮辱的生活中度過的。未來作家的父親在1871年就逝世了。他随母親寄住在外祖父卡什林家。母親後改嫁,不久于1879年也去世了。這個孤兒在外祖父家經曆了磨難。這是一一個小市民之家,它充滿了争吵、勾心鬥角、陷害與猜忌。阿列克塞讀了兩年國小。而給過他良好熏陶的是他外祖母阿庫琳娜·伊凡諾夫娜。1878年,他外祖父卡什林家破産,之後,十一歲的阿列克塞就走進了艱辛的“人間”。未來的作家是來自生活底層的人,他熟悉人民生活是同他自已承受過沉重的生活壓迫休戚相關的。阿列克塞當過鞋店學徒、聖象畫匠、作坊的學徒、在輪船上當過廚師的幫手、作過捕鳥生意、在戲院跑過龍套。書籍是未來作家良好的導師。他後來寫道。“書引導我經過我所知道的然而十分不好的生活,并且總是教給我一種不知道而且在人裡面不曾看到的新東西。”①高爾基在認識生活的同時,通過自學了解更廣闊的生活和各種知識。1884年,他幻想去喀山進大學讀書,而大學卻向他關着大門。于是就走向了社會這座“大學”,當碼頭搬運工、面包房學徒、園丁和看門人同時與革命團體發生了聯系,結識了喀山第一個馬克思主義小組組織者費多塞也夫,閱讀了革命民主主義的著作和馬克思主義的書籍,并進行了革命活動。1889年别什柯夫被反動當局逮捕,獲得釋放後,他開始了遊浪生活,到過伏爾加沿岸、頓河流域、烏克蘭、克裡米亞、高加索等地。從童年到遊浪這一段生活對未來作家說來是有重大意義的:一、使他廣泛而深入地認識了人民的生活、認識了各種階級和職業的人物,這給他後來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二、教育了他尋找生活的真理和人民的力量,尋找改造生活的途徑;三、艱苦的自學和民間文學培養了他的創作興趣和技巧。

1892年9月在梯弗裡斯的《高加索報》上,阿列克塞·别什柯夫以筆名馬克西姆·高爾基發表了第一篇小說《馬卡爾·楚德拉》。從此,俄羅斯文學的天空升起了一顆新星,世界藝術的新時代即将開始。此後,高爾基在尼日尼·諾夫戈羅德和薩馬拉等地工作。他相繼寫了《少女與死神》(1892)、《葉美良·皮裡雅依》(1893)、《阿爾希普爺爺和廖恩卡》(1893)、《伊則吉爾老婆子》(1894)、《切爾卡什》(1894)、《鷹之歌》(1894)、《柯諾瓦洛夫》(1896)、《華連加·奧列淑華》(1896)、《奧洛夫夫婦》(1897)、《馬爾華》(1897)。1898年,高爾基兩卷本的《特寫與短篇小說集》出版,他成了知名的作家。同時也因他和革命的聯系,高爾基被反動當局逮捕并關在梯弗裡斯監獄。不久,獲釋。

高爾基早年的創作是在勞工階級革命運動逐年高漲、革命無産階級政黨組成的年代裡進行的。他的創作雖然還沒有完全脫離舊的古典文學的窠臼,作者也還不是成熟的馬克思主義者,但他的作品有着許多舊文學所沒有的新的因素,在客觀上反映了勞工階級開始走向自覺的萌芽。勞工與勞苦大衆對舊世界的憎恨和他們的反抗情緒,勞工和勞苦大衆對幸福、光明的向往,決定了高爾基創作中對現實的批判力量和它歌頌為人民獻身的英雄的昂揚氣概。高爾基早年的創作是沿着兩條交織着的路子發展的。一條是浪漫主義的,一條是現實主義的。

