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内容為《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決議〉學習輔導百問》中的第十九問:如何認識大陸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
文字來源:理論熱點面對面官微,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決議》指出,“經過實施幾個五年計劃,大陸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
第一,實作國家工業化,是黨上司全國各族人民實作國家獨立和富強,使中華民族能夠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必由之路。毛澤東同志早就講過:“沒有工業,便沒有鞏固的國防,便沒有人民的福利,便沒有國家的富強。”但是,直到1952年,大陸工業化的起步點仍然是很低的。現代工業産值在工農業總産值中的比重隻占43.1%,重工業在工業總産值中隻占35.5%。是以,集中力量優先發展重工業,把大陸由落後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建立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成為黨和人民奮鬥的目标。
第二,初步改變了曆史遺留下來的技術落後、畸形發展的工業狀況,建立起了門類比較齊全、布局趨向合理的生産體系。原有的工業部門得到進一步發展,主要産品的年産量和生産能力大大增加。從1952年到1980年,棉紗的産量由65.6萬噸增加到292.6萬噸,原煤由6600萬噸增加到6.2億噸,發電量由73億度增加到3006億度。從“一五”時期開始,國家以156項重點工程、694個大中型建設項目為中心,進行了大規模投資,逐漸建成了一批門類比較齊全的基礎工業項目,涉及冶金、汽車、機械、煤炭、石油、電力、通信、化學、國防等領域,為國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一時期,武鋼和包鋼等十大鋼鐵廠、有色金屬冶煉廠、幾十個煤炭企業和發電廠等一批重要企業建立和擴建起來;電子、石油化工、原子能、航天等新興工業部門從無到有或從小到大逐漸得到發展;在機械工業方面分别形成了冶金、采礦、電站、石化等工業裝置制造以及飛機、汽車、工程機械制造等十幾個基本行業,并且能夠獨立設計和制造一部分現代化大型裝置。國家從1964年開始布局的三線建設,不僅增強了國防力量,而且改善了工業布局,在短期内初步建立起大陸門類比較齊全的工業生産體系,形成了一批新的工業基地和巨大的生産能力;石油工業的發展取得了突出成就,1963年一舉實作了石油産品基本自給,并于1973年開始向國外出口原油。
第三,交通運輸和郵電事業有了很大發展。1949年到1980年,全國新增鐵路2.99萬公裡,初步形成了全國的路網骨架。1980年全國公路通車裡程已達88萬多公裡,比1949年增加了10倍。水運事業有很大發展,内河通航裡程由1949年的7.36萬公裡增加到1980年的10.8萬多公裡。民航事業開始發展起來,從1950年8月開辟由天津經武漢飛往重慶的第一條航線起,到20世紀80年代初大陸航線已發展到180條。郵電事業也有很大發展,1980年全國郵電局、所發展到4.9萬多處,為1949年的1.9倍。
第四,農業生産條件顯著改變,生産水準有了較大提高。新中國成立以來,各地農村共治理了2.6億畝低窪易澇地,改造了2億畝鹽堿地和山坡地,修建了8.6萬多座大中型水庫;國家在長江、黃河、淮河、海河、珠江、遼河以及其他一些江河兩岸,整修和建立了總長達16萬多公裡的堤防。各種農業生産條件的改善,有力保證了農業生産的增長。
文字:理論熱點面對面官微
音頻:共産黨員
編輯:青海戒毒政務融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