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小米到Meta,都有恢弘大志,為何都不被資本看好

文/王新喜

2022年春節期間,科技網際網路領域最大的新聞無疑是Meta公布業績的第二天,股價暴跌超過26%,這是美股曆史上前所未有的單日跌幅。

這也是紮克伯克前所未有的至暗時刻。但是,對于小紮來說,過去的終将過去,但元宇宙的夢想不能停。

從小米到Meta,都有恢弘大志,為何都不被資本看好

如果要問資本為何對Meta如此冷血?為何對一個野心勃勃要打造下一代網際網路的社交之王如此不看好?我們可能要從主業與輔業的關系、現有業務的上升空間與未來業務的潛力、資本市場心理等多方面來看。

對比Meta的遭遇的困境,我們将眼光轉移到國内,會發現小米的情況與之頗為相似——雷軍自從去年開年宣布造車之後,其股價走勢曾有小幅回升,此後便一路走低。

2022年1月27日,小米股價又跌5%,報價為16.58港元,跌破發行價。上市當日,雷軍曾放話要讓上市當日買入小米的投資者股價翻倍。在2021年1月4日,小米實作了承諾。但如今,小米股價又一次回到解放前。

在目前,小米股價持續低迷的态勢依然在延續。日前美銀證券發表報告,反映來自中國及歐洲的競争加劇,預期小米出貨量再進一步轉弱,并下調小米2022年及2023年盈利預測下調5%及6%,這是對智能手機大環境的預判與對小米競争力一種預期下調。

小紮與雷軍的相似點在于,都在主業上遭遇了瓶頸與危機,然後都下巨大決心,重注一個投入巨大且短期内看不到盈利的新業務上。相比小紮要不惜一切打造元宇宙,雷軍選擇了要不惜一切投入去造車——為了表決心,雷軍曾表示願押上人生全部聲譽去造車。

小紮則直接把公司名改成了Meta——即Metaverse(元宇宙的縮寫)。集團名字改成賽道名,好比一家公司突然有天宣布要進軍“房地産”,直接就把公司名改成了“房地産有限公司”。顯然,公司改名是在向外界表決心,未來小紮在元宇宙可能要一條道走到黑了,即便虧損,也很難中途放棄。

我們知道,Meta目前在社交主賽道上存在諸多現實的問題,包括Facebook使用者增長停滞——全球日活躍使用者17年來首次環比下降,從19.30億降至19.29億。Tik Tok崛起搶奪使用者時長——TikTok日活破10億,平均月活達20億。此外是蘋果隐私政策影響了Meta廣告營收預期等。

這些現存業務的問題,投資人都看在眼裡,而引發資本市場恐慌的則是核心腹地失守之外,其元宇宙業務很不樂觀。

根據報告顯示,2021年,該公司虛拟現實業務Reality Labs全年淨虧102億美元,一年前是虧損66億美元,2019年虧損45億美元。也就是說,虧損呈現逐年擴大的趨勢。

如果說Meta元宇宙業務虧損可能是壓垮資本市場預期的最後一根稻草,那小米造車給資本市場帶來的預期也有類似之處。

資本市場是不看好小米造車嗎?也不全是。資本看的是一家公司主業的未來是否能帶動輔業上升的預期。

并非資本市場不能接受虧損,強大的主業才能帶動輔業的預期

資本市場并非不能接受一家公司在預期内的虧損,而是更看重戰略性虧損是否在強化主業競争力,或者強大的主業能否對戰略性虧損有強大穩定的支撐作用。

比如亞馬遜虧損了那麼多年,但其股價一直撐住了,2月4日,亞馬遜公布了财報:2021年亞馬遜淨營收4698.22億美元,同比增長21.7%;淨利潤同比增長56.41%。

受财報影響,截至2月4日收盤,亞馬遜股價大漲13.54%,市值增加超2100億美元,與Meta對照,可謂是冰火兩重天。

事實上,資本非常清楚,過去亞馬遜多年來的戰略性虧損投入一直在加強它的電商零售與供應鍊物流以及零售基礎設施的布局,讓主業更加強大,強大到競争對手沒有動搖它主業的可能性。

從小米到Meta,都有恢弘大志,為何都不被資本看好

資料顯示,2021 年,亞馬遜銷售了價值 6000 億美元的商品。包括亞馬遜本身和平台的銷售額在内的總商品交易量 (GMV) 在三年内翻了一番。此外是第三方平台業務增長速度多年來一直超過亞馬遜的自營銷售額(它目前占其 GMV 近 65%,十年前,占比僅為38%)。

在雲業務上,在2021年1至9月,亞馬遜網絡服務(AWS)創造了高達444億美元的收入,利潤率達至30%。雲業務的市場佔有率高居全球第一。

從小米到Meta,都有恢弘大志,為何都不被資本看好

強大的主業無疑給了資本市場很好的未來預期,亞馬遜也沒有辜負資本市場的等待。到今天,亞馬遜無論在主業——電商零售的護城河,還是輔業——雲服務都做到了行業第一,在智能音箱業務上——Echo系列音箱産品,也是行業第一。