高爾基早期浪漫主義的創作的特點是。一、贊美堅強而勇敢的人,贊美他的個性的美麗和剛毅的意志。左巴爾和拉達(《馬卡爾,楚德拉》中的人物)是這樣的人,丹柯(《伊則吉爾老婆子》的故事中的人)也是這樣的人。二、熱情号召反對黑暗勢力和專制主義,号召為自由和幸福而鬥争(《少女和死神》)。三、尖銳批判個人主義(如批判《伊則吉爾老婆子》中的臘拉和老婆子本人),這是高爾基超過拜侖式的浪漫主義之處。四、尖銳批判因循守舊的市儈精神(對《鷹之歌》中的蛇即如此)。五、以寓意深刻的象征性形象展現勞工階級和先進人士的英雄主義精神(丹柯和鷹)。六、它堅實地立基在現實生活之上,充滿光明、樂觀與莊嚴的調子。七、很少異國情調,而是以俄國各民族的民間故事與歌謠為基礎,以俄國壯麗的大海、高山、草原、森林為背景,寫得絢爛铿锵而富于民族特色。八、繼承了普希金、萊蒙托夫浪漫主義作品中的鬥争精神,發揚了果戈理在《塔拉斯·布爾巴》一類作品中歌頌為祖國建立功勳的激情,并把戰鬥激情發展在為人民而進行的鬥争上。

高爾基早期現實主義的創作的特點是:一、徹底地批判資本主義社會的吃人制度,揭示出人民的饑餓、貧困和受壓迫,展示人民的美好的心靈世界(《奧洛夫夫婦》、《阿爾希普爺爺和廖思卡》、《有一次,在秋天》。二、揭露小市民習性的殘忍本質和愚昧、頹廢的生活(《因為煩悶無聊》等)。三、表現資産階級知識分子的空虛、卑鄙和市儈化(《詩人》等)。四、繼承了果戈理和薩爾蒂可夫·謝德林散文的揭露性特點、托爾斯泰和契诃夫小說對人物内心世界和現實客觀生活的描寫與剖析;同時,發展為對十九世紀末資本主義危機年代的現實的本質特點作深刻揭示。高爾基的現實主義充滿了人民的抗議精神,沒有悲觀頹唐的情緒,并滲透着浪漫的精神與樂觀(《醒悟》等)。五、高爾基的現實主義不似舊文學把人民寫成待人憐憫的小人物,他寫底層的苦工、孤兒、流浪漢,更在人民中尋求向舊世界作鬥争的正面人物(《莽撞漢》、《苦命人巴威爾》等)。六、高爾基早年現實主義作品較深刻的描寫了流浪漢(《切爾卡什》等),指出了這些浪子和社會現實的對立的一面。作家的目的在于通過寫流浪漢生活,一方面揭露和抗議資本主義和沙皇制度,一方面展示蘊藏在底層人物身上的強烈反抗精神和對人的尊嚴的意識。高爾基筆下的流浪漢是有意志力的、愛好自由無羁生活的和自豪的人物。但作者并不把這些流氓無産者理想化,而是批判了他們輕視勞動和盲目抗争的無政府主義特性。

高爾基早期的現實主義作品中還沒有他浪漫主義作品所描寫的英雄。雖然他在小說《莽撞人》的主人公排字工格羅茲吉夫身上和《柯諾瓦洛夫》的主角面包工身上看到了力量,但前者是自發的抗議,而後者卻是悲憤滿懷,都不是丹柯式的英雄。隻有革命現實的進一步發展,高爾基才能在藝術中寫出現實生活中的英雄。在十九世紀末,高爾基的創作雖未進入新的藝術境地,但畢竟以其成就預報新的文學的即将來臨,這對當時泛濫一時的頹廢文學也是一個嚴厲的鬥争。

