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50年,唐玄宗将楊貴妃逐出宮外,酷吏吉溫趁機對玄宗說:“婦人見識淺薄,忤逆聖意,但貴妃久承聖恩,要殺要辱都不能在宮外進行。”
這番狠話是楊國忠托吉溫對皇帝的進言,實則是正話反說,為的是激起唐玄宗的憐香惜玉之情,一番話果然觸動了他的情絲,玄宗憐惜貴妃,就讓宦官送去禦食安慰。
楊貴妃見皇帝夫君已然願諒自己的任性,可憐兮兮剪下一束青絲,請宦官帶給夫君。唐玄宗見貴妃青絲,又是愛憐又是痛惜,趕緊讓大太監高力士接回貴妃。
貴妃見到君王,拜伏在地,梨花帶雨般請求玄宗願諒,玄宗暖言相慰,早把貴妃忤逆自己的事抛到九宵雲外,兩人相比之前,更加如膠似漆。
其實這并不是楊貴妃第一次被玄宗逐出宮庭,史料記載,貴妃娘娘先後有兩次因忤旨被逐出宮。這要是一般妃嫔被逐,一定是下場凄涼。但楊貴妃居然可以兩次被逐,兩次重回皇宮,不能說是光靠美色。
貴妃娘娘之是以能絕處逢生,集“萬千寵愛于一身”,關鍵在于她是唐玄宗難得的紅粉知己,她了解君王的煩惱和需求,能用溫柔體貼來化解他的煩惱,分擔他的心事。
此外楊貴妃還是妥妥的文藝女青年一枚,她通曉音律,能歌善舞。同時她還不是個唯命是從、唯唯諾諾的女子,她有自己的小脾氣,敢于頂撞、漠視皇帝夫君。一把年紀的唐玄宗既愛她這點,又惱她這點。
高高在上的皇帝視她為“解語花”,有年八月,太液池中的千朵白蓮花竟相怒放。唐玄宗邀請皇親貴戚們一起吃喝腐敗,共賞蓮花。
赴宴者紛紛附和贊美蓮花,唐玄宗卻手指楊貴妃,一語驚人地說:“蓮花雖美,怎如我這解語花!”衆人心領神會,搜腸刮肚,用盡溢美之辭,把貴妃娘娘誇的“此人隻應天上有”。
可見在唐玄宗心中,這朵“解語花”不僅為他解了無數心結,還使他獲得了平凡的人生樂趣。隻是恩寵太盛,在後人看來就是楊貴妃紅顔薄命、香消玉殒的催命符。
她以女色占盡君王恩寵,把滿門老小帶進了富貴鄉,他的堂兄楊國忠成為百官之首的宰相,然而楊國忠卻是德不配位的“草包”。窮奢極欲,專權弄權,直接把包藏禍心的安祿山逼反了。
公元755年,漁陽鼙鼓動地來,安祿山在河北起兵,“安史之亂”爆發,先丢洛陽,後失潼關,馬嵬坡前,惶惶如喪家之犬的禁軍嘩變,把飛揚跋扈、禍國殃民的宰相楊國忠剁成肉泥。
剁了楊國忠後“六軍不發”,嘩變的軍士害怕日後貴妃娘娘為兄報仇,一不做二不休,為免夜長夢多,禁軍逼迫玄宗下旨,賜死楊貴妃。
處在絕路的唐玄宗,不得不以犧牲貴妃,來保全自己。唐玄宗忍痛發出了賜死令,楊貴妃走出廳門,悲咽地請高力士幫助她自裁。
她淚流滿面的同君王訣别,随後高力士将她缢死在佛堂前的梨樹下,時年38歲。萬千寵愛終歸三尺白绫,可憐的楊貴妃成了政治鬥争的犧牲品。
在今天陝西鹹陽興平的馬嵬坡,有一座古墓,傳說那就是楊貴妃墓。也不知從哪朝起,當地開始傳言貴妃墓的封土有美容養顔,去黑斑的功效,并且香氣怡人。
于是每日前來取土美顔的女子絡繹不絕,外地遊人前來瞻仰,也不忘抓一把土帶回去送人,墓冢上的土坷垃還得了個雍容華貴的名字“貴妃粉”。
這或許是後人對這位貴妃娘娘的同情,絕色美人香消玉殒,可香魂不散,幽怨袅袅,諸多是非,關于她的故事演義更是紛紛擾擾,不可斷絕。
她是一個溫婉如玉、才情蕩漾的人,她的生命曆程非常簡單,除卻“先嫁子後事父”的倫理尴尬外,她短暫的一生幾乎就是痛快淋漓地做了一次被寵壞的女人,她用美貌和才情,夢想把君王當成自己的平等情侶,最後換來的終是君王的薄情!
她死得悲涼,卻成了為統治者開脫,儒家衛道士筆下的“紅顔禍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