小米與Meta都在試圖向資本市場說明,他們在新業務上的投入,也是一種戰略性虧損,未來業務成型,會形成長期的盈利能力。但問題是,他們并不是在主業蒸蒸日上或者說在主業護城河已經足夠深、盈利趨于穩定的階段要開辟新的拳頭業務。

而是在主業出現問題與瓶頸,競争對手在蠶食主業核心腹地營收空間、自身又無力在主業上破局的情況下,宣布要進軍一個需要長期燒錢的新業務,且未來盈利與否都難以有清晰的預期。

小米的問題是中低端市場的紅利已經吃盡,高端市場又打不開局面,由于最初定位帶來的刻闆印象,小米品牌溢價始終難以提升,在核心技術與産品層面,與OV榮耀相比,也缺乏明顯的競争力。在國内市場,在2021年Q3,小米快速被榮耀反超,在國内智能手機市場排名前四,海外市場包括印度市場也不樂觀,且增速明顯放慢。

小米造車,是想找到一個新火車頭業務。自2021年3月官宣造車以來,小米及雷軍的相關投資機構已先後投資數十家汽車産業鍊的企業,涵蓋智能駕駛、晶片、動力電池等領域。根據雷軍的規劃是,小米汽車将在北京建設年産量30萬輛車的工廠,汽車預計2024年上半年量産。

簡言之,小米的造車周期還很長,計劃投入規模很大,需要搭建更長的供應鍊,是妥妥的重資産燒錢項目,投資人能等到量産的一天,但要等到造車業務盈利,甚至成為小米的新的火車頭,現在還沒影。

這與Meta頗為類似,Meta投資元宇宙,根本原因在于主業——社交領域無論是使用者時長還是廣告營收都出現了問題,且Meta在短期内,主營腹地很難破局。這種主業現金牛出現危機,元宇宙戰略性業務又是虧損無底洞的情況下,資本市場不看好是可以了解的。

反過來,在主業護城河非常穩固,營收蒸蒸日上的時候,宣布投入一個未來幾年預期虧損的大項目,往往會推動股價的增長。比如說,蘋果如果某天宣布造車,那麼大機率會成為利好消息。

因為它的主營業務——以iPhone為核心的硬體業務與以App Store為核心的服務業務護城河非常穩固,其營收的穩定性非常強,它可以做到讓主業現金流持續為輔業輸血,直至最終盈利的一天。

而蘋果的産品品質已被驗證,其品牌高度也被消費者認可,人們會相信,如果蘋果汽車或者說AR 頭顯AR眼鏡等産品一旦量産,其品質大機率會超出一般水準線,也必然有一定的市場購買預期。這其實就是強壯的主業品牌對輔業增長的帶動作用。

無論是小米還是Meta,都缺乏這種強壯穩健的主業對輔業的加持能力。

這導緻資本市場對它的預期走向反面——你在主業上都無力突破,資本有什麼理由相信你會在需要前期大量虧損的新興業務上會做出成績,并在未來幾年産出豐厚的盈利與回報?

登門檻效應:小米與Meta應學會一步步滿足市場預期

當然,無論是小米還是Meta,在主業遭遇瓶頸的時候,确實需要思考走一條新路來打破天花闆,但不是這種激進的方式。

心理學上有個登門檻效應,它指的是一個人如果接受了他人的一個微不足道的要求,為避免認知上的不協調,可能進一步接受更大的要求。

這種現象,猶如登門坎時要一級台階一級台階地登,這樣能更容易獲得更大要求的滿足。

登門檻效應其實放在資本市場的心理預期上也是成立的。

我們發現,小米與Meta都沒有避免讓人們出現認知上的不協調,它們不是一級一級的往上登台階,沒有先提出一個中期目标,實作它,提升資本市場對你打造新業務上的能力認可與信心,再提出一個更大的遠期目标。

按照登門檻效應,在主業沒有做好的時候,你投入的新項目,應該與主業的關聯性大,有一定的協同作用,甚至能給主業帶來輔助作用,也符合你的基因與能力,在外界的預期内,你能在一定的時期内做到一定的規模或盈利。典型案例是蘋果的智能耳機業務—— AirPods。

從小米到Meta,都有恢弘大志,為何都不被資本看好

智能耳機與手機業務是相關聯的,蘋果将産品設計端首用 TWS 形态,快速将智能耳機業務做到了第一。

在2019年有資料顯示,AirPods的利潤就超過了整個小米公司。有資料顯示,Airpods每年可帶來的收入,幾乎是Adobe和Uber的總收入的兩倍,是AMD 2020年的收入的兩倍。