* * *

高爾基在二十世紀初的創作是與這時期革命運動的漸次高漲緊密相連的。這些年代裡,歐洲和俄國的資本主義危機加劇,俄國的勞工罷工和農民運動日益蓬勃發展。在1903年,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的布爾什維克派成立,從此無産階級革命運動和人民的民主運動有了堅強的上司,準備了1905年大革命的到來。此時,高爾基積極投身革命運動之中。1901年3月他參加了彼得堡的示威遊行。4月在《生活》雜志上發表了《海燕之歌》。是以。雜志被封。高爾基被捕,并被流放。1903年與布爾什維克接近,迎接了大革命的風暴。

高爾基在第一次大革命的準備時期,他的創作大大前進了一步,更緊密地與當時的革命現實的發展相聯系。他寫出了小說《福瑪·高爾傑耶夫》(1899)、《三人》(1900)、詩《海燕之歌》(1901)、《人》(1903),劇本《小市民》(1901)、《在底層》(1902)、《避暑客》(1904)等等優秀作品。這些作品以現實主義的占多數。也有浪漫主義的作品。

高爾基的浪漫主義創作較之他十九世紀末的浪漫主義作品進一步向前發展了。如果說在《馬卡爾·楚德拉》中,高爾基所歌頌的人的酷愛自由的精神還沒有施展在為人民大衆的幸福之上的話,那麼在《伊則吉爾老婆子》裡,關于燃燒的心的傳說中,丹柯達到了這一點。這是一大進步。同樣,如果說在丹柯傳說中英雄是以自我犧性來拯救大衆而還不是号召人們起來進行鬥争的話,那麼在《海燕之歌》中則預言革命風暴的到來。如果說《鷹之歌》中渴望自由與鬥争的鷹的死表明舊世界尚且強大的話,那麼海燕的搏鬥與呼喚則預示了戰勝舊世界的勝利必然來臨。丹柯和鷹都是悲壯的犧牲者,而海燕卻是高翔而自豪的勝利者。如果說用海燕來象征先進戰士還不夠具體,那麼長詩《人》中,則創造了“大寫的人”——一個頂天立地的不斷闊步前進的人的理想形象。

高爾基的現實主義創作也進一步向前發展了。 這表現在他的現實主義的深化和革命化上。高爾基不是一般地在下層人民中找尋正面英雄,而是在勞工中間找尋未來曆史的真正主人和改造世界的力量。在《福瑪·高爾傑耶夫》中。高爾基不僅批判舊世界,而且超過批判現實主義地寫出了圍着篝火的一群勞工。他們對事物的了解、他們的歡樂、他們同未來的接近,使人感到有強大的先進階級力量存在。如果說,《福瑪·高爾傑耶夫》中還沒有典型的勞工形象,那麼,在《三人》中則看到尋找真理的勞工巴威爾,在《小市民》中則創造了勞工階級的代表人物的典型形象,在《避暑客》中更塑造了先進知識分子的形象。

高爾基在這個時期更用中長篇小說和多幕劇的形式從深度和廣度上描寫俄國社會生活,深刻地揭示了生活中的根本沖突和一系列重大的社會問題,開拓了現實主義藝術描繪的新領域。在舊俄文學和高爾基自己早期的現實主義短篇小說中,很少寫資本家的典型,而在《福瑪·高爾傑耶夫》中,則從社會主義觀點尖銳批判資産階級,刻畫出不同類型的資本家的典型,并且從資産階級内部分裂出它的“浪子”來闡明這個階級注定崩潰的規律。高爾基在《小市民》中揭示出在先進勞工鬥争下的泥沼般小市民世界,既寫老一代小市民的愚味、自私、害怕新事物的保守主義,又寫年輕一代小市民頹唐、萎靡、孱弱無能的悲觀主義。在批判市儈精神上,高爾基超過了前人。高爾基在劇本《在底層》中通過夜店中人物的非人生活,揭露資本主義的反人民性,總結了流浪漢的主題。高爾基在《避暑客》中尖銳地批判了資産階級知識分子庸俗惰怠和逃避即将來臨的革命風暴的醜惡行徑。

