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東西問|冰雪運動是北方專屬嗎?

中新社北京2月9日電 題:冰雪運動是北方專屬嗎?

《中國新聞周刊》記者 李靜

東西問|冰雪運動是北方專屬嗎?

北京冬奧會已拉開序幕,人們在觀看賽事之餘,亦将冰雪運動作為休閑娛樂和運動健身的新方式。當“帶動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的美好願景逐漸變為現實,冰雪運動還是北方專屬嗎?冰雪運動在民間的普及和發展,能否為中國職業體育提供動力,又給中國冰雪産業帶來哪些機遇?中新社“東西問”通過采訪相關人士,對此進行解讀。

玩冰雪無分南北

截至2021年,上海已有室内冰場13塊,武漢8塊,深圳6塊……已在北京攢足經驗和資源的冰上教育訓練俱樂部,紛紛南下。

北京市滑冰協會秘書長侯明晖認為,目前中國有世紀星、冠軍、全明星、華潤等幾十家花樣滑冰俱樂部,其中大型的連鎖俱樂部80%出自北京。“世紀星”是第一家走出北京的連鎖冰上教育訓練俱樂部,自2003年起已在全國設立了20家分支機構。這些成熟俱樂部的先進訓練、管理經驗,又進一步帶動了滑冰熱。

東西問|冰雪運動是北方專屬嗎?

2021年12月,少年兒童在北京一處冰場進行冰球對抗。中新社記者 侯宇 攝

相對于花滑,冰球在南方城市更為冷門。2017年,深圳昆侖鴻星冰球俱樂部在龍崗成立。最初,相較于深圳本土市民,更早接觸到冰球的香港、澳門家長似乎對其奧運标準冰場更感興趣,周末會領着孩子來練習冰球。俱樂部副總經理杜叢飛認為,深圳人對冰上運動的認知和熱情,從一兩年前開始顯著提高。

在北京,越來越多學校将課堂放在冰場和雪場。據統計,近年來北京市共有46萬餘名中國小生上冰上雪,2021年底已有200所冰雪運動特色學校,已舉辦6屆的中國小生冬季運動會的參賽人數從500增至1700餘人,比賽項目從冰上拼圖、雪地登坡等趣味項目發展到短道速滑、花樣滑冰、冰壺、冰球、高山滑雪、單闆滑雪等專業性項目。

在距冰雪較為遙遠的南方城市,也誕生越來越多的“冰娃”。早些年,深圳昆侖鴻星冰球俱樂部每年會在大、中、國小生中開展免費體驗課程,但最終留在“冰上”的學生有限。2021年起,南方孩子對冰的興趣超越以往,學校開始與俱樂部建立合作,冰球運動進入課堂,學校組建冰球隊,中學生和大學生開啟規律的冰球訓練。

東西問|冰雪運動是北方專屬嗎?

貴陽市第三實驗中學的學生在室内滑雪模拟機上學習“滑雪”。該校開設有冰雪運動課程,以“室内滑雪”和“陸地冰壺”兩個項目為主,每節課都會吸引大量學生前來體驗、學習。中新社記者 瞿宏倫 攝

從“世紀星”統計資料看,南方參加冰上教育訓練的人數不斷增加。在上海、深圳等地,定期接受教育訓練的孩子與上冰體驗的散客的營收比已達五五開,而在花滑市場成熟的北京,這個比例是六四開至七三開,南方城市正逐漸趕上北京。在“三億人上冰雪”口号提出後,除北京上冰人數呈爆炸性增長,其他城市也有明顯上升。

民間也能打造“正規軍”

熱愛冰上運動的孩子可分為三種類型。多數孩子是為強身健體,或增加一個興趣愛好。還有一部分家長受過良好教育,知道在北美地區花滑和冰球是熱門項目,希望孩子掌握這項技能,為今後留學做準備,既能增加錄取率,也能更快融入當地社會。另有少部分孩子在訓練中展現極高悟性和天賦,有希望向國家隊專業選手發展。

近些年,後兩種類型的孩子大量增加,這種量變某種程度上帶來滑冰市場的質變。例如在世紀星俱樂部,優秀業餘選手一旦在北京市比賽中獲得名次,俱樂部會進行培養,不僅訓練、器材不收費,還按照等級發放補貼,提供師資、場地保障,支援選手向專業道路發展,将孩子送進國家隊。

東西問|冰雪運動是北方專屬嗎?

2022年1月,北京市東城區體育運動學校短道速滑隊的小隊員們進行訓練。中新社記者 蔣啟明 攝

2014年全國男子少年冰球錦标賽上,以普通中學生和“小海歸”為主的北京隊接連戰勝兩支來自東北的冰球專業隊,以全勝戰績奪冠,被認為是北京青少年冰球發展史上的标志性事件。在俱樂部打球的普通孩子,開始戰勝體制内的“正規軍”。

冰上運動在民間的發展,正在為中國職業體育提供值得研究的樣本,也許還将貢獻一條嶄新的職業化發展道路。

雪助崇禮摘掉“貧困帽”

進入雪季,在小紅書上釋出一條拼車去崇禮的文章,半小時就能收到七八條資訊,不僅拼車,還有人主動問要不要一起拼私教。

冰上運動以少年兒童為絕對主力,滑雪吸引的則大部分是成年人中的年輕人。對他們來說,滑雪是一種解壓方式,有征服自然的成就感,同時也是重要的社交方式,可以結識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滑雪的普及與冬奧申辦成功密不可分。崇禮富龍山地運動學院教育訓練副總監溫孟瑩10年前是一名職業滑雪運動員,在她印象中,申辦冬奧前,大衆對滑雪運動還沒有概念,滑雪一直以競技體育的形式存在,國内知名的滑雪場隻有黑龍江的“亞布力”,距普通人遙遠。

崇禮第一家也是中國第一家全開放式雪場——萬龍滑雪場建于2003年,随後多樂美地、雲頂等多家大型雪場陸續建成,但幾乎沒有配套設施,滑雪愛好者晚上隻能住當地農民家中。

東西問|冰雪運動是北方專屬嗎?

