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記者 呂 克】近日,北京冬奧會短道速滑項目多次犯規現象引發廣泛關注。其實,對于場地和空間有限的短道速滑比賽來說,犯規情況時有發生,并不奇怪。

首先,由于賽道短,又有多名運動員在賽道上同時滑行,可以随意穿插,是以賽制允許運動員之間存在身體接觸。一般來說,存在兩種犯規情況,一是運動員起跑時冰刀任何部位在起跑線上或越過起跑線;二是比賽過程中以推擠、沖撞、脫離滑道、降速、踢人出局等方式阻礙和幹擾其他運動員前進的行為都被視為犯規,具體尺度由裁判把控。運動員一旦犯規将被取消參賽資格。
其次,在2018年平昌冬奧會舉辦之前,國際上還沒有一套标準的判罰代碼,甚至沒有判罰手冊,平昌冬奧會的短道速滑項目也因為多次判罰出現争議。據中國前速度滑冰和短道速滑國家隊教練組組長王濛介紹,2018年之後,國際滑冰聯盟開始制定更加詳細的判罰手冊,自此運動員的犯規動作都有據可“罰”。
2020年,經過試行手冊和各體育代表團的補充建議,國際滑聯再度召開大會推出統一的修訂版判罰手冊,一直使用至今。王濛表示:“大家看到的犯規動作都有判罰代碼參考,判罰原因也就很清楚了。”
國際滑聯出台通用判罰手冊,正是為了保證比賽公平公正,杜絕運動員在沒有明顯領先優勢的情況下強行發生危險碰撞,也可以有效避免争議判罰。當然,若存在異議,被判犯規而取消參賽資格的運動員可以在賽後提出申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