高爾基的創作在這個期間比以前發展的一個突出方面,是在進行了戲劇創作。高爾基的現實主義戲劇揭示重大的社會問題、人民命運問題、生活出路問題、是鬥争還是妥協的“怎麼辦”的問題。他的戲劇沒有急劇發展的外部情節,而是着重展現不同世界觀的劇中人的思想沖突、人同生活與同自我的沖突,通過哲理性的關于人生的辯論、評論和插話,既表現了人物的性格,又揭示出生活的底蘊。

1905至1907年的俄國第一次大革命,是工農解放鬥争史和共産主義運動史上的重要階段。高爾基在大革命期間的創作,達到他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前創作的頂峰。這同他積極參加革命鬥争密不可分。1905年1月9日,高爾基作為代表去會見國務大臣,親眼看見了沙皇士兵在這個“流血星期日”屠殺和平請願的勞工群衆。當天,他發表演說,寫公開抗議書,号召俄國人民起來鬥争,于是被捕。社會民主黨發起營救高爾基的運動,歐美各國進步人士和知名文化人紛紛開展拯救活動。在國内外強大壓力下,沙皇政府才允許高爾基在監獄中寫作。在獄中高爾基寫作了劇本《太陽的孩子們》。經過傳遞萬盧布,高爾基被保釋出獄。1905年高爾基參加了布爾什維克黨,投入了悼念被暗殺的黨的領袖包曼的遊行行列,組織編輯了布爾什維克第一份合法報紙《新生活報》,并在報上發表了《關于市儈的随筆》等重要文章。他還寫作了劇本《野蠻人》。1905年11月在高爾基家召開了有列甯參加的黨中央會議。高爾基積極執行黨的武裝鬥争決議,在十二月莫斯科武裝起義中,他家成了戰鬥司令部和武器儲存庫。起義失敗後,黨為了保護高爾基和委托他去歐美為黨籌措資金,高爾基開始流亡國外。

1906年,高爾基遊曆了瑞典、德國、法國等地,最後到了美國。他在歐美各國發表演說,出席集會,宣傳俄國革命意義,籌募黨費。寫作了一系列政論特寫(內建《在美國》和《我的通路記》二書) ,創作了高爾基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小說《母親》和劇本《敵人》。這一年秋天,他遷居到了意大利卡普裡島。

這個期間裡,高爾基的藝術性政論,豐富了他的創作内容,是他創作向前發展的新的脈絡。它們揭露法國資産階級的背叛(《美麗的法蘭西》)、揭露德國軍國主義的反動本質(《高舉自己旗幟的國王》、揭露以美國為代表的資本主義世界毀滅人類的猙獰可怕(《黃色魔鬼的城市》)。高爾基此期間及後來所寫的藝術性政論,是絕妙的諷刺獨幕喜劇。高爾基的政論有鮮明的黨性,強烈的戰鬥性和辛辣的諷刺。這些作品中的政論特色與社會主義諷刺是形成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重要的因素。

在此以前,高爾基創作中革命的現實主義和革命的浪漫主義成熟,社會主義的諷刺也成熟了。于是,在大革命時代,在《母親》和《敵人》中一種新的文學創作方法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在融合以上三種因素的基礎上形成了。這種新的文學得以形成和《母親》與《敵人》得以創作出來,從客觀條件來說:一、有無産階級的革命實踐,鬥争生活提供了基礎與寫作源泉;二、列甯主義的指導,尤其是1905年列甯的《黨的組織和黨的文學》對文學創作的指導,使文學有了明确的方向和正确的原則;三、俄國文學、歐美文學、世界無産階級革命文學的發展,提供了經驗。從主觀方面來說:一、高爾基有豐富的革命鬥争生活的經驗和素材積累,同時參加了第一次大革命,感受了革命生活的真髓和時代脈搏,可以以此來深化過去的生活儲存與認識;二、高爾基接受了馬克思主義;參加了黨的活動;在用列甯主義及無産階級黨性原則分析題材及作品的傾向;三、長期創作的經驗,在新時期把革命現實主義、革命浪漫主義和社會主義諷刺結合起來,把現實和理想結合起來,把歌頌和批判結合起來。是以,寫出了世界文藝史上的劃時代的作品《母親》和《敵人》,開創了無産階級革命文學的新天地。

