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褲子對于當代人而言,是再平常不過的一件事了。褲子穿着舒适、行動友善,可保暖、可遮羞,是非常美觀實用的一種人體下裝。
但是你知道嗎?我們現在穿的形形色色的褲子,是在民國以後,受西方着裝文化的影響而逐漸形成的。
在古代中國,褲子盡管起源很早,但是它的曆史地位卻一直很低,其風頭始終被裳、裙、深衣、袍、衫所壓制,是難登大雅之堂的低賤之服。
01 褲子的曆史很悠久
我們的祖先很早就發明了褲子,考古資料顯示,
褲子在大陸的曆史至少延續了四五千年之久。
湖北省天門市的石家河文化遺址出土了大量種類繁多且精美無比的玉器,其中有一個玉神人,其腰間的條紋,很有可能就是早期的一種内褲,表明在新石器時代,人們可能已經開始穿褲子遮羞了。
石家河文化遺址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的玉神人
褲,古代漢語裡寫作袴、绔。據史料記載,大約在大禹時代,就已經有了袴。《格緻鏡原》引《物原》的說法:“禹作袴。”按《釋名》說法:“袴,跨也。兩股各跨别也。”可見“袴”字的來源與穿着姿态“跨”有一定的關系,強調的是兩腿分穿。
曆史上的袴有兩種形态。
一種是胫衣
,就是套在小腿上的兩條褲管,沒有褲腰和褲裆,以帶子系在腰間,主要起保暖的作用,外面穿上裳、深衣等覆寫整個下體。宋以後流行的膝褲、套褲就是胫衣的發展形态。
另一種是有褲腰的開裆褲
,湖北江陵馬山一号戰國楚墓出土的一條綿袴,前有裆,後無裆,後腰敞開,是大陸中原地區出土的最早的開裆褲實物。
古代的合裆褲,稱作裈。
大陸合裆褲的曆史也很悠久。
2004年,考古學家在新疆洋海古墓中發現了兩具幹屍身上穿的褲子,其形制與現代褲子基本無異,距今約3300年,有可能是中國最早的合裆褲。
新疆洋海古墓出土的合裆褲
漢魏時期流行的犢鼻裈,上寬下窄,兩頭有孔,形狀像牛鼻子,是一種很短的合裆褲,類似于今天的三角内褲。
山東沂南東漢畫像石墓線描圖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袴褶,是一種上衣下袴、袴外不複罩裳的服飾形制,這裡的下袴也屬于合裆褲。在南朝寬衣博帶風氣的影響下,北朝的袴褶也呈現寬博之貌。如有一種大口袴,也叫廣口
袴
,跟今天的喇叭褲很像。還有一種縛袴,以錦緞絲帶在袴管膝蓋處系紮,以友善行動,似于後來的綁腿褲。軍人穿上縛
,跑步、騎馬都不成問題。
穿大口袴的北魏彩陶女俑
穿縛袴的西魏彩繪武官陶俑
唐宋以後,随着椅子、凳子等高腳家具的普及,古人開始由“席地而坐”改為“垂足而坐”。坐姿的改變使得人們的下裝也有了新的變化,不僅在袍衫襦裙内穿着各種褲子,而且還在貼身穿的合裆褲外加上開裆的“膝褲”。福州南宋黃昇墓出土的各式褲裝有24件,其中開裆褲15件,合裆褲8件,無腰無裆褲1件,開裆褲的尺寸均大于合裆褲,反映了當時人們普遍是在合裆褲外加穿開裆褲。
唐墓壁畫中穿袍服内搭褲子的侍女
穿開裆褲的唐代彩繪馴馬俑
福州南宋黃昇墓出土的開裆褲和合裆褲
明清時期,人們的生活節奏日益加快,着裝方式也發生了變化。中上層階級平常在家中可以不穿袍褂,隻穿衫、褲。在平民百姓中,褲裝是主要的服裝形式。
明清時期仍然延續了前代膝褲的形制,清朝為了保暖禦寒,往往在合裆褲外穿上類似于先秦時期胫衣的“套褲”,褲腿沒有褲裆,但其長度已不再僅限于膝下,一般長至大腿。
明清纏足女子,為了與所裹小腳相照應,往往會對小腿部分以膝褲進行包裹。這種膝褲均是由兩隻褲筒組成,上端紮帶,褲腿邊緣加以裝飾。
裹小腳穿膝褲的清代女子照片
清代還流行一種寬腰大裆褲,其腰部不開口,裆也不分前後,褲腰非常寬大,可收緊折疊後外系布腰帶。上了點年紀的人也許都能記得,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大陸還有很多地方穿這種大裆褲。
清代寬腰大裆褲
02 褲子的地位很低下
從人體結構學的角度而言,褲子無疑是最切合人體的下裝。
但是在以“上衣下裳”為尚的古代中國,人們的下體主要是着裳及由裳演化而來的裙,或者穿上下一體的深衣、袍衫。
褲子,在很長的曆史時期内,都是被當作上不了台面的東西。
1.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是不屑于穿褲子的
作為衣冠上國、禮儀之邦,華夏民族有包裹完備且文化意蘊豐厚的衣冠服飾,在不同的禮儀場合分别有對應的着裝規矩。像褲子這種使“兩腿分立”的粗鄙服飾,是粗俗的下等人和未開化的蠻夷人的裝扮,有身份和地位的人是不屑于穿的。
為了防止不穿褲子的身體不小心走光,古人制定了許多嚴格的坐立行的規矩,并把這些看成是重要的禮儀。如坐時需要兩膝并攏跪坐于席上,雙手平壓在大腿上,而不能兩腿向前伸直,像個簸箕一樣“箕踞”;站立時要把衣裳整理好,把衣帶也系好,并于腰間加上玉器絲縧等佩飾壓住衣服下擺;行走時步幅不能太大;夏天再熱也不能把下裳提起來等等。
跪坐
2.古代的褲子屬于亵衣,是不能随便外露的
如果出于保暖的需要而穿褲子,也要用衣、裳等将之遮覆嚴實。尤其是在禮儀場合,露出褲子是非常不禮貌的、甚至是羞辱人的一種行為。
東漢的淳于長,是漢成帝的姨哥,看見王莽的母親也就是自己的舅媽,并沒有謙遜禮讓,而是當着長輩的面直接邁開腿上了馬車,估計是露出了褲子,這就給王莽抓住了把柄,結果是以被免職,遣回其封地,最後還送了性命。
大家都熟悉荊轲刺秦王的故事。荊轲在刺殺失敗後靠着柱子,像簸箕一樣地張開兩腿坐在地上笑着罵着,然後被殺死。箕踞這種姿勢在當時差不多就相當于現在的豎中指,是一種極其粗鄙的侮辱行為。荊轲“箕踞以罵”,恐怕罵什麼都比不上當着那麼多人的面箕踞而坐外露身體帶來的侮辱性強。
3.外穿合裆褲是身份地位低下的農夫、仆役、士兵以及蠻夷之人的着裝樣式
古代的農夫、仆役等身份地位低下的人,往往上身穿短衣,下身穿合裆褲,稱為“裋褐”,又稱“短打”。這樣的着裝打扮者需要經常幹活,穿太多衣服過于繁瑣且影響效率,還很容易将衣服弄髒,而且他們也沒有條件在褲子外面再加裳。
裋褐
合裆褲也是軍人的常服,這是為了作戰時便于行動。
進階軍吏俑彩色複原圖
北方的遊牧民族需要騎馬,也都是穿合裆褲的。
(未完待續)