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唐朝“真子飛霜鏡”,鏡上的謎團不少,它最好不要收藏在家裡

在大唐西市博物館内,曾珍藏着一件著名的青銅鏡,它的名字叫做“真子飛霜鏡”。該文物作為大唐西市博物館中的珍寶,一直受到各路考古學家們的追捧,甚至在它的身上,還存在着三個未解之謎。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唐朝“真子飛霜鏡”,鏡上的謎團不少,它最好不要收藏在家裡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中華文化更是博大精深,從西漢漢武帝時代開始,著名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頒布後,儒家禮教思想便從此影響一代代國人,直至今日。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在儒家文化思想大潮的沖擊下,另一種文化也同樣顯得璀璨輝煌,這種文化既是道家文化。

唐朝“真子飛霜鏡”,鏡上的謎團不少,它最好不要收藏在家裡

道家文化的創始人是李耳,也就是我們熟知的“老子”,其代表作品為《道德經》,是一部較為深奧的典籍著作。道家的興盛發展,源于李唐王朝曆代君主的推崇。衆所周知,唐代是李家王朝的天下,而李唐皇帝們出于統治的需要,便宣稱自己是老子的後代,将老子的道家思想奉為圭臬。唐代宣揚道家思想的方式,展現在多種文化上,而最令人“看得見,摸得着”的,正是被收藏在大唐西市博物館内的一面“真子飛霜鏡”。

真子飛霜鏡直徑24厘米,鏡緣呈八瓣葵花狀,鏡背圖案分為4個部分,包括一片由水波蕩漾的蓮花池中升起的荷葉,上面還有一隻靜谧閑适的烏龜。鏡鈕右側有一頭戴華冠的賢人,正在聚精會神地端坐撫琴,其身後則是茂密的竹林和新筍。賢人面前,擺放有一長條幾案,上面有書卷、硯台、香爐,顯得相當清雅閑适。

唐朝“真子飛霜鏡”,鏡上的謎團不少,它最好不要收藏在家裡

在鏡鈕左側位置,雕刻有一隻振翅欲飛的鳳凰,它立于山石之上顧盼回首,望向兩株茂盛的花樹。鏡鈕的最上方位置,刻印有一片雲海,其紅日正從雲内慢慢升起,并于雲海下方存有一田字格,格中有字,曰“真子飛霜”。一般來說,“真子”指的正是“玄真子”,是古代傳說中的仙子,“飛霜”則是出自于“夢入仙樓戛殘曲,飛霜棱棱上秋玉”,以音樂表達了人們對超然塵世的追求與向往。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這件銅鏡内容豐富、結構飽滿,是唐代道家思想的淋漓展現。

唐朝“真子飛霜鏡”,鏡上的謎團不少,它最好不要收藏在家裡

不過有趣的是,雖然真子飛霜鏡早已現世,但是其所表現的内容,卻始終得不到統一的認同,而如此有争議的圖案,正是鏡中的賢士鼓琴。有考古專家認為,圖案中的撫琴者,正是西周時期的名仕尹伯奇,他是尹吉甫的兒子。相傳尹伯奇母親去世後,父親又娶了一房妻子,但是妻子卻屢進讒言,最終将其放逐。尹伯奇傷感不已,随即作《履霜操》一首,以歌明志,令父親幡然悔悟,終将後妻處死。

不過也有考古專家認為,畫中之人,應該是鼓琴的伯牙。相傳伯牙與鐘子期為知音,伯牙善于鼓琴,而鐘子期長于欣賞,二人相交深笃。可是好景不長,鐘子期因病而死,隻留下伯牙一人,因為世上從此再無知音,伯牙毀掉自己的琴,從此不再彈奏。

唐朝“真子飛霜鏡”,鏡上的謎團不少,它最好不要收藏在家裡

還有少數專家認為,此人也許是西漢時期著名的辭賦家司馬相如。司馬相如是大陸文化史上的傑出代表,其一生博學多才,尤其善于寫詞作賦,是以後人稱“武帝時文人,賦莫若司馬相如,文莫若司馬遷”。除此之外,司馬相如琴技出衆,在當時也被時人所誇贊,是古代琴類藝術家中的佼佼者。

雖然上述說法難以形成統一,但是考古學者們卻對一件事形成了統一,即真子飛霜鏡不宜擺放于家中。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真子飛霜鏡”内,有“真子”二字,而“真子”通“貞子”,貞子是有名的鬼怪,這難免會令人覺得後背發涼,繼而對其敬而遠之。其實去除掉這一層迷信色彩也同樣如此,因為真子飛霜鏡本身就是一件冥器,而按照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來說,對于此類器物,所有人都唯恐避之不及,更别提對其進行收藏了,當然更不會擺放在家中,引來不必要的晦氣。

唐朝“真子飛霜鏡”,鏡上的謎團不少,它最好不要收藏在家裡

由此可見,文物并非都具有個人收藏價值,研究文物時必然要知曉它的用途,否則真的會鬧出一些笑話。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曆史撰稿人:常山趙子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