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直接買城投債券的門檻很高:要求五百萬以上的金融資産,這一條就把絕大多數人都拒之門外。另外還需要本人去開戶的證券公司網點去做認證,還要參加考試,合格後才能申請成為合格投資者。
即使自己成了專業投資者,普通人也隻能買大公募類城投債券,小公募和私募債類城投債都沒資格購買。
大公募類城投債是可以公開宣傳,也沒有人數上限,但要求債券必須是3A級債券。如果債券是3A,又是城投債券類的,那類票面利率都低的可憐,大部分在3-6%之間比較多。
小公募類它也可以公開宣傳,但持有人數上限不能超200,債券評級一般AA或者AA+,收益率稍微好點,合格機構投資人可以買。
私募債類即不能公開宣傳,也不能突破200的人數上限,是以設定的也是隻有合格的機構投資者才可以買。對債券評級不做具體要求,實際上一般是AA級為主,或者是AA主體信用評級的城投公司才能發。這類的票面利率可以高些,一般能到5-8%個點。
無論是小公募還是私募債都是在上海證券交易所裡面(也叫滬市固收),上市可随時交易流通,整體資質都可以。就跟股票一樣的,您說是上市公司的股權值錢還是沒上市的公司股權值錢呢?隻不過我們玩的是債,以前的非标城投債是沒上市的債權,标準化的城投債券是上市可随時交易的債券,它的監管更嚴,也更合規,流動性也更好。
有了上面的要求,然後才産生的持正規金融牌照機構做的資管産品,打包拿去買城投債券。
這類玩法無非兩種。
一種是:把債券當股票一樣玩短線
這類就是低買高賣賺差價。
這類玩法,如果隻玩純正的城投債券,它的波動率是非常小,可操作空間小,除非跑去賭彩雲省公園省或者東北的城投債。
膽子稍微大點的操盤手,有可能就要去玩産業類的國企債券。賭對了賺個年化三四十,甚至五六十都不難。要是賭錯了,賭到像某海省投債券的,那就隻有哭暈在廁所。
當然,還有更激進的跑去賭地産債券的。那類賭對了翻倍都不難,但要是賭錯了,當産品淨值低于預警線甚至清盤線時,那時候管理人就隻有被動地賣出債券清盤。
這類模式遇到極端業績好比如業績翻倍時,管理人抽20%,自己拿80%;當遇到極端模式,業績很差的産品被清盤時,自己的損失跟血本無歸沒啥差別。
打個比方:
一個可能是第一年拿去賭對了,翻一倍,第二年再交給管理拿去打理,遇到這麼好的事情時,估計絕大多數人還會追加投資,第二年管理人賭錯了,被清盤平倉了,這時候不僅要把第一年賺的虧完,還要把第一年的本金和第二年追加的本金虧進去。
另一個可能是第一年拿去賭錯了,最極端的是虧的平倉血本無歸。絕大多數人在第二年時,估計連碰都不會再碰了,這就是人性。
最好的是遠離賭場。
是以我們選擇的是下面這種:
第二種:買入持有到期
這類買入後就等到期收本息,再從承銷費用裡拿出部分來補貼投資人。中途無論是債券的價格漲也好,跌也罷,一般不操作,就等到期收本息,隻要城投債券不違約,它最終收益率就非常接近基準業績,波動率和回撤率很小。
比如我們買的一隻兩年期的标債資管産品,它目前主要配置了3隻城投債券。
第一隻城投債券還有1.64年到期;

第二隻城投債券還剩1.95年;
第三隻城投債券雖然還剩4.85年到期,但别人設計的是2+2+1年的,實際上也是2年期的。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風險喜好,有人喜歡大漲大跌,波動大的,跑去賭一把,有人喜歡穩定的波動很小的。
個人發現的是:越有錢的人越會遠離風險,越喜歡穩定;錢越少的人,越喜歡高回報高風險的,搏一搏,單車變摩托,而且越是喜歡各種折騰。
我們更喜歡的還是波動小的,穩定點的,随着年齡增長,未來會越來越求穩。原則上不考慮産業類國企;至于地産類和工商類的債,就還是留給别人去發财吧,我們能力有限,隻能賺點自己認知範圍以内的小錢。
我是大佛,持證理财規劃師,擁有基金從業資格、證券從業資格,著有《投資理财實戰:财商思維與資産組合配置政策》一書,财經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