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守護白牆黛瓦間的曆史文脈 以傳統文化涵養中國自信

視訊連結

一夜的風雪“洗滌”,福建省武夷山天遊峰路邊的白梅開得更盛,正應了朱熹盛贊的“瑞雪飛瓊瑤,梅花靜相倚;獨占三春魁,深涵太極理。 ”

300公裡外的福州寒意稍減,三坊七巷嚴複故居門前熙熙攘攘,遊客們的熱情驅散了寒氣。

2021年3月22日至25日,習近平總書記先後來到福建省的南平、三明、福州等地考察。22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武夷山九曲溪畔的朱熹園,詳細了解朱熹生平及理學研究等情況。24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聽取福州古厝和三坊七巷保護修複等情況介紹,步行察看南後街、郎官巷,參觀嚴複故居,向遊客和市民頻頻招手緻意。

循着總書記的足迹,“重讀”兩位相距700多年的名人,我們依然能夠深切感受到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

“我們要特别重視挖掘中華五千年文明中的精華”

隐屏峰下,曲徑通幽,朱熹園掩映在滿目的翠綠當中。拾級而上,印着“武夷精舍”四個大字的牌坊出現在眼前。

守護白牆黛瓦間的曆史文脈 以傳統文化涵養中國自信

坐落于武夷山隐屏峰下的朱熹園。人民網 劉卿攝

習近平總書記在朱熹園考察時指出,我們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一定要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如果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裡有什麼中國特色?如果不是中國特色,哪有我們今天這麼成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我們要特别重視挖掘中華五千年文明中的精華,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把其中的精華同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結合起來,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很多人循着總書記的腳步來到朱熹園,學習朱子文化,了解朱子文化。”朱熹園的講解員羅愛文介紹說。在過去9個月裡,羅愛文一共做了183場講解,閱聽人超過3600人,雖然忙碌但甘之如饴。

朱子文化的内涵豐富,羅愛文通常“因材施教”:向研學的學生講“朱子家訓”、講求知的方法、講道德的追求,向前來學習的黨員幹部講“以人為本”。

在朱熹園仁智堂前庭對面的牆上,懸挂着有關朱熹“民本思想”的論述,第一句寫着“國以民為本,社稷亦為民而立”。2018年6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中引用這一句話,強調加強黨的政治建設,要緊扣民心這個最大的政治,把赢得民心民意、彙集民智民力作為重要着力點。

“對待古建築、老宅子、老街區要有珍愛之心、尊崇之心”

從武夷山到三坊七巷,仿佛推開了曆史的另一扇大門。

守護白牆黛瓦間的曆史文脈 以傳統文化涵養中國自信

一位遊客在拍攝郎官巷。人民網 林曉麗攝

踏着青石闆路,從郎官巷的巷口走到嚴複故居隻有一兩分鐘的步程。

在過去的九個月裡,嚴複故居成了三坊七巷最“火”的“打卡點”。“很多遊客都慕名而來,說一定要來看看總書記走過的這條巷子。”講解員遊佳麗笑着說。

守護白牆黛瓦間的曆史文脈 以傳統文化涵養中國自信

嚴複故居。人民網 林曉麗攝

早在擔任福州市和福建省上司期間,習近平同志就積極推動嚴複研究。1993年至2001年,福州先後5次召開嚴複學術研讨會,習近平同志十分重視、全程關注。他在主編的《科學與愛國——嚴複思想新探》中作序,寫道:“時至今日,嚴複的科學與愛國思想仍不過時。”

54歲的陳丹是福州三坊七巷的一位老街坊,他依稀記得三坊七巷的破敗模樣:“80年代的南後街是一條燈飾街,然後變成了服裝市場。”

不知從何時起,坊巷中的一間間古宅被修繕重整,三坊七巷又變回了昔日文化繁榮、商業繁盛的模樣。

“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國近現代史。”在這片面積40公頃的城市核心地帶上,名人故居雲集,林則徐、嚴複、林覺民、冰心等人都曾居住于此。三坊七巷現存古建築200多座,被譽為“裡坊制度的活化石”“明清建築博物館”。

2021年3月24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三坊七巷考察調研時再次強調,保護好傳統街區,保護好古建築,保護好文物,就是儲存了城市的曆史和文脈。對待古建築、老宅子、老街區要有珍愛之心、尊崇之心。

對于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福州市三坊七巷保護開發營運有限公司總經理葉小江謹記于心,他介紹說,從2006年起,三坊七巷就開始謀篇布局,以林覺民、冰心故居為古建築修複試點,按照“鑲牙式、漸進式、微循環、小規模、不間斷”的修複模式,不破壞原有格局,呈現古建築的曆史價值和建築風貌,就這樣“從修一座到修一片,再到保護一座城”。

“保護好傳統街區,保護好古建築,保護好文物,就是儲存了城市的曆史和文脈”

守護白牆黛瓦間的曆史文脈 以傳統文化涵養中國自信

在三坊七巷中舉辦的文藝彙演。人民網 林曉麗攝

2021年7月15日晚,在第44屆世界遺産大會召開之際,一場沉浸式的演出在三坊七巷上演。當一位身着旗袍的曼妙女子,撐着一把油紙傘,現身街坊,一場穿越之旅揭幕。演出采用聲光電等多媒體技術,結合閩劇表演、非遺展示等手法,帶着觀衆一路尋找閩都“老時光”。

在三坊七巷,“推開一扇窗,就是一個故事”。

“這幾年最重要的就是把修好的古宅子、古建築、古街區進行活化利用,引進中華老字号、非遺傳承和地方特色等業态。”葉小江介紹,從2015年開始,三坊七巷先後引進了35項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

非遺,是三坊七巷的一大特點。福州獨特而豐富的資源禀賦,積澱了深厚的人文底蘊,孕育了三坊七巷文化、船政文化、壽山石文化等多元文化,穿梭在三坊七巷的大街小巷,可以尋見每一種文化的蹤迹。

守護白牆黛瓦間的曆史文脈 以傳統文化涵養中國自信

壽山石雕刻家葉秦展示自己創作的“滿漢全席”。人民網 林曉麗攝

“剖之斑璘具五色,他山之石皆卑凡。”三坊七巷“百宴軒”店主、壽山石雕刻家葉秦介紹,壽山石雕起于福州,興于福州,早已成為福州的一張文化“名片”。

在三坊七巷,已經從事了7年講解員工作的遊佳麗除了“練本領”,還要“帶新人”。

“除了專職講解員團隊外,三坊七巷還有一支非常優秀的志願者講解團隊,他們大多是這裡的‘原住民’,常常自發前來學習,然後無償為遊客提供講解服務。”遊佳麗介紹,這些老福州人對城市中的遺産非常珍惜,對福州本地文化有着很強的文化自信。

談及如何讓朱子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羅愛文說:“一方面,要将優秀傳統文化與藝術創作相結合,通過藝術作品表現朱子文化核心内涵;另一方面,武夷山茶文化興盛,朱熹對茶文化也有很多論述,将朱子文化和茶文化相結合,也是創新發展的方向。”(視訊:魏鵬飛、劉卿)

責任編輯:趙家豪

來源::29 人民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