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天就是正月初十,很多人都已經告别春節的氣氛而開始工作了。不過古代的春節大多都要等到初十以後才會開工,有些地區還會等到正月十五元宵過後。正月初一到正月初十在民間都被賦予了特殊的民俗寓意,而正月初十則被稱為“地日”。也就是大地的生日,古人對這一天有“十不動,年不空”的說法。
古代民間的地日風俗通常忌諱兩件事,一是不能搬動任何石制工具,二是不能動用針線。為了初十能夠盡量不犯禁忌,家中主婦會在前一天晚上就将磨碾用布蓋住,用櫃子或箱子把針線簸籮裝起來。是以這一天在古代是非常惬意的一天,除了包餃子過節以外,幾乎都不用勞作,如今雖然磨碾少見了,但部分地區依舊保留了不動針線的習俗,是以古時的少數地區也稱之為“婦女節”。不過這“十不動”着實讓人不甚了了,究竟是哪十樣東西不能動呢?原來所謂的“十不動”其實是“石不動”的諧音,因為古人認為這天是石頭神的生日,是以又稱之為“石頭節”。古人在這一天既不能動磨碾,也不能動針線,據俗信記載如果犯了忌諱會影響新的一年裡莊稼的收成。
春節的傳統習俗最為繁多,尤其是各種忌諱更是讓我們大開眼界,想要完美避開所有忌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些忌諱幾乎每天都有,有的地方甚至要持續到正月底甚至二月初。這“十不動”顯然也是禁忌之一。除了禁忌以外,還因為諧音衍生出了許多相關的習俗,諸如十、石、實、食,因為這些諧音,初十的說法也多了許多,除了上文說的地日,還有石不動、石磨生日、石頭神生日。此外的“十日子”、“實日子”也是它的稱呼。既然節日就更少不了吃的,是以很多地方在這一天還用食烙餅的方式來進行慶祝,寓意落得錢财。
而“十不動”指的就是初十當天不能搬動任何石制工具,諸如古時農村最為常見的碌碡、碾、磨、碓臼等等。除了不動以外,燒香祭拜石制用具的儀式也是很多地區的特色習俗。除了忌諱以外,還要吃一種叫烙馍的美食,古人認為初十當天吃烙馍能讨到好的彩頭,這一生活習慣在河南沘源的《風俗志》中有明确記載:“初十日為石頭生日,名曰石不動,家家向石頭焚香緻敬。午餐必食馍餅,謂之石落。……初十日食此烙馍,一年内遇何事,必十分落錢也。”由于百裡不同風,千裡不同俗,有的地方雖然也過“十不動”,但卻可以用石頭來占驗預蔔。他們通常在初九晚上找一塊平滑的大石頭,然後将瓦罐當機在上面。第二天早上由十個小夥子在瓦罐耳朵上系上繩子然後輪流擡着瓦罐走,如果石頭落地了則表示莊稼可能要歉收,如果一直不落,則表示當年五谷豐登。
雖然說是石頭生日,但石頭神究竟是誰卻名不見經傳,不過倒是有一位民間創造的女性石頭神,時人稱之為石婆婆。傳說石婆婆會在正月初十這天睜眼,這才在原本的“石不動”基礎上多了不動針黹的說法。事實上,正月裡家家戶戶都沉浸在喜氣洋洋熱熱鬧鬧的大團圓中,根本用不上碾磨、針黹等等工具,所有這些禁忌并不會影響人們的基本生活。古人認為,如果正月裡還需要用上這些工具,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應了“大新正月”的籌備不足,是偷懶的展現,這些禁忌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提醒和警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