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教你一招:你想怎麼打,對手就讓你怎麼打

2022年/第13篇原創

作者:楊 磊

教你一招:你想怎麼打,對手就讓你怎麼打

本文特别感謝熱心網友“寒江150k”的讨論留言和技術分享,特此感謝。

乒乓球是智慧的運動,無身體接觸卻處處針鋒相對,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此消彼長寸土不讓。

比賽中,所有人都在思考同一個問題:如何“引導”對手按照自己最舒服的方式來回球,同時抑制對手的特長技術。

知易行難。做到這一點,非常困難,但并不是沒有方法。

答案是“算球”二字。學會了算球,方可成為高手。

01

算球,一言以蔽之就是預判。

預判的前提,是紮實的技術能力、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和細緻的觀察力,還包括比賽經驗、對球性旋轉的了解等等,絕不是朝夕之功,是長期積累的表現。

教你一招:你想怎麼打,對手就讓你怎麼打

02

算球,最集中展現在前三闆上,發球和接發球幾乎一人一個樣,千變萬化,幾無規律。

對于高手來說,直接吃發球的幾率很小,尤其是推行無遮擋發球之後。

反過來說,如果你的算計是讓對手直接吃發球,結果對手接回來了,那麼很容易造成自己的被動。發球直接得分,是一種“可遇不可求”的效果,是赢球的捷徑,但不應該成為唯一的追求目标。

理想的發球,并不是讓對手直接吃發球,而應該是一種陽謀——根據對手的技術特點,故意發一種球給對方,對手如果不願意冒很大風險接出高品質,那麼必定會按照發球一方意料之中(或者說“設計好”)的方式回球,那麼發球一方就占據了主動,一步領先,全盤領先,直至得分。

對于接發球一方,要想打破别人的算計(套路),武器庫就要豐富,對手一個球過來,你有3種及以上手段去處理,他要準備3種及以上回接預案,難度就非常大了。

比如,對方發一個短球過來,你可以擺短、可以劈長、可以晃撇、可以擰拉、可以挑打,那麼全台都是你回球的落點,再加上你技術熟練度高,動作小出手快,那麼對手幾乎很難提前預判你。瞬間強弱逆轉,化接發球的“被動”成為了接發的“主動”。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觀察過,很多水準相當的專業選手之間對決,回合并不多,常常就是發接發兩三闆球。

是水準不夠、基本功不紮實嗎?

恰恰相反,正是因為水準接近,是以倆人的預判水準相當,很難做出高對手一籌的提前預判,導緻場上雙方均顯得有些“慌慌張張”“手忙腳亂”,這是克制與反克制一個非常鮮明的展現。

03

伴随着40+、新材料球的變革,很多資深老球迷表示,“現在的乒乓球,回合越來越多,精彩程度卻越來越低”!這樣的感觸,現在的年輕球友很難了解,“回合越來越多,不就是越來越精彩嗎?”

究其本質,是因為随着器材改革、旋轉下降,預判越來越容易,乒乓球“精妙的内涵”無形中被“稀釋”了。

教你一招:你想怎麼打,對手就讓你怎麼打

這讓我想起了1997年埃因霍溫世乒賽老瓦與小薩男單決賽的一個經典片段:電光火石間,老瓦的一個直線發球直接得分,對面的小薩呆若木雞,輕搖頭、微歎息然後默默撿球,全場掌聲雷動,經久不息。

一個“簡單的發球直接得分”為何能如此精彩?

因為在最頂級舞台最頂級對決中,老瓦提前預判了小薩的預判,想到并且做到了,這太難得了!

教你一招:你想怎麼打,對手就讓你怎麼打

04

世界上沒有百分之百準确的算球,但是“算得比較準”還是可以做到的。

算球之是以能夠實作,是“鑽了人下意識的空子”,在來不及思考情況下,99%的人都會做出本能性的反應,而不是理性的選擇。

基于此,要想提高算球的成功率,你必須“逼着”對手多做出下意識的回球,不容他(她)過多思考。

如何實作呢?

核心緻勝因素是:速度和落點。

速度足夠快,快得超出了對手的正常反應,那麼他(她)隻能疲于應付,做出最穩妥的回球,而最穩妥的回球恰恰是你早已設定好的“陷阱”。

另一個因素是落點。

比如,給的斜線球越刁鑽(角度越大),原路傳回的可能性越大,你幾乎可以提前“等”。再比如“逢直變斜”,并不是遇到直線球一定要變斜線,而是說當這個直線球是你意料之外(直線最短,來不及),線路又特别“直”的情況下,回斜線是人的本能使然,概莫能外。

05

任何人都具備算球的能力,但能否發揮出來,卻往往取決于站在你對面的對手。

不知道大家有沒過這樣的感受?當你面對比自己水準低的對手時候,你各個方面都感覺“很輕松”,一種遊刃有餘、盡在掌握的感覺,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你能提前預判對方的預判。

恰如,你是如來,對方是孫悟空,無論他(她)如何蹦跶變化,終究逃不出你的手掌心。

是以,鄧亞萍曾說過:“退役之後幾乎不打乒乓球了,很難找到對手。因為我已經是靠預判打球,對方的每一個發球、回球,基本上都在我的預料之中。我完全不用去拼體力(就赢了)”。

近幾年的小胖,實力已經不輸任何人,但大賽屢屢給馬龍交學費,“算球能力”的差距是主要因素之一。

其實,也不必挫折感太強。雙圈大滿貫”馬龍是當今算球能力頂級存在,之前的馬琳也是該方面的翹楚,強如龍隊也在很長一段時間内給馬琳“交學費”。

失敗,常常蘊藏着超越。

06

算球,說一千道一萬,歸根結底是一種“軟體”,“軟體”再強也需要“硬體”支撐。

紮實的技術能力、比賽經驗、對旋轉了解,等等“硬體”,缺一不可,需要付出艱苦努力和長期積累,容不得一點馬虎。

任何對抗的背後,皆是實力的比拼。

“硬體”要提升,“軟體”也不能落下。誰人背後不“算”人,誰人背後無人“算”,先“被别人算”,慢慢長記性,逐漸學會“算别人”,無乃乎是一條成長的必由之路。

“被别人算”,别惱;“算住别人”,别狂。我認為才是“算球”的最高境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