《母親》和《敵人》把無産階級革命運動、把共産黨上司的勞工與勞動大衆的階級鬥争展現在文壇上,搬到舞台土。它們貫徹了無産階級文藝的黨性原則,第一次塑造了共産黨員的典型形象,寫出了理想中的現實英雄或現實中的理想英雄。這些作品正面描寫了階級對階級的鬥争,展現英雄的群象,揭示了推動曆史的動力——人民的巨大威力。《母親》和《敵人》是革命的教科書,它們在啟迪一代又一代人走向解放之路,起了巨大作用。《母親》和《敵人》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的典範,它們從現實的革命發展中真實地、曆史具體地描寫了現實的重大鬥争,揭示了現實的重大問題,指出了社會發展過程中資本主義必定由社會主義所代替的規律。

高爾基在兩次革命(即第一次大革命在1907年失敗之後,一直到1917年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勝利這十年)之間的活動與創作,其發展是曲折而複雜的。

第一次大革命失敗之後,接踵而來的是斯托雷平(沙皇内閣大臣)的反動。1907年沙皇政府解散第二屆國家杜馬,政治犯流放邊區已達二十萬人之多。對勞工運動的軍事鎮壓,日益猖狂。全國各地布滿了人民呼之為“斯托雷平的領帶”的絞架。革命的同路人資産階級知識分子消沉頹廢甚至腐化背叛,成為公開的反動分子。高爾基稱兩次革命之間是俄國知識界“可恥的十年”。文壇上反動流派和反動作品嚣張一時。高爾基堅持革命信念,向反動文藝思潮進行了鬥争,發表了《論犬儒主義》(1908)、《個性的毀滅》(1909)、《論卡拉馬左夫精神》和《再論卡拉馬左夫精神》(1913) 等論文,批判了資産階級思想。

不過,這期間高爾基自己的思想與創作也發生了曲折。一方面,1907年他出席在倫敦召開的社會民主工黨第五次代表大會,高度評價了列甯的作用。接着在卡普裡島度與波格丹諾夫、盧那察爾斯基等反列甯唯物主義而提倡馬赫唯心主義的“造神派”集團相聯系。他在一些論文和小說《忏悔》中提倡用集體主義反個人主義時,宣揚了造神主義的錯誤思想。列甯批評了高爾基的迷誤,幫助他改正錯誤,又維護了高爾基,高度評價了他在文學上的貢獻。

高爾基在革命低潮年代的創作是沿着兩方面主題發展的。

一方面,高爾基深刻揭示了反動年代革命事業繼續進行的現實和革命高漲的可能。在小說《夏天》(1909)中表現了革命勝利的信心。《夏天》可以說是小說《母親》的一個獨特的繼續,是《母親》題材内容的一個方面的擴大——在農村中廣泛開展革命宣傳與組織工作。高爾基由寫城市勞工到寫農民,都強調了革命的啟蒙與發動。他既不同于把當時農民寫成愚昧守舊的悲觀主義作家如蒲甯等人,也不同于雖然正确寫了革命失敗後的農村但沒有明确指出革命力量的作家如謝爾蓋耶夫-岑斯基等人,而是表現了在社會民主黨發動下先進農民的覺醒。在《夏天》所寫革命者特羅菲莫夫從事農村革命活動的過程中,在聚集其周圍的先進農民革命者身上,小說表現了樂觀主義的精神。雖然結尾處葉戈爾被捕,但是在黑暗年代,卻發出了勝利即将來臨的聲音。

