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山東聊城繩結手藝人編織火紅中國結20載“結”出緻富“果”

作者:MtimeTime.com
山東聊城繩結手藝人編織火紅中國結20載“結”出緻富“果”

參觀者挑選富貴魚飾品。 趙玉國 攝

(新春走基層)山東聊城繩結手藝人編織火紅中國結20載 “結”出緻富“果”

中新網聊城2月10日電 題:山東聊城繩結手藝人編織火紅中國結20載“結”出緻富“果”

作者 孫婷婷 劉明明

一根紅繩對折,左手壓圈握實,右手次第纏繞,再将線尾穿進線圈拉緊,一個吉祥結就在“李氏中國結制作技藝”傳承人李建霞手中成型。曾是下崗女工李建霞用一串火紅的中國結,串起了她與300多位姐妹的創業之路,讓一件件喜慶的繩結作品走進中國千家萬戶。

2月10日,在位于山東省聊城市茌平區的李建霞工作室,記者看到,大紅的吉祥如意結、鮮豔的孔雀開屏結、“萌萌的”富貴魚等各種繩結手工藝品“鋪”滿四面牆壁,将工作室裝扮得“紅紅火火”。繩結勞工們坐在其中,熟練地編織着“如意結”“福字結”“團圓結”等飾品。

山東聊城繩結手藝人編織火紅中國結20載“結”出緻富“果”

加工工廠中的房間内,勞工們在編織中國結飾品。 趙玉國 攝

李建霞告訴記者,2003年,她在毛巾廠下崗後,輾轉各地嘗試過很多工作,偶然間看到了衣服上中國結紐扣,想到制作中國結手工藝品。“這種手工藝品投入成本不高,在家裡就可以做,并且中國結的用途越來越多,加工出來應該不愁沒銷路。”年近40歲的李建霞,先後到臨沂、菏澤、威海、青島、濟南、義烏等地考察學習手工編織技藝,一路摸索。

“剛開始,手法不熟練,一天隻能做兩三百個,但很多都達不到要求,不得不拆掉重做。”李建霞說,她還嘗試将做好的中國結拿到批發市場上賣,但是銷路并不好。

山東聊城繩結手藝人編織火紅中國結20載“結”出緻富“果”

李建霞在展示中國結飾品。 趙玉國 攝

将繩結手工藝品與葫蘆、桃木等非遺産品結合,讓李建霞找到了新思路。“中國結的編織手法是‘根’,結藝萬變不離其宗。要想将中國結編出特色,最重要是創新。”李建霞随手拿起一個葫蘆挂件,告訴記者,像配在小葫蘆上的中國結,屬于比較常用的類型,一年可銷售上千萬個。

中國結與其他産業配套發展,打破了中國結銷售對節假期的依賴性,李建霞也是以接到源源不斷的訂單。“我們每年可為聊城東昌府區、泰安肥城等地的葫蘆烙畫和桃木雕刻産業供應中國結配件上千萬件。”

20年間,李建霞創辦了個人的公司,從單一中國結加工,發展到現在結藝制品、繩編工藝品、高檔酒水包裝、布藝制品、飾品、工藝葫蘆加工六大系列産品,300多個品種,銷往中國10餘個省市,部分産品出口南韓、美國。

山東聊城繩結手藝人編織火紅中國結20載“結”出緻富“果”

在公司規模擴大、效益提高後,李建霞積極吸納周邊下崗職工、農村閑散勞動力、留守婦女,幫助貧困婦女就近就地就業。截至目前,在李建霞公司居家就業的婦女累計超過300人,月收入均超過700元(人民币,下同),為周邊困難群眾搭建了就業增收的平台。他們領走紅線等材料,在家裡編織各種中國結,掙錢、顧家兩不誤。

此外,李建霞還将“村企對接”行動與産業實際和婦女發展需求相結合,利用婦女之家、婦女兒童家園等陣地開展教育訓練,組織農村婦女以村為機關,送技術上門,采取集中授課和入戶指導相結合的方式,做到居家創業增收。目前,公司已形成“婦聯+示範點+編織戶”的創業就業模式。

“下一步,公司打算開發以實用為主的中國結新産品,幫助更多姐妹緻富。”李建霞說,中國結不僅是節日裝飾品,也是日常用品,她要讓來源于生活的中國結,慢慢回歸生活。“我心裡一直有個夢想,要把中國結藝與服裝設計結合,創作出實用美觀的中國結主題衣服,希望能實作。”(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