崇禮萬龍滑雪場,群眾體驗滑雪運動。中新社記者 翟羽佳 攝

變化始于2013年。11月,北京宣布與張家口聯合申辦冬奧會。第二年,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和張家口市大力發展旅遊産業政策的雙重推動,幫助崇禮摘掉“貧困縣”的帽子。2015年,冬奧申辦成功後的首個雪季,近250萬人次到張家口滑雪,同比增長31%,北京周邊雪場也從22所增至32所。

為适應激增的人流和雪友越來越高的水準,2021年京城多家雪場進行了軟硬體更新改造:嘉峪關雪場将整條雪道拓寬,調整坡度,恢複進階道,長度達600米;南山滑雪場加大對夜場的投入,夜場雪道由10條增至17條。

2016年,富龍四季小鎮旅遊度假區在崇禮落成,滑雪與休閑、度假連接配接在一起。富龍山地運動學院院長崔雅傑認為,“富龍”的定位是目的地型滑雪場,好看、好玩、有文化内涵,客戶群以親子家庭和年輕人為主,教育訓練目的是普及和推廣滑雪運動。

東西問|冰雪運動是北方專屬嗎?

滑雪愛好者在崇禮富龍滑雪場享受冰雪運動。中新社記者 翟羽佳 攝

目前,中國的雪場依舊以旅遊體驗型雪場和城郊學習型雪場為主,北京市滑雪協會副主席伍斌将中國滑雪市場定義為全球最大的初級滑雪市場。2000年全國僅有50家滑雪場,2019年已增至770家,滑雪總人次從2014年的1030萬增至2021年的2076萬。滑雪人群的城市等級呈階梯式分布,近六成聚集于一線及新一線城市,單月收入過萬的滑雪者占比43.3%。

北京市滑冰協會秘書長侯明晖感慨,冰雪運動的迅速發展離不開冬奧會效應和政策推動,同時也是中國人收入水準提高後,中産階層擴大的結果。

“冰雪熱”催生新産業

冰雪運動被稱為“貴族運動”不無道理,花滑、冰球、滑雪,無論哪項都需要有一定的消費能力。粗略估算,一個孩子學花滑一年的費用是3萬至4萬(人民币,下同),冰球護具一年支出5萬至6萬,如果想要更好裝備,可能超過10萬。如果想朝着專業方向發展,花費會更高。

滑雪的消費同樣不菲,即便是入門級的滑雪靴、滑雪服、滑雪闆,一整套的價格也接近3000元。而滑雪教育訓練的價格,即使是集體小班教學,一次全天授課也要500元起步。

中國冰雪運動逐漸進入尋常百姓家,帶動了整個冰雪産業的發展和更新。中國旅遊研究院釋出的《中國冰雪旅遊發展報告(2022)》預估,2021年至2022年冰雪季,中國冰雪休閑旅遊人數将達3.05億人次,冰雪休閑旅遊收入有望達3233億元。

東西問|冰雪運動是北方專屬嗎?

2021年11月27日,第十五屆新疆冬季旅遊産業交易博覽會在新疆阿勒泰地區富蘊縣開幕,新款滑雪服吸引參觀者。中新社記者 劉新 攝

2021年京東“雙11”銷售資料顯示,雪服、雪闆、滑雪鏡、冰雪旅遊等冰雪品類訂單均呈爆發式增長。滑雪服成交額、滑雪單闆訂單量、滑雪鏡訂單量分别同比增長270%、590%和300%,滑雪品類自營訂單量同比增長23倍。

國内市場的發展,帶動了國産滑雪用品的品牌化,中國品牌開始出海。根據阿裡巴巴旗下跨境電商平台速賣通的資料,2021年第四季度,中國滑雪用品海外銷售額同比增長超60%,國産滑雪頭盔海外銷售額上漲15倍。2021年,全球共有100個國家和地區的消費者在速賣通上購買了中國雪具,北至冰島,南至智利。冰雪運動帶來的科技概念也在不斷更新,仿真冰、旱雪、模拟器等科技創新産品不斷出現。2014至2020年,冰雪相關企業數量翻了四倍。

曾擔任國際滑雪聯合會秘書長長達20年的莎拉·劉易斯去年受訪時說,“三億人上冰雪”的規劃将對全世界的冰雪市場産生巨大影響,不但意味着未來會有更多冰雪愛好者,受益者也包括裝置制造商和冰雪旅遊業的從業人員。

在不斷增加的冰雪愛好者和不斷更新的資料背後,中國冰雪産業正迎來發展的黃金機遇期。(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