再一方面,高爾基深刻揭露了一切反無産階級的敵人和他們的思想與生活哲學。作者嚴厲鞭撻了專制主義的黑暗勢力,揭露了警察特務的腐朽反動與無恥(《最後一代》1908,《設用人的一生》1908),分析了資産階級的必定崩潰(《瓦薩·日列茲諾娃》1910和資産階級知識分子的沒落(《古怪人》1910),并且特别向小市民保守反動的思想進行了鬥争(《奧古洛夫鎮》1910,《馬特維·克日米亞金的一生》1911)。高爾基和反動年代詛咒革命、歌頌個人主義的作家(如寫《薩甯》的阿爾志跋綏夫和寫《黑暗》的安德列耶夫等)處在完全對立的地位,他狠狠地鞭笞了無政府主義和個人主義行為,指出産生這些反動思想和腐蝕人意志的思想社會根源——市儈的停滞自私、愚味而保守的生活和習慣。《奧古洛夫鎮》中的伐維洛·勃魯米斯脫洛夫就是在這種泥沼裡生出的一株莠草,他告密、暗殺,把靈魂出賣給魔鬼,當了黑幫分子。馬特維·克日米亞金也是被這泥沼吸進去湮滅的人。奧古洛夫精神腐蝕了他,已使他靈魂荒蕪,雖然遇見啟蒙于他的人,使他意識到自己和環境的不調協,但畢竟無力擺脫舊影響,又走上“現今”大家都走的路。高爾基在兩次革命之間的這一類創作,常以反面人物為主角,有的缺乏對光明前景和正面英雄的描寫;但這并不是倒退到了批判現實主義。這種現象,固然顯示了“造神派”影響下,高爾基在思想與創作上的曲折變化,也由于高爾基遠在國外同俄國當時的實際生活有一定的距離,但高爾基對舊世界、舊人物與舊思想的批判是從社會主義立場出發的,是創作中突出表現某類題材與其它題材作品的配合,是他整體創作中的一部分。高爾基在批判舊世界時是滲透着革命的精神的。

的确,人民的革命鬥争在沖擊着反動勢力,1912年連拿罷工,很快擴充成全國革命高潮。到1914年參加罷工的人數達一百五十萬左右。黨在1912年清除了孟什維克之後,上司了革命高漲年代的鬥争。沙皇政府懾于人民的威力,中止對高爾基的起訴,1913年底,高爾基回到了祖國。1914年世界大戰爆發,高爾基寫文章、演講,反對帝國主義戰争,反對沙文主義,反對第二國際的背叛。此時,高爾基一方面以勤勞的、大量的文化活動迎接革命高潮,一方面以嶄新的創作内容來迎接革命高潮。

高爾基在新的革命高漲和帝國主義世界大戰期間的創作,也是沿着兩個方面發展的。

一方面,高爾基通過浪漫主義的童話形式來表現俄國和世界革命的高漲。他在《意大利童話》(1911-1918)中表現了無産階級的革命力量和國際團結,洋溢着高昂的樂觀的調子。在《俄羅斯的童話》(1912-1917)中譴責了反人民的悲觀主義的虛僞本質,“從各方面描寫了俄羅斯國民性的種種相”②。

另一方面,高爾基歌頌人民美好的情感。《俄羅斯漫遊散記》(1911-1918) 追述了作者青年時代浪迹俄國時的見聞,它贊美了人民的優秀品質(《流放》),人民純樸的感情(《大災星》),母性的偉大(《一個人的誕生》)。同時通過自傳體的小說三部曲——十月革命前寫的《童年》(1913-1914)、和《在人間》(1915--1919)以及十月革命後寫的《我的大學》(1923),高爾基表現了一個來自底層的青年的革命意識的覺醒過程,展示了革命前廣闊而典型的生活世界。展示了革命生活發展的内在邏輯必然性。

