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春節紅包給不夠,别想跟05後交朋友

作者:人人都是産品經理
編輯導語:不知不覺中,螢幕前的你可能由“收紅包”的人轉變為“發紅包”的人了,當你向年輕一輩發紅包時,你的紅包數目大小是否符合了他們的期望?本文作者便借由有相似意味的故事,闡述了這一現象和個中人的心境,一起來看一下。
春節紅包給不夠,别想跟05後交朋友

01

過年回家,侄女見我第一句話,“有沒有紅包”。

我趕緊打開手袋,拿出準備好的紅包。侄女接過去,當着我和她爸媽的面,拆紅包,他爸爸——我哥,沒說話,進了廚房。

侄女打開紅包,數了數裡面有十張百元鈔票。沒說什麼,轉身拿起iPad,去沙發上玩了。

我暗自喘了口氣,今年的紅包合格了。

應該是五年前,我回家過年,哥嫂也帶着孩子回老家。已經多年沒收、發過紅包的我,給侄女發了500元的紅包。她拆開之後,說少,說家裡的某個親戚給她一千塊。我一時尴尬,驟然語塞。事後想想,心裡也覺得不忿,那位親戚也有孩子啊,兩家孩子都會收到紅包,是平進平出。可我沒孩子,隻有支出沒有進項。

都說會哭的孩子有奶吃,被侄女當面“教育”後,我在春節紅包的配置設定上也多加注意了,向那位親戚看齊,給侄女的紅包也升至一千元。事事都卷的打勞工,在春節紅包上也得被比較。

春節聚會中,侄女在旁邊打遊戲,沒說過幾句話,偶爾開口也是關于錢。

我跟哥嫂閑談,侄女突然插話說,同學的哥哥,過年給發了2022元的紅包。侄女長大了,說話知道旁敲側擊了。可我也成熟了,趕忙接過話頭,問同學的哥哥,還缺不缺朋友,我願意當他的朋友。

剩餘的話題,基本是關于氪金。她說同學在某款遊戲上花費7萬多(據她說,真假不知道)。沒過多久,又說某某同學在某款遊戲上,花費幾千元。

每當侄女開口談及氪金的話題,我都能感覺到哥嫂的尴尬,他們不說話,也不接話。我在旁邊調節氣氛,忙說“賬号不值錢,充值幾萬,賬号都賣不上一千。”

02

近兩年的家庭聚會,侄女一般不參與,說不願意跟成年人一塊兒聊天,基本上是宅家玩遊戲。偶爾賞臉跟親戚們說幾句話,也是關于遊戲氪金。

這算是她解鎖的新話題,她上國小的時候主要談同學的爸媽開了什麼好車,哪位同學家裡住别墅。人與人之間在物質上的比較,貫穿她的成長階段。

早幾年我哥總教訓她,有時候也打她。後來說的輕了,也不打了。有些事情他看不慣,不吱聲,忍着。有一次他說,現在孩子願意跳樓,他不敢批評了,怕侄女輕生。同小區,就有孩子跳樓輕生。我哥也及時調整培養目标:孩子成不成才不重要,能活着就行。一家一個娃,保命成重點。

現在孩子成長,受教育的是父母。

05後一出生就是網民,生活在網上,被網際網路支配。侄女2008年出生,從小玩電子産品長大。

她的很多習慣跟網絡發展息息相關。國小三年級的時候,她就會說同班的女同學綠茶、是心機婊。上中學之後,學會罵人。打遊戲跟同學連麥,無論男女同學在遊戲裡都罵人。我哥嫂在身邊,她玩遊戲不開麥,不然,透過手機傳出來的都是同學的咒罵聲。

爺爺奶奶在家的時候,她就比較放松,跟同學組隊嬉笑辱罵,全然不在乎。我爸媽,也就是她的爺爺奶奶根本管不了,小孩子接受新事物快,網上流行的評判人的标準,她都知道,頂嘴也能怼在點上。爺爺不讓她玩遊戲,她說爺爺秃頭,是因為管的事情多。他爸不讓她打遊戲,她回一句,小時候奶奶不讓你看電視,你不也偷着看。

小孩子無知的“傷人”,就像吃飯時咬到的碎石子,硌牙,也要繼續吃完。

哥嫂養孩子主要依靠心理安慰。侄女罵人,我哥氣到摔手機,後來有所收斂,侄女隻在玩遊戲的時候罵人。嫂子安慰我哥,現在小孩都這樣,她一起玩的同學都罵人。

03

整個寒假,侄女都挂在網上,平均一天15到18個小時玩 iPad,從中午11點到淩晨2點。看短視訊、發社交媒體,玩遊戲,追番,構成假期生活的重心。主要是看短視訊和玩遊戲。

她看快手極速版,主要是為了網賺。去年在快手極速版,賺了接近120塊錢。春節還給我發過邀請新使用者的連結,一個新使用者她能賺68塊錢。也在拼多多上玩麻将,伴随着“拼多多現金已入賬”的鈴聲,一局麻将,能賺一兩分錢。

網際網路 App 的網賺業務,成為她賺錢的主要方式。她需要錢,周末跟同學去商場看電影,去電競館,都需要花錢。還有一些娛樂支出,比如說買手辦,給遊戲賬号充值。

無論什麼年紀錢總是不夠用的,而在不成熟的年紀,對匮乏所産生的人際關系變化,又會格外敏感。

前幾年,她玩王者,現在不玩了。王者對青少年賬号管得太嚴了,總是強制下線,玩的沒意思。她也沒找到突破防沉迷系統的好方式,她說“那玩意比國防的防火牆還高”。另外,她也氪不起金。她一方面羨慕某某同學在遊戲裡充了多少錢,一方面又咒罵跟她對戰的人,皮膚比她好看。

後來玩《光遇》,現在玩《原神》。兩款遊戲雖然有青少年系統,但是比較好突破。她用管道服,用父母的實名認證,可以躲過防沉迷系統。

買手辦也是筆不小的支出,侄女喜歡《偶像活動STARS!》裡面的小香橙、買《鬼滅之刃》的手辦和周邊。

對于“社交貨币”,05後表現的比父輩更敏感。他們很小就感受到金錢的力量,以及金錢能夠帶來的“關注度”。

去年她媽媽出差,領她去迪士尼。她在朋友圈曬了跟星黛露的合照(那時候還沒有玲娜貝兒),服飾、角度都精心選擇過。

回來跟同小區的朋友炫耀在迪士尼買的紀念品。純炫耀,她沒給同學和朋友帶什麼禮物。寒假,冷飕飕的天氣,要跟同學去環球影城。他爸沒同意,後來托同僚帶了些紀念品給孩子。侄女也很開心,拍照,在朋友圈裡發狀态。

生長于網際網路的05後,更容易有容貌焦慮,侄女之前總講同學誰誰臉上長了痘痘,後來自己也長痘,變得不愛出門。對身材的要求也更嚴苛,不吃飯,對胖極度敏感。她私下裡管一位不喜歡的老師叫豬頭,因為老師有些胖。不過,她對自己的調侃也是很随意,有時候叫自己野狗子,有時候也叫自己小猴子

無所顧忌,是他們這樣年紀的常态。或許在他們樸素的認知裡遊戲、手辦是本命,有錢有顔才是人生。

作者:于莉;編輯:程怡;公衆号:略大參考

原文連結:https://mp.weixin.qq.com/s/jxCIalsN-zU1YNKAw4YvsQ

本文由@略大參考 授權釋出于人人都是産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Pexels,基于 CC0 協定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