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一葉。這幾天,冬奧正火,我們忙着看比賽,給運動員加油鼓勁兒,但不少外媒卻酸成了“檸檬精”,各種煽風點火、找茬挑事兒。
福克斯新聞直接把矛頭對準了谷愛淩,指責她為中國而戰。評論員言辭激動地表示:“我想我們唯一能想到的詞就是忘恩負義,她(谷愛淩)背叛了撫養她的國家”。
美國之音:谷愛淩代表中國征戰,“體育移民”有悖奧運精神。
CNN:中國的奧運明星是.......美國人。
《華盛頓郵報》:“她(谷愛淩)可能成為美國的下一個奧運巨星......要是她不為中國比賽就好了。”

從直接“開罵”到挖苦諷刺,美媒又一次“雙标”了。之前有其他國家的運動員入籍美國的時候,它們可不是這麼一副“嘴臉”。
《國會山》報:美國吸引了世界各地的頂尖運動員,我們慷慨的移民制度是奧運成功的重要組成部分。(東京奧運會上)至少有34名美國選手不是美國出生的,但他們自豪地代表美國。
《紐約時報》:自2000年以來,外國出生的體育明星一直在為美國奧運獎牌榜做出貢獻。2005 年 12 月,小布什特别立法,讓三名外國出生的花滑運動員加急獲得了公民身份。
敢情在美國眼裡,隻有自己才能赢。運動員“移進來”是“為了夢想拼搏”,“移出去”就是“違背體育精神”。
美國本就是移民“大熔爐”,通過吸引全球人才,成為世界強國。以前,中國也曾有優秀的運動員為了個人發展等原因,加入美國籍。如今,中國發展了,有中國血統的谷愛淩為中國而戰,這有何不可呢?而作為移民國家的美國,又有什麼資格去批評呢?
這種“小家子氣”的反應反倒映襯出了美國挫敗和衰落,随着中美實力差距的不斷縮小,美國對于中國的任何一點點進步都異常敏感,十分懼怕。美媒老說中國需要獎牌來證明自己,我看,倒是美國現在更需要獎牌來證明自己依舊是“世界老大”。
而谷愛淩的金牌,就是給美媒的最好回擊!賽前說“谷愛淩是美國人”的CNN也灰溜溜地換了标題:“中國的谷愛淩獲得金牌”!
除了攻擊谷愛淩,美媒還因為開幕式火炬手迪妮格爾發生了“内讧”。
因為迪妮格爾是來自新疆的運動員,NBC的主播格思裡在解說時評論道:這一幕是對西方的"直面回擊"。
這一句話,引發了不少右翼媒體人的“怒罵”。“格思裡為中國政府工作嗎”? “格思裡,中國感謝你的服務。”“格思裡,是中國的宣傳喉舌。”等等
最誇張的還是《華爾街日報》,直接大标題寫道:“迪妮格爾在“點火”後的第二天消失了”。可2月5号,迪妮格爾明明參加了比賽,接受了采訪。
其實,這幾天在看外媒的時候,我感受了它們的各種奇葩寫作方式,前面講着冬奧,某段開始突然話鋒一轉,談起了“自由、民主、人權”,大肆炒作涉疆、涉港等問題。
但像《華爾街日報》這樣造謠得如此“具體”的,還真是不多見,這是造謠造出了新高度,直接侮辱讀者的智商。
英國政治分析家湯姆?福迪評論說,如果開幕式中沒有少數族裔做代表,會被認為是“種族滅絕”的證據。現在有了代表,又被認為是搞文化壓制和“操縱受害者”, 怎麼做都不讨好。
要我說,某些人就是一張嘴兩張皮,橫說豎說都有理,他們一口咬定新疆存在所謂“種族滅絕”,我們說什麼做什麼都沒用,因為他們無視真相,隻管借着冬奧政治炒作,達到自己的政治議程。
除了攻擊中國運動員,外媒還挖空心思批評北京冬奧的組織活動。
有質疑中國的核酸檢測标準的。《德國之聲》認為,中國的新冠檢測标準太高,一些西方國家的“健康人”,在中國被檢出陽性。我覺得德媒這角度也搞笑,在中國的檢測标準下,真陰性陽不了,真陽性逃不掉。與其說中國的标準高,倒不如說是某些國家的标準低。降低檢測标準,就能讓疫情好轉了嗎?這是典型的“掩耳盜鈴”。
還有抹黑“中國驅趕外國記者”的。開幕式當晚,一名荷蘭記者在交通管制區域内,未出示證件違規做直播被勸離。結果,到了外媒嘴裡,這事兒就成了“幹擾記者采訪、限制新聞自由”。好在國際奧委會出來說了公道話,指出這隻是孤立事件,不影響外媒對中方的報道。
還有挑刺北京冬奧“人造雪”影響氣候的。CNN采訪了各種“專家”、運動員,然後陰陽怪氣地說,延慶和張家口的溫度不夠低,人工造雪消耗了大量淡水資源,運動員們在人造雪上比賽很危險。人造雪,并不是中國獨創,在溫哥華、索契、平昌冬奧會上,都有大量運用。而且我們的人造雪,科技又環保,造雪水源主要來自地表徑流和雨水,對冰雪的硬度和粒徑也有監測。“危險”一說,純屬無稽之談。
其實,這些“奇談怪論”,不過是拜登政府對華強硬的大環境下,外媒的又一波“輿論攻勢”。美國發起所謂的“抵制”,結果應者寥寥。于是部分媒體又轉而在賽場上不斷找茬,東拉西扯地炒作“人權”問題,攻擊中國運動員。
但這種格局的報道和評論,終究“不上台面”,讓人笑話。無論他們怎麼攻擊抹黑,怎麼羨慕嫉妒恨,都改變不了北京冬奧會成功舉辦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