展示生活向革命發展的必然邏輯和先進人士在改造生活中的成長與作用,是高爾基十月革命前創作的總傾向,就這樣,他迎接了一個社會主義新時代的到來。

高爾基十月革命後的創作是由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所進一步豐富起來和完善起來的。當然,高爾基不是立即就接受了十月革命的經驗展現在創作中的變革的。在革命勝利的最初年代,高爾基又發生了思想上的錯誤,他誇大了農民的落後性,過高估計了資産階級知識分子的作用,用抽象的人道主義看待暴力革命和無産階級專政。經過黨和列甯對他的批評和幫助,蘇維埃俄國新的現實生活的影響以及1918年社會革命黨徒刺殺列甯事件的教育,高爾基才糾正了他的錯誤。在革命初年,高爾基創作不多,卻從事了緊張的文化工作他把知識分子團結在黨的周圍,編輯雜志、叢書,組織出版社,創立工農大學,創立文物保管委員會,寫文章,演說……1921年高爾基肺病複發,在列甯勸告下,年底去德國療養,1923年底去捷克,1924年去意大利常住。

高爾基在二十年代的創作,除了完成自傳三部曲和開始寫史詩《克裡姆·薩姆金的一生》之外,主要用兩類作品豐富起來,它們給社會主義文學增添了新的内容和新的形式。

一類是高爾基寫了一組回憶錄。這些回憶錄所描寫的都是革命家和文學家,回憶了如托爾斯泰、科羅連柯、契诃夫、安德列耶夫這樣一些傑出的人物。不僅回憶他們的生活插曲、話語、行為、同周圍世界的人與事的關系、他們的鬥争、探索、工作,而且描繪了一個個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大大的豐富了俄羅斯文學的畫廊。高爾基的回憶錄《列甯》(1924)是一部藝術傑作。高爾基以他特有的地位——既是列甯的摯友又是偉大的藝術家——描寫了偉大領袖與導師的戰鬥樂觀的精神、愛憎分明的感情、寬闊深厚的胸懷,寫出了列甯的偉大、堅強、意志力,寫出了列甯的音容笑貌言談舉止的特點。這是高爾基一生寫作探索中夢寐以求地塑造出真正“大寫的人”的願望的實踐,是社會主義文學成功塑造領袖形象的第一次嘗試,是開拓描寫列甯形象的藝術道路的第一部傑作。

一類是高爾基寫出囊括半個世紀俄國社會發展的小說《阿爾達莫諾夫家的事業》 (1925)。在此以前,高爾基寫的小說都是時間幅度不長的故事,而《阿爾達莫諾夫家的事業》卻描寫了從十九世紀六十年代初農奴制改革到十月社會主義革命之間的俄國生活。這是一部藝術的關于俄國資本主義興起、發展到迅速崩潰的曆史,是一部俄國資産階級個性毀滅的曆史,也是俄國勞工階級成為曆史主人的發展史。作者用廣闊的曆史畫面,開創了蘇聯文學史上史詩性小說創作的新領域。

1928年,高爾基在盛大迎接中回到了社會主義祖國。此後,按醫囑,高爾基幾乎每年冬都去意大利索倫多居住到次年春末傳回。高爾基在三十年代主編了許多雜志、叢書,培養了許多作家、青年,走訪了許多工廠、農村,遊曆了青年時流浪過的地區,上司了蘇聯文學界,發表了許多文藝論著和社會政治論文,在建設社會主義、發展新文化、反對戰争與掠奪等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在高爾基在生命最後的八九年間的創作,是與三十年代蘇聯文學的繁榮相一緻的。高爾基從自己獨特的生活閱曆,沿着兩個方面發展了社會主義文學。一個方面是關于資産階級的曆史命運結束的問題,是關于資産階級個性毀滅和無産階級必定勝利的問題,這是他二十年代創作主題的繼續,這方面,有劇本《葉戈爾·布雷喬夫和别的人》(1931)、《陀斯契加耶夫和别的人》(1932),重新改寫的劇本《瓦薩·日列茲諾娃》(1935)和長篇史詩《克裡姆·薩姆金的一生》(1925-1936)。第二個方面,是描寫社會主義時代新生活的作品,它展示了社會主義建設的蓬勃發展和展現了蘇維埃人的新的社會主義個性,揭示了保衛社會主義成果和反對敵人破壞的鬥争。在這方面,有特寫《蘇聯遊記》(1929)和《英雄的故事》(1930),劇本《索莫夫和别的人》(1931)。

