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攢到180萬,我就躺平

作者:啡小沫

關注@啡小沫,專注職場賺錢幹貨,和你一起飛速成長!

攢到180萬,我就躺平

01

前一陣發的視訊,下面有一些蠻有争議的評論。

我覺得都是一些很普遍的觀點、争論,背後的動因也很有意思,蠻值得來聊一聊。

視訊主要講的是我對财務自由的了解:

我認為财務自由一定是個動态的過程。如果夢想是賺夠多少錢躺平,哪怕是1000萬,幾千萬,等你真擁有了,也一定會失望,還可能更焦慮了。

評論區,有人說,自己的目标是有100萬存款。不出意外的,馬上有人補充,自己是有了100發現想500,有了500想1000萬。

攢到180萬,我就躺平
攢到180萬,我就躺平

為什麼我們人總是“不知足”呢?

其實背後有很大一部分原因,來自于認知上的失調。

02

認知失調理論是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利昂·費斯廷格在1957年提出的社會心理學理論,探讨的是人在環境的沖突、沖突、變化中,行為态度的變化。

聽起來太學術了,我在星球裡分享過一個人盡皆知的小故事,看了小故事,就很好了解了。

攢到180萬,我就躺平

一群小孩子,每天午休時間,在老大爺窗外打球。老大爺被吵得慌。他沖窗外的小孩子們說:“你們别打球了”。沒用,小孩子玩兒得更起勁了。

第二天呢,大爺繼續喊窗外的孩子們,但這次他說的是:“太感謝你們能來玩兒了,給我帶來了快樂,給你們一人發一塊錢,明天記得還來玩兒呦。”孩子們這下可開心壞了。

第二天接着去,大爺給他們一人發了5毛。第三天,每人1毛。孩子們這下不高興了:“1毛還想讓我們玩兒給你看?門兒都沒有!明天我們不來了!”

這下輪到大爺暗搓搓樂壞了。終于可以睡個踏實午覺了。

這故事大夥兒應該都聽說過。而這故事背後,其實就是老大爺巧妙地給孩子們植入了一次認知失調。

03

再回到前面聊财務自由的視訊。

其實,我在強調的,為财務自由一定是個動态的過程,消費需要有彈性,自住房也可以折現,正是在說明,我們的認知是可校正的、可逆的,來對抗我們受到的各種認知挑戰。

為什麼很多人都會有賺錢越多越不快樂的體驗?

月入5000塊,覺得自己月薪2萬的上司應該快樂死了吧。但是等到你拼命努力月入2萬了呢?你接觸的人、資訊全方位變了,你的消費需求變了,沙縣不滿足了想吃人均200的餐廳了。

本來這麼拼命努力,是為了快樂幸福、為了有足夠的錢不用為金錢擔憂啊,可怎麼越來越擔憂了呢?那努力半天為了啥?

好麼,認知失調了。

再往上一樣的。你月薪2萬,倘若沒有家庭助力,是不會去想千萬級别的房子的,隻會把合租房換成獨立大開間,自然也不會有買不起千萬級房産的煩惱。而當你年入百萬的時候,這個甜蜜的煩惱就随之而來了。

每一次努力爬下一個台階,都以為自己要過上無憂的生活了,要獲得幸福了。每一次爬上去了,都發現我去風景不一樣了,仍然付不起賬單。

大部分人選擇依着慣性拼命努力,繼續爬台階,指望下一個台階可以解決自己的所有問題。其實這麼爬下去,完成一個億的小目标仍然解決不了問題,那時候你會考慮想收購個啥公司,但還是買不起。

但好在解決認知失調的辦法本來就不隻是改變行動這一條。就像那群孩子,其實不需要不玩兒球了,隻需要把玩兒球的目标,從得到1塊錢,變回我玩兒我快樂。

是以,找到人生使命,才會得到真正幸福,并不是一句雞湯。

真正的長期主義,一定需要有堅實的地基,不能動不動就認知失調了對吧。

但找到人生使命,畢竟是個長期任務。就說眼下,其實可以通過調試外部環境,主動避免那些讓我們認知失調的改變。

比如我身邊同樣年入100-300萬區間的人,有的人就過得特别爽,有的就很焦慮。

焦慮的住在一線高檔小區,倆孩子送國際學校,學雜費幾十萬一年。孩子同學可能父母收入都是8位數級别的。他本來覺得自己年入百萬逆襲了,可是主動把自己暴露在這個環境中,就感覺自己成了窮人,肯定會發生各種失調。

特爽的住在縣級市。本來年入7位數覺得自己是人生赢家,而現實裡他的環境讓他感受到的,他确實是人生赢家。他的态度行為各方面認知就有高度一緻性,就覺得很爽。

這個不僅是向上走,反向也會認知失調。給大夥舉個我自己的例子。

我不是自己也到縣級市住了2年嘛,但是我手機裡經常聊的朋友其實都是一線的。然後聊到孩子的話題,大家就都會說擔心養不起,不太敢生二胎,大家的家庭收入其實一般也都是有幾十萬的。

習慣了這個語境,但是在我所在縣城的小區,溜娃的媽媽們,一般都是全職媽媽,隻有孩子爸爸工作,月收入3000-8000這樣子,别說二胎了,大家都争先恐後想生三胎,不會覺得養不起。

一開始面對手機和我面前現實這兩種語境,我也會有些恍惚。

是以,當我們對收入不滿足、感覺收入沒有讓我們收獲我覺得我該有的幸福快樂的時候,其實應該停下來想一想,我的人生使命是什麼,我的認知本身是否可以調試,而不是盲目去沖下一個賺更多錢的台階。

賺錢當然要賺,但是不先想清楚,賺錢解決不了認知失調的帶來的不滿、痛苦。

攢到180萬,我就躺平

04

工作生活裡,認知失調其實無處不在。

比如,為啥喜歡的事情,一當工作就不開心了?

因為喜歡是為快樂沖,當了工作就為錢沖了嘛。然後就會評估,這錢給的夠不夠啊?與我的付出是否比對啊?有落差的話,自然就不開心了。

其實大人倘若給了孩子不正确的激勵,會是同樣的負面效果。

孩子本身挺喜歡學習的,探索未知是天性。結果人為被家長轉移了目标,從我為了滿足好奇心學習,變成了我為了糖果為了玩具為了各種獎勵而學習。

一旦這樣子,就難辦了。因為人對刺激的敏感度肯定是會迅速下降的。今天給了一塊巧克力,明天就得給一盒,後天就得是個進階玩具。一旦獎品無法滿意了,學習動力也就沒了。

而很多人,為啥會在明顯是個坑的地方投越來越多錢?

一個人既然做了個投資決策,本能就會認為自己做得是對的,自己棒棒的。

而倘若虧錢止損出局,那就相當于否定了之前自己的決策,要承認自己投得不行。且這種否定要厘清是針對具體事件,還是針對人,對大多數人來說也是不容易的。必然會認知失調。

咋解決呢?不承認錯了,繼續投!隻是短期的挫折!哈哈哈哈。

是以呢,一些很自信已經有了成功經曆的人,反而在投資中也容易栽進大坑,因為讓他們承認自己不行,需要面對非常艱難的失調。關注@啡小沫,專注職場賺錢幹貨,和你一起飛速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