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村名典故」窯頭“窯不透”

作者:渠畔趣聞

窯頭“窯不透”

「村名典故」窯頭“窯不透”

窯頭,是林州市橫水鎮的一個行政村,離我的家鄉西河隻有三裡,騎車還不用五分鐘。之是以叫窯頭,是因為村中間的小橋溝原有一座磚瓦窯。窯的東面有一個村,叫東窯頭,西邊也有一個村,叫西窯頭,兩個自然村相距不到二百米,解放後一直是一個行政村,稱為窯頭。

窯頭諧音“窯透”,意思是燒磚瓦“燒透了”,但附近的人,總愛惡作劇,把窯頭稱為“窯不透”。關于這個窯不透,還有一個十分堵氣的傳說。

傳說:東窯頭村有一個結巴的孩子叫馬長興。小孩子沒事到磚場玩,恰逢一窯磚就要燒好,馬上就要出窯了。這時窯老闆想讨個吉利,就和長興搭讪,問他是那個村的,心想他回答“窯頭”,馬上開窯,大吉大利。誰知這孩子一急,便結巴起來,“俺是窯不透的”。窯主聽了,一臉掃興,又接着問,“你是那個村的呀?”長興說,“窯不透,窯不透,就是窯不透”,孩子越急越結巴,一個勁的“窯不透”,把老闆氣壞了,但還是用話誘導,問他“你是東窯頭還是西窯頭的?”長興結結巴巴,“說東窯也不透,西透也不透。”老闆氣急敗壞,一巴掌打下去,把孩子打成了一個了一個傻子。孩子哭着跑走了,但從此這個磚瓦廠,再也燒不出好磚瓦,不是生,就是焦。以至于附近村子傳起了一句笑話:窯頭窯匠技術高,磚瓦窯,不用燒,叫它生,它就生,叫它焦,它就焦,不生不焦不會燒。

于是磚窯敗落,窯頭,沒窯。人們說起窯頭,也隻能搖搖頭,窯頭,隻能是搖頭了。

西窯頭人見東村人,搖搖頭,說,東窯不透。

東搖頭見了西村人,搖搖頭,說,西窯不透。

外村人見了窯頭人,也是搖搖頭,說,窯不透。

「村名典故」窯頭“窯不透”

東窯頭座落于鳳凰山下,背靠高山,兩面懸崖,有十幾米高,像個雞骨架子,西窯頭人笑東窯頭,雞架子。東窯頭說自己的村子像鳳凰,出人才,解放前出過張記武,曾任林縣縣長。解出後出過時文吉,曾任安陽地委副書記,河南省委組織部副長,是橫水往東的洹河河漕中,出過的最大的官。還有傳說,東窯頭時家,很久以前有個時秀才,一天時秀才外出遇雨,便到附近一個破廟中躲雨,看到廟頂漏水,正好滴到文殊菩薩的頭上,時秀才便把自己的草帽,戴到了菩薩頭上。菩薩夜裡給秀才托夢,保東窯頭村代代出文人。果然,聯考制度恢複後,東窯頭出的大學生最多。

西窯頭座落于卧虎山下,一片屋宇,參差有緻,隻是村子離洹水太近,一到行雨時節,洹水上漲,村南過的人家就要小心提防,睜着眼不敢睡覺,隻怕河水漲進了院子。西窯頭人說,虎頭山下出大富,氣也如虎,勢也如虎。果然改革開放後,西窯頭出了不少大工頭。

窯頭南面是青龍山,北面是卧虎山,東面是鳳凰山,一條洹河,流于兩山之間,稱為“龍虎把門,洹水東行,鳳凰高歌,代代豪雄。”此話不假,窯頭人搖搖頭,行也行,不行也行。

稿源:橫水民間文藝

作者:郭進法

橫水民間文藝工作委員會主辦

編審:郭富慶 郭進法 王長順

編輯:斌 子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