高爾基蘇維埃時期的戲劇創作,以其深刻的哲理性、深厚的曆史性、高超的藝術性在蘇維埃戲劇史上占據了十分重要的位置,是高爾基文學創作在新時代的新發展。

高爾基的長篇史詩不僅是寫薩姆金個人的一生,更是十月革命前俄國社會生活的編年史。從1877到1917四十年間的重大曆史事作、複雜的生活景象、各階級代表人物的精神狀況都包括了進來。它涉及了曆史、哲學、宗教、藝術、心理……等問題,也是俄國各類知識分子的群象圖。高爾基以他這部浩瀚巨著為蘇維埃文學樹立了不朽的經典性的楷模。

高爾基的特寫,塑造了他過去作品中所不曾寫過的蘇聯英雄形象。這是些普通人,平凡而偉大,在高爾基的全部創作中,是一個巨大的發展。此外,高爾基晚年的藝術性政論,也是他的創作的一個發展。這些作品歌頌新國家、新社會、新人、新事,抨擊帝國主義戰争狂人、法西斯主義、資本主義剝削制度、資産階級腐朽思想,揭露形形色色的敵人。高爾基的政論有高度的概括力、尖銳透辟的剖析力和強烈的批判力戰鬥力。它用事實、形象、數字和有邏輯性與藝術性的語言,表現出事物的本質,使政論生動、活潑、新穎,成為精美的藝術獨幕喜劇。

高爾基于1936年6月18日逝世,走過了他偉大的、革命的富于創造性的一生。高爾基以其藝術創作為人類文化做出了全世界人民世代敬仰的貢獻。高爾基的文學創作道路是一切作家應該學習和繼續的;高爾基的探求精神是一切革命者應該繼承和發揚的;高爾基豐富的文學作品是一切追求進步和追求藝術的人應該努力鑽研和學習的。

[注]:

① 高爾基:《書》,見《蘇聯的文學》,新文藝出版社1957年版第99--100頁。

② 魯迅:《<俄羅斯的童話>小引》,《魯迅全集》(二十卷集)第14卷425頁。

(注:本文作者已經授權本頭條)

(馬家駿 河北清苑人,1929年10月5日生,現為陝西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中國電影家協會會員、陝西省外國文學學會名譽會長(原會長)、中國外國文學學會原理事、中國俄羅斯文學研究會原理事、陝西省高等學校戲曲研究會原會長、陝西詩詞學會原顧問、陝西省社會科學學會聯合會原常務理事、陝西省建設社會主義公德心先進個人、陝西省教書育人先進教師等,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獨著有《十九世紀俄羅斯文學》、《美學史的新階段》、《詩歌探藝》、《世界文學探究》等12種;與女兒馬曉翙二人合著《世界文學真髓》、《西洋戲劇史》等4種;主編有《世界文學史》(3卷)、《高爾基創作研究》等9種;編輯有《歐美現代派文學30講》等4種;參編合著有《馬列文論百題》、《文化學研究方法》、《東方文學50講》、《二十世紀西方文學》等40多種。

名列《中國作家大辭典》、《中華詩人大辭典》、《中國社會科學學者大辭典》、劍橋《國際傳記辭典》(英文第27版)、俄羅斯科學院世界文學研究所《國外俄羅斯學專家名錄》(俄文版)、《陝西百年文藝經典》等40餘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