從小米到Meta,都有恢弘大志,為何都不被資本看好

天風國際分析師郭明錤在最近的報告中給出了 AirPods 的 2021年第四季度預估銷量:2700萬台。

對于蘋果來說,這是一個新的現金牛業務,這種開辟新戰線并且在幾年内做到穩定盈利、為主業創造附加值與貢獻營收的能力是小米與Meta缺乏的。

小米雖然一直在布局硬體産業鍊,從手環到音箱再到電視、插線闆等,但沒有真正的爆款産品來證明它打造第二曲線的能力,所謂的爆款并非是走量的小配件、小家電,而是真正的創新性産品并能形成穩定的盈利能力。

Facebook其實應該沿着作為網際網路巨頭的主業走,做基礎設施業務,從社交基礎設施到雲服務基礎設施到底層的系統架構等,都是一線巨頭應該争取的重要戰場。

而雲計算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也是元宇宙的底層技術與基礎設施。微軟、亞馬遜、谷歌都已經将雲業務發展成了第二曲線,微軟财報顯示其Azure業務在截至2021年12月的财季增長了46%,谷歌雲收入增長45%,且錄得連續第二個季度增長。AWS收入增長從39%提高到40%,連續第四個季度加速增長。

亞馬遜雲科技大中華區執行董事張文翊曾指出,元宇宙本身需要的就是計算、存儲、機器學習等,這些都離不開雲計算。 并表示,開發元宇宙遊戲 Fortnite(堡壘之夜)的公司——Epic Games,它的工作負載幾乎全部都跑在亞馬遜雲科技上。

但立志打造元宇宙的Facebook卻在雲服務戰場上缺席,小紮也錯失了時代給予一線巨頭的雲計算紅利。

要符合投資人對于一個高難度戰略目标的認可,你至少需要在一個中級難度的新業務上做出成績,再提出更大的遠景目标,這樣資本市場會更容易認可你在新目标上的完成預期。

但是我們看到,無論是小米還是Meta,都沒有遵照登門檻效應去一步一步滿足資本市場的預期,而是從一開始就畫出一個大餅,瞄準一個有極大難度的大目标,反而給人一種病急亂投醫、不切實際的感覺。

不要輕易all in

從業内對元宇宙的暢想來看,要達成Meta的遠景目标,短期内根本不現實,100億美金的虧損還隻是毛毛雨。Meta也還不具備搭建與建構出一個完整元宇宙的能力,這也不是短期花錢能解決的。

對于小米來說,造車如果成了,有望提升品牌溢價,汽車與手機的關聯也有望帶動手機業務的品牌高度與車聯網生态,但如果失敗,無疑也拖累了手機業務,延緩了手機業務的産品技術更新。畢竟,競争對手在變強,但小米原本可以投入手機業務的研發投入與資源投入都投入造車了。

如果元宇宙業務成了,Meta無疑将迎來第二增長曲線,不僅賣硬體,還能在軟體營收上打開新的增長空間,但如果不成,社交基本盤就更加危險。不同于微軟亞馬遜谷歌有雲業務等第二增長曲線,谷歌還有Android移動廣告穩定的盤子,而Meta沒有第二個增長業務,投入元宇宙是孤注一擲,背水一戰。

無論是雷軍,還是紮克伯克,都是有創業野心與遠大抱負的創始人,雷軍40歲時已财務自由但他認為自己一事無成,在《矽谷之火》的啟發下,在對于成功的渴望下,雷軍創立了小米。

但小米發展到今天,瓶頸頗為明顯,似乎對于雷軍來說,小米的現狀距離雷軍眼中的成功還有一定的距離。是以,雷軍把造車當成人生中最後一次重大創業,并表示這個決定意味着要做好全力沖刺至少5~10年的準備。

其實對于公司創始人來說,有雄心壯志是必要的,敢于為未來前瞻性業務下重注也是創業者的一項重要素質,也是成功者的必備條件之一。

但問題是,當主業的問題沒有解決,貿然要all in一個需要巨資持續投入的項目,往往會引發資本市場的悲觀預期。

對于資本而言,對這種長期燒錢的項目并不是沒有等待的耐心,而是能不能看到預期内回報的希望,這要求你在主業上的護城河非常穩固,以及在打造第二業務的能力上已經被驗證過,如果主業護城河尚已失守,如何讓資本跟着你的夢想窒息?

張一鳴曾提醒團隊不要輕易all in,在有資源之後,也不應輕易加杠杆。他表示:“很多公司,包括創業公司,會說咱們是不是抓住這個機會、賭一把,all in。我自己覺得,随便說 all In 的公司有很大問題。“

張一鳴這句話其實值得很多創始人反思,all in本質是陷入了一個小巷思維,不是進就是退,沒有轉圜的餘地,其實無論是一個人還是一家公司,陷入這種狀态都是危險的。

一家公司與一個人的生存是類似的,要靈活應對身邊的危機與焦慮,給自己更多騰挪轉移的靈活空間,畢竟,人生的路有無數條,一把梭哈,把其他的路都堵死,這是大忌。

這或許是小米與Meta留給其他公司的教訓,也值得他們各自反思。

作者:王新喜 TMT資深評論人 本文未經許可謝絕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